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平 《临床医学》2015,(1):92-93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第4、8周观察组患者血清FBG、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OMA-ISI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脂紊乱,降低血糖和CRP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杜守作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41-1943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所有患者均服用二甲双胍0.75 g/d,治疗2个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增加服用吡格列酮30 mg/d;对照组增加二甲双胍至1 g/d,并服用模拟吡格列酮片(酵母片),共治疗3个月.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体重指数(BMI)、血糖及胰岛素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仅治疗组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胰岛素抵抗(Homa-I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体重指数(BM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t=15.623,P〈0.01).同时,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仅治疗组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21.634,P〈0.01).[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改善体重及血脂异常等情况,其疗效可靠,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RP、IL-6的影响。方法:将50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均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仅在吡格列酮组降低,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而血糖仍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4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组或安慰剂组,为期12周双盲期治疗。试验开始和结束日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标准餐后2h血糖(PG2h)和胰岛素(INS2h)。胰岛素敏感性采用HOMA-model公式评价。结果在基线时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FPG、PG2h、FINS、INS2h、HbA1c和血脂差异无显著性。12周时吡格列酮组的FPG平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安慰剂组[分别为(-1.94±1.24)mmol/L和(-1.15±1.22)mmol/L,P<0.05]。吡格列酮组12周时PG2h、HbA1c、TG、TC和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只有PG2h存在显著差异。吡格列酮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30±0.90与2.55±1.61,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血糖仍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其在改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4-03/07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6例为糖尿病组.纳入同期本院体检科健康体检人员26例作为对照组.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糖尿病组在严格糖尿病饮食、运动和原有口服药物的基础上服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mg/次,1次/d,共干预12周.③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采用RIA Kit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215;空腹血糖)/22.5,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1/(空腹胰岛素&;#215;空腹血糖).④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26例和健康体检者26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糖尿病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治疗前(P<0 05).②糖尿病组治疗前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后和对照组(P<0.05).③糖尿病组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5).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1,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5).结论:①罗格列酮可使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②罗格列酮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脂和高血糖水平等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纠正一系列代谢异常,从而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64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BG、2 hPBG、HbA1c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 isease,NAFI。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ra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胶丸,100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总有效率5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减轻肝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探讨在其干预下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IR及MS的关系.指导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80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患者在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的基础上,于早餐前15 min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对照组患者继续原有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各组分别连续服药12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脂联素及其它生化指标,评价吡格列酮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红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l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吡格列酮组治疗12周后PAI-1、CRP下降(P<0.05),脂联素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AI-1、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咯列酮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同时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进一步稳定血管内皮功能,防止β细胞功能衰退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诺和灵30R与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诺和灵30R早餐及晚餐前0.5 h皮下注射,盐酸吡格列酮15 mg,1次/d早餐前30min口服;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胰岛素三餐前0.5 h皮下注射,疗程均12周。观察两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TG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诺和灵30R与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普通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3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00nag,3次/d)及吡格列酮组(15mg,1次/d),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量指数低于吡格列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吡格列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两种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降低体质量指数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第一时相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胰岛素、C肽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或0.01);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为(5.9±2.3) d,对照组为(12.3±5.7) d,研究组显著早于对照组(t=7.14,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快速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值,显著优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蔡正华 《华西医学》2009,(10):2663-2665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阿卡波糖联合治疗老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瑞格列奈及阿卡波糖,疗程12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BG、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肝功、肾功。结果:FBG、PBG及HbA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餐后血糖更为明显(P〈0.01)。无一例肝肾功能损害,也无严重低血糖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确切,而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泵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分别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治疗2 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80例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来治疗方案,改用胰岛素泵治疗,1周后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4组.A组胰岛素泵联合格列美脲,B组胰岛素泵联合吡格列酮, C组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 D组胰岛素泵联合阿卡波糖,共治疗4周.对比分析4组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 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 FBG、2hPG 、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01);四组之间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1); B 、C、D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胰岛素泵分别联合格列美脲、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能较好地控制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但分别联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吡格列酮时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8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定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量表评定行为功能,检测血脂水平的变化,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联合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日常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显著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依从性好,优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对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疗效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36例,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加用艾塞那肽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和体重均明显下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低血糖,但两者均较轻微且短暂。结论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用和/或胰岛素联合治疗后血糖仍控制欠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血糖,并有助于体重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不同降糖药物控制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口服降糖药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同时,采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格列喹酮片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G)]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FBG、2 h P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56±1.20)、(6.60±2.20)mmol.L-1比(10.37±1.60)、(7.95±1.60)mmol·L-1.,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94.7%比41.7%、75.0%,均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抗生素治疗疗效优于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且胰岛素降血糖更适合于老年2型糖尿病,也利于合并肺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期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游离睾酮指数(FTI)、胰岛素抵抗水平变化及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关系。方法 50例孕前诊断为PCOS的孕妇于妊娠12~16周检测血清总睾酮(TT)、SH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FTI,稳态模型评估法评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DM和HDP的影响因素,以同期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50例非PCOS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PCOS组血清TC、FINS、FTI、HOMA-IR及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SHB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GDM及HDP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0%vs.50.0%,P0.01;22.0%vs.6.0%,P0.05;20.0%vs.4.0%,P0.05;26.0%vs.4.0%,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的SHBG是GDM发生的影响因素(OR=0.97,95%CI:0.95~1.00,P0.05),较高水平的FTI是HDP发生的危险因素(OR=5.47,95%CI:2.20~24.32,P0.05)。结论 SHBG与FTI可作为预测PCOS孕妇发生GDM及HDP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1680例健康查体者在排除了高血压史、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及既往史后选取68例,根据其血压状态分为正常血压组(A组,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34例和正常高值组(B组,120mmHg≤收缩压〈140mmHg或80mmHg≤舒张压〈90mmHg)34例2组;另选择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为高血压组(c组,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C组依血压程度分为C1、C2、C33个亚组。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结果胰岛素抵抗指数,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与A组和B组相比则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1);C1、C2及C3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且血压越高胰岛素抵抗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比较。方法将52例2型糖尿病高血糖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稳态的时间、所需胰岛素剂量、感染控制时间、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7.1±2.2)d和(9.5±3.0)d(P〈0.01),达标血精时间分别为(4.6±0.8)d和(7.1±2.6)d(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O.5±0.7)次/人和(1.0±1.1)次/人(P〈0.05)。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糖合并感染患者疗效可靠,控制血糖快速平稳,胰岛素泵是糖尿病高血糖合并感染急性期的一种理想的胰岛索输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