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胃肠道癌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80例(转移病灶148个),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转移瘤最大直径,根据治疗后12周肿瘤最大直径变化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的ADC值.分析ADC值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ADC值和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用于预测患者对化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前,有效组病灶的ADC值平均值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2);在肿瘤ADC值的变化上,化疗2周、12周后,有效组的ADC较化疗前均显著上升,而化疗无效组的ADC则无显著变化;治疗前ADC与肿瘤的直径变化呈现负相关(r=-0.662,P=0.000);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与肿瘤的直径变化也呈现负相关关系(r=-0.846,P=0.000).ROC曲线结果表明,以治疗前ADC值预测转移瘤化疗效果的AUC为0.914;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预测转移瘤的AUC为0.893;二者联用时对于转移瘤化疗评估的AUC为0.959.结论 化疗前ADC值、治疗后2周ADC值的变化率以及二者联用在胃肠道癌肝转移化疗疗效预测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肺癌脑转移瘤放化疗配合中药治疗疗效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8月本院32例经病理或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放化疗配合中药治疗前1周、治疗后1个周期、治疗后2个周期行MRI及增强扫描,同时行DW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WI诊断效能,获得ADC值变化率最佳阈值.[结果]32例患者共计39个肺癌脑转移病灶,在治疗后2个周期后,有效18例(有效组),包括6个PR病灶和12个CR病灶;无效21例(无效组),包括SD病灶14个和PD病灶7个.治疗前及治疗后有效组的ADC值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有效组AD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7,P<0.05).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ΔADC值均有升高,有效组升高(28.12±20.29)%,无效组升高(3.38±10.68)%,有效组ΔADC值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采用ROC曲线分析ΔADC界点为15.74%,应用ADC值检测肺癌脑转移的敏感性为72.22%,特异性为90.47%,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结论]DWI-MRI可作为一种早期、无创、无辐射损伤、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方法,对脑转移瘤癌肿治疗疗效评估特异性较高,能够通过测量ADC值变化率反映肿瘤治疗后的早期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初次接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8例,根据化疗第2周期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分为有效组32例和无效组26例.于化疗前1周和化疗第1周期、第2周期分别行MRI常规平扫及DWI检查,比较两组病灶的ADC值和最大径,分析1周期后ADC值变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有效组第1周期ADC值增长率高于无效组;两组ADC值于化疗后明显升高,肿瘤最大径明显降低;有效组化疗第1周期后ADC值增长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以ADC值升高8.5%作为诊断分界点,敏感性87.5%,特异性为83.3%.结论 通过化疗后病灶ADC值升高的幅度能够早于肿块长径的变化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肺癌化疗早期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在化疗前3 d内、第一周期化疗后3 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图,勾画并测量化疗前后整个瘤体的ADC值,用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ADC值分布直方图。将20例患者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化疗前、后ADC直方图和平均ADC值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中有效组(11例)ADC直方图平均值右移,而无效组(9例)ADC直方图显示平均右移不明显甚至左移;两组间平均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ADC直方图有助于评价肺癌化疗早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 DWI早期ADC值变化对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及预测肿瘤病理反应性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分别在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及4个周期后测量肿瘤最小ADC值,按照病理反应性分级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组(MHR组)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组)。对两组化疗前后ADC值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化疗后ADC值变化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评估病理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MHR组51例,NMHR组52例。两组患者化疗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R组化疗2个、4个周期后ADC值、ADC值变化率均高于NMHR组(P<0.05);化疗前后两组患者3次MRI测得最小ADC值均呈上升趋势,MHR组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HR组化疗4个周期后ADC值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01);2个、4个周期化疗后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P<0.01)、0.80(P<0.001),ADC值变化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P<0.05)、0.72(P<0.001)。结论 化疗前ADC值不能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性;化疗2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可早期预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病理反应性分级,以4个周期后ADC值及ADC值变化率的评估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8例,在治疗前1周内、治疗1周期和治疗2周期3个时间点进行MRI-DW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治疗3个月后肿块最大径改变将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化疗前、后有效组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的差异;化疗前后3次ADC值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组化疗后ADC值的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肺癌肿块ADC值低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ADC值,治疗后肿块和淋巴结ADC值上升,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期后肿块及淋巴结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肺癌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的ADC变化监测化疗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90.9%、77.8%,特异性分别为63.4%、66.7%;化疗前后ADC值增大率与肿瘤缩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WI在评价肺癌疗效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DC值的变化可监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ADC、FA值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照观察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中弥散加权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在预测其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术后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弥散成像的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测量放射治疗前一周内、放射治疗中(放射剂量达30 Gy)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值、FA值,根据放射治疗结束后4周与放射治疗前的MR图像显示肿瘤大小的变化将放射治疗疗效分为CR、PR、SD和PD 4组,对照观察其ADC、FA值与放射治疗疗效.结果 CR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高于治疗前,而PD组残存肿瘤的ADC值放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D组瘤周组织的ADC值放射治疗中明显增高、FA值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残存肿瘤及瘤周组织的ADC、FA值能预测其放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 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 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 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早期评估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新辅助化疗疗效。 材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9例局部中晚期(III-IVa)鼻咽癌初诊患者,于化疗前、开始化疗后第4天、化疗后第1周期末和化疗后第2周期末行包括DKI和DWI的MRI扫描。选取咽后和颈部最短径大于15 mm的转移性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软件测定DKI参数(MD和MK)和DWI参数(ADC),用RECIST 1.1标准评估新辅助化疗2周期末淋巴结治疗疗效,比较不同疗效组间的DKI及DWI参数差异。 结果:共38枚转移性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化疗后第4天、化疗后第1周期末的多个DKI参数MD值(包括MD4、MD21、ΔMD4和?MD2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的ADC值差异时发现:无效组化疗后第4天的ADC值显著低于有效组(P = 0.02)。MD4和ADC4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5和0.73。 结论:DKI在预测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或优于传统的DWI技术,本初步结论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扩散加权成像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1个月、2个月分别行常规MR平扫及DWI检查,其中8例患者于治疗开始后15 d加行一次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横轴位T2WI上肿瘤最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 结果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前平均ADC值明显低于肿瘤部分消失(PR)组(P<0.05);治疗后2个月肿瘤最大径缩小率与治疗前ADC值负相关(r=-0.574,P<0.05).治疗后1个月肿瘤ADC值变化率与治疗后2个月肿瘤最大径缩小率呈正相关(r=0.572,P<0.05);治疗后15 d与治疗前比较,平均ADC值升高(P<0.05),而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DWI检查有助于预测放化疗疗效,治疗过程中DWI检查有助于早期监测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DCE)影像特征与单发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总结提示HCC MVI的MRI影像特征,探讨利用这些影像特征术前预测HCC MVI的可能性。方法分析66例单发HCC的术前MRI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MRI各项影像特征与MVI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肿瘤直径对MVI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P=0.011)、肿瘤边缘(P=0.019)、瘤周强化(P=0.001)、肝胆特异性期瘤周低信号(P=0.002)是MVI的危险因素,肿瘤信号不均匀(P=0.157)、肿瘤包膜(P=0.207)、ADC值(P=0.481)、T_1减低值比率(P=0.689)与MV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7;OR=1.024)与瘤周强化(P=0.005;OR=6.670)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的ROC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6 mm诊断MVI,AUC=0.741,敏感度为0.588,特异度为0.833。有瘤周强化组MVI的发生率是52.4%。结论利用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术前预测HCC的MVI,肿瘤越大、有瘤周强化的HCC更容易出现MV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肉瘤在新辅助化疗前3 d内、化疗后术前3 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采用MR设备自带后处理软件生成ADC图,将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整个瘤体的ADC图导入基于Matlab的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ADC值分布直方图。将10例肿瘤按手术病理Huvos分级法分为组织学反应良好组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比较两组新辅助化疗前、后ADC直方图和平均ADC值的变化。结果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组织学反应良好组(6例)ADC直方图平均值右移,而组织学反应较差组(4例)ADC直方图显示平均值右移不明显甚至左移;两组间平均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4)。结论 ADC直方图有助于评价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T2*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 P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单发脑转移瘤及胶质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2例高级别胶质瘤以及4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进行MRI常规扫描、T2DSCPWI扫描以及DWI扫描,对两组患者肿瘤实质区以及瘤周水肿区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相对脑血流(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进行测量,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rCBF、rCBV、ADC、rADC在脑转移瘤和胶质瘤中的鉴别价值。结果 两组肿瘤实质区以及瘤周水肿区灌注情况、信号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ADC、rAD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rCBV、rCBF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P0.05)。瘤周水肿区ADC、rADC、rCBF、rCBV对脑转移瘤诊断的AUC值为0.841、0.857、0.793、0.827。结论 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瘤周水肿区T2DSCPWI参数rCBF、rCBV及DWI参数ADC、rADC均高于高级别脑胶质瘤者,在单发脑转移瘤和胶质瘤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8F-FDG显像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8 F-FDG显像对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疗效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32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在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3周接受18 F-FDG显像.对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根据病灶影像学变化判断化疗疗效,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与对侧正常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值)及其变化百分率(T/N变化百分率)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同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之间T/N值和T/N变化百分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找出判断疗效的最佳T/N变化百分率,以此数值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绘制两组患者的1年累积生存曲线,Log-rank 检验评估两组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T/N值分别为7.41±3.91和6.9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化疗3周后T/N值(5.43±2.86)低于无效组的8.51±4.61(t=2.18,P<0.05),有效组T/N变化百分率(-21.84±25.66)%低于无效组的(23.78±44.35)%(t=3.42,P<0.05).鳞癌患者和腺癌患者在化疗前T/N值分别为8.35±2.56和6.35±3.30,化疗3周后分别为8.90±5.56和5.97±2.42,T/N变化百分率分别为(8.52±58.00)%和(0.61±3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总体1年生存率为78.13%;有效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高于无效组的61.11%(x2=6.62,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评价疗效的最佳的T/N变化百分率为下降1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8.6%,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T/N变化百分率下降超过10%组的1年生存率为100%,高于不足10%组的63.27%(X2=5.76,P<0.05).结论 化疗后的T/N变化百分率可作为评价晚期NSCLC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肺占位性病变精准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我院首诊发现肺占位性病变并且临床初步诊断为肺癌患者56例.所有入组患者在穿刺前均行3.0 T磁共振检查.分析肺癌肿瘤活性成分和瘤周非肿瘤成分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差异,并利用ROC曲线分析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对肺占位性病变精准穿刺的指导效能.结果在4组不同的b值下(b值分别为300、600、900、1200 s/mm2),肺癌肿瘤活性成分和瘤周非肿瘤成分的ADC值组间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肺癌肿瘤活性成分的ADC值均低于瘤周非肿瘤成分的ADC值.当b=900 s/mm2时,ADC值对肺癌肿瘤活性成分与周围非肿瘤成分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对于临床精准穿刺的指导效能最高.结论b=900 s/mm2时,DWI对肺癌肿瘤活性成分和瘤周成分具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效能,能有效指导临床进行精准穿刺.  相似文献   

16.
扩散加权成像预测和评估鼻窦恶性肿瘤的化疗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WI在预测和评估鼻窦恶性肿瘤化疗反应中的价值。方法 对8例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化疗后第7、21、42天行DWI,分别测量肿瘤最小ADC值(ADCmin)和最大层面ADC值(ADC最大层面),并计算化疗后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5例有反应者在化疗后第7、21、42天肿瘤ADC值平均变化率较大,均超过了50%;3例无反应者化疗后第7、21、42天肿瘤ADC值平均变化率较小,无明显升高趋势。结论 ADC值有望能够预测和早期评估鼻窦恶性肿瘤对化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血管指数定量、弹性模量值与乳腺癌生物学特征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接受新辅助化疗(NAC)治疗的10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NAC前超微血管成像(SMI)的血管指数(VI)、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最大弹性模量值(Emax)与乳腺癌生物学特征关系。根据NAC的病理反应结果分为显著反应组、非显著反应组,比较2组NAC不同周期末VI变化率、Emax变化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周期末VI变化率、Emax变化率预测乳腺癌NAC病理反应。结果 NAC前VI、Emax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癌组织HER-2表达有关(P<0.05)。显著反应组NAC第1、2、4周期末的VI变化率和Emax变化率均高于非显著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周期末的VI变化率联合Emax变化率预测乳腺癌NAC病理反应的AUC为0.918、灵敏度为0.874、特异度为0.905,高于第1周期末VI变化率联合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预后因子Ki-67指数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价NHL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行MRI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NHL患者42例,分为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组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Ki-67低表达组和Ki-67高表达组、化疗后有变化组和无变化组。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的ADC值并分析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病灶平均ADC值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r=-0.779,P=0.000),Ki-67低表达组患者肿瘤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Ki-67高表达组(P=0.000);Ki-67低表达组及Ki-67高表达组ADC值与Ki-67指数呈明显负相关(P<0.05),DLBCL组及NKTCL组ADC值与Ki-67指数呈明显负相关(P<0.05);有变化组化疗前后ADC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变化组与有变化组ADC值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与头颈部NHL的Ki-67表达有关,Ki-67指数越高,ADC值越低,淋巴瘤化疗前、后ADC值变化有助于疗效监测。因此,DWI联合MR常规扫描能无创性评价头颈部NHL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场强磁共振结合弥散成像技术对进展期宫颈癌化疗效果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进行治疗的子宫颈原位癌患者20例、子宫颈进展癌患者80例、体检的健康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正常宫颈与各类型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与宫颈腺癌患者扩散敏感梯度b=800mm2/s及b=2 000mm2/s时的ADC平均值,统计不同预后患者的ADC值及变化率,并对比化疗不同时段患者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子宫颈进展癌患者的ADC值低于正常体检者及子宫颈原位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不同b值检测宫颈腺癌患者的ADC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不同b值检测宫颈腺癌患者的ADC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不同疗效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可见全部缓解(CP)患者ADC值最高为(1.830 4±0.214 7)×10-3 mm2/s,其次为部分缓解(PR)患者为(1.502 5±0.187 5)×10-3 mm2/s,疾病稳定(SD)患者相对较低为(1.401 7±0.157 6)×10-3 mm2/s,疾病进展(PD)患者ADC值最低为(1.387 9±0.166 1)×10-3 mm2/s。不同化疗预后患者ADC变化率以CP最大,其次为预后PR和预后SD患者,预后为PD患者ADC变化率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患者ADC值为(0.988 7±0.182 6)×10-3 mm2/s,化疗2个疗程后为(1.225 4±0.221 4)×10-3 mm2/s,化疗结束后为(1.658 7±0.244 3)×10-3 mm2/s,ADC平均值呈现出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化疗疗程增加,患者肿瘤体积也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结合弥散成像可辅助判定宫颈癌病变程度,预测进展期宫颈癌化疗效果,准确性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宫颈癌化疗。  相似文献   

20.
MR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21例经病理证实的以放(化)疗为治疗方式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放疗开始后2~3周(早期点)、放疗结束时行常规MR成像及b值=1000 s/mm2的扩散成像,于放疗结束点作为判断病灶是否残余的观察点.将病灶分为有、无残余两组.测量计算各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并将早期点的体积变化率与扩散ADC值的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早期点时,宫颈癌病灶体积缩小,ADC值升高,两者变化无相关性,体积缩小幅度比ADC值升高幅度明显(P<0.001).有、无残余两组的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但ADC值的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有残余组平均ADC值变化幅度(17.06%)明显低于无残余组(27.03%).结论 ADC值的变化差异可能成为帮助早期判断宫颈癌放(化)疗后病灶是否易于残留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