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对策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这也是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旨在对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亓卓坤 《山东水利》2008,(6):5-6,12
莱芜是我省重要的钢铁能源生产基地,也是全省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制约的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我们在省水利厅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治水理念,把建设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作为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加强保护上下功夫,在水资源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共处、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用水量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愈加严峻,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水利发展研究》2013,13(5):8-8
受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和水资源本底条件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水循环演变最剧烈、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其中又以海河流域最为严重和典型。海河流域人均径流性水资源居全国十大一级流域之末,流域内人口稠密、生产发达,经济社会需水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流域水资源衰减问题十分突出,不同行业用水竞争激烈,水环境容量与排污量的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问题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根据流域水资源状况,对"十一五"期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正>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作为动态资源的水资源有其不确定性,丰水年份往往伴有较大洪水,而枯水年又常常造成严重干旱,洪旱灾害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求状况将发生很  相似文献   

7.
写在卷首     
《山东水利》2008,(6):1-1
莱芜市"绿色钢城"的战略部署.对该市的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莱芜市水利与渔业局党委书记、局长亓卓坤在<创新思路科学治水促进人水和谐又好又快发展>一文中,介绍了莱芜市在水资源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为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和水生态环境好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等.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有限的水资源始终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为破解水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流域治理成功的经验使水利人更加坚定信念和理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是解决甘肃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科学制定流域治理方案,扎实推进水利工作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势,指出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内涵;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现状和未来(2020和2030年)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提高未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南水北调水和流域内地表、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通过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改善和修复海河流域的永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在统筹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所在流域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属性.基于国务院批复的区划成果,分析了不同类型功能区及其水质目标在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的分布状况,并针对不同水资源一级区的自然环境、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了各水资源一级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成果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用水权理论加强水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明晰水权的前提下,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权管理制度,是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山西省水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阐述了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建立合理的水权初始分配权制度、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水价形成机制等,加快流域水资源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和培育水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乡供水工作涉及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用水等重大民生水利问题.从海河流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保证城乡供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在国情国力的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水利普查是为了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基本情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状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水资源需求急剧增长.安徽省淮北等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视水资源危机 完善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丰宁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居民生活节水、防治污染、改善水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就丰宁县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1.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水资源认识让人们认识到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经作为商品进入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水量剧增,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涿州市近年经济发展较快,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就全市水资源状况,谈谈水资源的管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水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心爱 《中国水利》2004,(15):20-22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之一,如果合理利用,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在充分分析我国中水回用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按照优水优用、高水低用、一水多用和重复使用的原则,各地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中水回用和污水资源化进展,逐步形成和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水资源良性循环体系,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和能源,共同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几乎所有的能源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又必须以能源作为动力。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与能源成为可能制约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第三大瓶颈是环境)。联合国将2014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定为"水与能源",充分表明了全球层面对水与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国际上对水资源与能源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对水资源与能源之间的纽带关系和协同发展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跟进水资源与能源纽带关系国际动态,对制定我国水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战略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北京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采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潜,开发非常规水源。在水源调配方面,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水,其次为地表水,最大限度地涵养地下水。增加环境用水,加大工业、生活、农业的节水力度,提高水价。在进行水资源分配时,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和必需的生态环境用水,对经济用水实行以供定需,在经济用水内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形成以本流域供水为主,外流域调水为辅,常规水源与非常规水源相结合的综合开发网络,实现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兼顾,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莱芜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莱芜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开源节流,强化管理,多策并举, 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