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时 ,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方法 4 0例上腹部和胸部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异氟醚组 ,在麻醉前、气管插管后 1min、手术探查时、病灶切除时 ,即刻抽取中心静脉血 ,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 PRA)、血管紧张素 ( A )、醛固酮( AL D)含量 ,并记录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咪达唑仑组和异氟醚组在各时点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血流动力学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麻醉对机体的应激反应与吸入异氟醚麻醉的结果相似 ,均能较好地抑制机体对创伤性刺激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麻诱导静注氯胺酮,检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环磷酸腺苷、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对其作出评价。方法:24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ASA Ⅰ或Ⅱ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实验组(组Ⅱ)。对照组仅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实验组则除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外,还静注氯胺酮  相似文献   

3.
王天元  张禾田 《吉林医学》1999,20(5):259-260
为了观察异氟醚麻醉下病人的应激反应及硬膜外注入小剂量芬太尼的作用,选择20 例胃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 组为异氟醚吸入麻醉复合T9~10硬膜外注入小剂量芬太尼10 例,B组为异氟醚吸入麻醉10 例。分别于麻醉前、麻醉气管插管后1m in、术中90m in、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浓度,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A组四项内分泌指标全程无显著变化(P> 0.05);B组肾素活性、皮质醇水平术中及拔管后较术前显著增高(P< 0.05),同时也显著高于A 组(P< 0.05);手术中及拔管时A 组血压低于B组(P< 0.05)。本组结果说明:异氟醚吸入麻醉复合T9~10硬膜外注入小量芬太尼是抑制上腹部手术中机体应激反应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分级和不同年龄患者中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72例,按高血压分级标准分为3组,按年龄分为4组。分别测定不同组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浓度。结果:不同分级高血压组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55岁分界,≤54岁各年龄组和≥55岁各年龄组之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醛固酮在各年龄组间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在54岁以下的高血压病患者中明显增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在不同分级的高血压患者中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内分泌系统,在高血压病因学中占重要地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产生的最终生理活性物质为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能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影响。方法:对收缩压(ps)〈100mmHg(1mmHg=0.133kPa)的CHF患者(LP CHF组,n=22),ps≥100mmHg的CHF患者(HP CHF组,n=25)及健康人(对照组n=18),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ALD)水平。结果:LP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随妊娠进展,孕妇体内血管紧张素Ⅰ(AⅠ)与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浓度逐渐增加,同时醛固酮的分泌亦增加,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腺素系统平衡失调,部分孕妇对AⅡ的感应性增强,引起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巯甲丙脯酸为作用强、口服有效的A...  相似文献   

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血压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阿利吉仑是一种非肽类可口服的直接肾素抑制剂,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始动环节,降低肾素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生成,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阿利吉仑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且阿利吉仑对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血压水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及体型及醛固酮(ALD)水平;(1)A组(n=22)收缩压(SP)小于100mmHg的患者;(2)B组,(n=25)sp〉100mmHg的CHF患者。(3)健康人(C且健康人(n=18)90mmHg〈SP〈140mmHg。结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分别检测34例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前后血浆及脐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并与20例正常孕妇比较。结果表明,子痫前期患者分娩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正常孕妇相似。与正常孕妇比较,分娩前子痫前期孕妇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升高、醛固酮显著降低,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素/醛固酮比值升高1.75倍;分娩后,两组孕妇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患者脐静脉血中醛固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RAS)在肾脏疾病中变化的意义,研究了2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PRA、AⅡ、Ald)及血K+、Na+、Cl-、HCO3-、pH的变化。结果表明:肾功能恶化程度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增高程度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与醛固酮水平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定血清PRA、AⅡ、Ald浓度可指导临床用药、估计预后、判断治疗效果,并为ACE┐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陈吉球(广西桂林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桂林市541001)1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调节及维持血压、水电解质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位于这个系统的中心,是RAS活性的限速酶,ACE能使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嵩 《中外医疗》2010,29(11):172-172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通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人体血浆中肾素难以直接检测,通常以肾素活性表示肾素的水平。血浆中内源性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的速率被称为血浆肾素活性。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体及胎儿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王清德,孙念怙,孙梅励,关炳江我们对正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任高征)在妊娠晚期,分娩期及分娩后母体血浆以及分娩期胎儿血浆中的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TII)、醛固醛...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1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人的血浆心钠素、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腹水时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相关。在有腹水的患者,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测定可作为估计疗效、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这些患者的心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或醛固酮之间无明显相关,提示肝硬化时这几种激素的释放、代谢调控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16.
对1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检测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结果表明:术前PRA,AT-Ⅱ和ALD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并伴有AT-Ⅱ和ALD水平显著降低(P<0.05)。AT-Ⅱ下降与左房压下降呈弱正相关(r=0.43l)。揭示在心功能不全早期已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术后,在血流动力学改善的同时,RAAS也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放射免疫测定周力彭年春芦源李培张文田(贵阳医学院附院内科贵阳550004)临床研究已证实,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明显升高,原发性肝癌患者是否也有类似改变,国内外均...  相似文献   

18.
方洁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62-62
目的:探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应用芬太尼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效果。方法:ICU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n=20),两组均复合应用芬太尼作为机械通气时的镇静药物。结果:在实验各时点观察SBP、DBP、HR、R、SaO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BP、SaO2两组8小时时点均较0小时时点显著下降(P〈0.05);而16小时后两组各时点SBP、DBP、HR、R、Sa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组短于咪达唑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应用芬太尼,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均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而丙泊酚组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停药后迅速清醒,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镇静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咪达唑仑3种全身麻醉药物诱导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的60例非心脏手术并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七氟醚、丙泊酚、咪达唑仑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分别于基础值(S0)、麻醉诱导前1min(S1)、诱导插管前1min(S2)、插管后5min(S3)、插管后10min(S4)、插管后30min(S5)6个时间点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观察和监测,观察指标为左心室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峰值速度、净射血时间百分比、心率。结果:七氟醚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在使用麻醉药物后,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输出量等其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丙泊酚组患者在使用麻醉药物后的各时间点,外周血管阻力均显著下降,左心室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峰值速度显著降低,净射血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七氟醚组和咪达唑仑组进行比较,七氟醚组的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咪达唑仑3种全身麻醉诱导药物均会对高龄患者的心功能产生影响,但均在安全范围内,诱导效果较好,其中丙泊酚对心功能影响最大,咪达唑仑对心功能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31-3034
目的:研究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诱导效果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择期全麻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小剂量咪达唑仑组(M组),评估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的EC5 0,测定诱导前和诱导完成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亚硝酸盐(NO_2~-)、硝酸盐(NO_3~-)、黄嘌呤氧化酶(XOD)、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浓度。结果:M组丙泊酚的EC5 0显著低于C组(P<0.05);麻醉诱导前和诱导完成后,M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中心静脉压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诱导完成后,C组血浆NO、NO_2~-、NO_3~-、XOD含量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PRA、ANG-Ⅱ、ALD的浓度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M组血浆NO、NO_2~-、NO_3~-、XOD、PRA、ANG-Ⅱ、ALD含量与麻醉诱导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M组麻醉诱导后的血浆NO、NO_2~-、NO_3~-、XOD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PRA、ANG-Ⅱ、ALD的浓度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BIS监测下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确切且能够减少丙泊酚用量、抑制RAAS系统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