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X线CT表现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证实的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x线和CT表现。结果:胸片检出12病例共13个病灶,其中边缘清楚圆形、椭圆形肿物12个,分叶肿物1个。CT增强4例中见明显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均匀。结论:巨大淋巴结增大的影像学特点为肿块边缘清楚,CT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对该病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8例中病灶分别位于肠系膜、纵隔及颈部。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肿块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盆部腹膜后,病例均为局限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清晰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直径在3cm~7cm之间,增强扫描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呈与邻近的腹主动脉或髂血管同步的特征。利用VR重建技术直观显示肿块,并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细胞增生症。结论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罗凤荣  李雁平 《广西医学》2006,28(10):1558-1559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的CT表现。方法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前列腺癌40例,采用盆腔、前列腺范围CT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层距各5mm。结果40例中CT诊断34例(85%)。CT表现:①癌灶:平扫示前列腺不匀称增大31例,肿物密度比正常略低33例,等密度7例,肿物内钙化6例。增强后呈结节状中等强化但仍比正常低36例,4例呈等密度。②转移灶:邻近膀胱壁局部增厚12例,精囊肿大、密度不均8例,直肠前壁增厚5例,盆腔肿物、淋巴结肿大、骨盆溶骨性破坏各2例。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是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IMT的CT、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MRI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8例IMT患者7例行CT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CT、MRI检查。1例只行MRI检查。CT平扫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者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平扫密度均匀2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3例。MRI扫描表现1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病理上表现为病灶中间及边缘为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胶原化、毛细血管增生与粘液变性,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IMT的CT、MRI征象与病理表现相符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以及与邻近组织器官关系有重要的价值,对术前诊断、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显著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彭向前  阚文浩  吕卫民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8-49,F0003
目的提高对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病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 5个病例中3例病灶位于肠系膜,2例位于纵隔。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纵隔或肠系膜富血供的病变,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16例)或诊断性治疗(7例)最终诊断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MRI平扫+增强17例,直接增强6例,CT平扫6例,CT平扫+增强3例,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结果23例单发15例,多发8例,共检出40个病灶,31个病灶位于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9个病灶位于脑实质表面,其中3例累及相邻硬膜及颅骨:28个病灶呈团块状,边缘可见分叶;病灶周围水肿中到重度,占位效应较明显:囊变3例。平扫CT病灶全都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多见,增强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3例囊变部分无强化。3例累及颅骨的骨结构破坏是轻度的,颅骨外形尚存,像被虫蛀仍保留外形的“蛀木”,而颅骨两旁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颅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病理证实的14例肾细胞癌和1例肾盂癌的CT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增强前、后CT扫描。肾细胞癌常见的CT表现为:(1)增强前为低密度肾实性肿块;(2)增强后低密度肿块显示更清楚;(3)肿块与周围。肾实质分界不清;(4)转移性改变为肾静脉增粗、局部淋巴结肿大、下腔静脉受累以及远处转移。肾盂癌的CT表现颇具特征。增强前扫描扩张的肾盂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肾盂壁呈新月形增厚并突向扩大的肾盂形成密度增高的软组织块影。文中讨论了肾癌各种CT表现的意义及其与其他肾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尹燕  郑燕  陈超  鹿彩銮  徐凯  胡春峰 《当代医学》2011,17(30):31-33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一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张维明  王明杰  李刚 《中外医疗》2016,(26):178-181
目的:探讨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入该院的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腹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采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其中4例病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方式,仅1例采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腹膜后。 CT平扫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在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现出持续强化,表现出来的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其中4例病灶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采用MRI检查方式共检查5例病例,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在增强扫描方面与CT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临床中关于局限型Castleman病比较少见,但是影像学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能够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ASPS的影像学特点,重点观察病变边缘、深筋膜完整性、密度/信号、瘤内和瘤周肿瘤血管情况及强化特点等。结果4例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且深筋膜受侵,3例发生于下肢,1例发生于骨盆;1例发生于右肾者边缘亦欠规则。1例行CT检查,平扫表现为低、稍高混杂密度。4例行MR检查, T1WI为稍高信号, T2WI高信号,瘤内及瘤周均可见点条状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1例)或均匀(3例)明显强化,瘤内及瘤周可见肿瘤血管影。5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3例发生转移(1例确诊时即发生转移,2例术后发生肺或肝脏转移)。结论 ASP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表现为CT平扫呈等/稍高密度,T1WI为稍高/高信号、瘤内及瘤周流空信号影、深筋膜破坏等,但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8例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索样型脑膜瘤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病理证实。其中6例行CT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CT表现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 6例行CT扫描患者的CT表现为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1例。MRI主要表现为平扫T1WI上稍低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上稍高信号5例、等信号2例、明显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3例出现瘤周不同程度水肿,4例增强扫描见"脑膜尾征",1例强化周边呈"蜂窝"状,周边脑组织受到侵犯。结论脊索样脑膜瘤为罕见类型的脑膜瘤,肿瘤影像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一定恶性肿瘤特点,可侵及脑实质,一般无骨质破坏,利于相关影像学检查的确诊。  相似文献   

16.
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特征及其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表现。结果9例病例中,8例多发,1例单发;8例位于幕上,1例幕上、幕下均受累;主要位于脑皮层区及皮层下区,呈圆形或类圆形,周围脑白质不同程度水肿。其中7例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均质肿块结节,增强呈环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肿块结节内及周围多发小囊泡影;增强扫描肿块结节呈环状不均匀强化,囊泡壁有强化,显示更为清楚。根据CT表现的不同特点,本组病例分为肿块结节型和肿块结节囊泡型。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CT特征表现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泡型包虫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肝泡型包虫病的患者61例,其中22例行CT平扫,39例行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患者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结果CT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诊断准确率89.74%明显较CT平扫准确率68.18%高(P0.05)。肝左右叶多发包囊虫(泡状棘球蚴或细粒棘球蚴)CT平扫可见肝左(右)叶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占位,囊内可见更低密度影,病变内部不均,部分可探及强回声结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或环状钙化;泡型肝包虫病CT平扫可见圆形、椭圆形囊性包块,不规则低密度影,密度均匀,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斑块状、沙粒状钙化,肝实质斑片状异常强化,胆道受侵,门静脉受压推移;肝包虫并感染CT平扫可见内部有囊性暗区的不规则囊性包块,可见更低密度,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凝固性液化坏死囊变,有钙化组织深入,呈"小泡征"(小囊肿)。结论 CT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泡型包虫病中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临床诊断率,且影像表现特征更明显,对临床诊断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和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2例中1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总共发现27个病灶,其中15个病灶位于左叶,9个病灶位于右叶,3个病灶同时跨左右叶分布;大小3-15cm不等,平均7.4cm。21例CT扫描平扫为低密度肿块,1例因有脂肪肝,病灶呈稍高密度。肿块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动脉期17例表现为从病灶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为边缘明显强化,4例为无明显强化;1例有邻近肝组织过度灌注征象;门脉期22例病灶均呈轻中度强化,呈向心性,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强化影,延迟扫描病灶仍持续强化,并进一步向中央充填。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颅骨病变CT和MR表现及其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颅骨病变的CT和MR表现,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从11月-15岁。1例只行单纯CT平扫;6例只行MR扫描,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只行平扫,MR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3例颅骨病变中,病变破坏颅顶部2例,占16.7%;颅底部5例,占41.7%;眼眶10例,占83.3%;面颅部5例,占41.7%。结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颅骨病变在CT和MR上有较特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输尿管病变患者,均进行64排容积CT平扫、双期增强、延时扫描,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39例输尿管病变均由CT扫描后明确诊断,其中结石15例,输尿管肿瘤5例,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狭窄4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