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赵勇  崔建甫 《城市规划》2004,28(8):54-59
介绍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内容包括名镇(村)价值特色的确认、划定保护范围、建筑保护整治规划、街巷空间保护规划、重点地段保护规划、环境综合调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近期保护规划等。  相似文献   

2.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1):161-165
回顾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发展,总结了现行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及存在问题,结合规划新理念进行理性思考和适应性归纳,提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系统的技术流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现行《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由历史文化遗产、村镇概况和居民保护意向三大部分组成的基础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村镇自身规律和特点;同时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息息相关.在对华东地区历史文化村镇普查的基础上,对它的形成原因、历史文化特征、保存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呈现出以地域文化为基底的“面”上特征,以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线”性特征和以微观环境为领域的“点”状特征,从而提出保护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罗瑜斌 《华中建筑》2009,27(7):139-142
分析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探讨了保护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提出保护资金的筹措途径、管理运作以及资金回报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后,认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研究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建设的不当也使城市中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遗产保护工作,在面对来自旅游开发的影响时,往往处于一种被动应对的状态,这种局面导致保护措施的滞后。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尝试运用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对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生命周期演替和空间结构特征对遗产保护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会对遗产保护产生不同的影响;特殊的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使得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地往往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应采取主动保护、动态保护、多种规划和学科联合构筑保护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数字信息技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冲击了传统信息交换习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当历史文化村镇遭遇信息技术,无疑是传统与现代、农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低技术与高技术的多重碰撞。新时期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念强调与时代结合,而数字信息则是时代性的特征之一。该文尝试将数字信息技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以科技手段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技术支持,使历史文化村镇可以在信息采集、媒介传播、技术推进、空间更新、群众参与等方面均呈现更为直观与多样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公布了5批,目前实施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在申报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评选的合理性和保护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亟需建立适用于评选中村镇间横向价值比较和贯穿保护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评价体系在目标上从单一评选到有效保护,在体系上从静态封闭到动态开放,在评价指标上合特征性,在方法上从合便利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本文试图以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以及价值评价为基础,对综合评价的特征与方法进行研究,阐述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原则、层次和框架。  相似文献   

12.
古村镇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本文从山西省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出发,在九边重镇和开中飨边的国防政策下,在防守与流通的区域格局中,分析山西古村镇的历史成因,厘清山西省古村镇的特殊类型,包括长城沿线的军屯、汾河流域的家堡、清化古道的商镇、晋南盆地的聚落、黄河岸边的渡村、太行八陉的关村。并进一步结合地理空间、人文空间、行政空间,建构"四片两线"的山西省域古村镇空间体系,提出"集群式"的保护构架。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 《城市规划》2011,35(1):46-53
通过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创设的历程,梳理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规建设状况,探讨名城保护规划法规体系的不足,参照英国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高度融合的制度体系、意大利历史中心区和景观环境整体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出适应我国名城名镇名村历史环境整体保护要求、完善城乡规划法规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调查及街巷风环境实测,发现街巷风速较小、风速分布不均匀、总体风环境较差等现状问题。针对街巷两侧建筑界面形态、街巷宽度及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等要素,剖析了街巷尺度与风环境的作用关系。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分别以人感觉舒适风速的上下两个极限值及平均风速为初始条件,对不同高宽街巷进行风环境模拟。并采用夏季舒适风速比率、冬季舒适风速比率、静风区比率及风速均匀度等多个量化指标从不同角度对街巷内部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确定了在秦岭山地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延展过程中具有舒适风环境的街巷尺度。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蒋伶 《城市规划》2004,28(2):67-69
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要引入发展的观念为主线,提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同的城市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对当今的城市和建筑文化,应该从历史和发展角度作出客观评价;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和适宜的规划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7.
蔚县连环套院是冀北地区典型的民居院落形式,因现存数量较少,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蔚县暖泉镇中小堡村的刘氏武举人院是典型的连环套院,院落破坏严重,亟待治理和保护。通过院落遗址、村民回忆及暖泉民居的基本构成,对蔚县暖泉镇中小堡村刘氏武举人的院落平面空间及院落历史功能进行复原。根据复原平面以及暖泉镇的发展现状对院落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使其在保留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历史文化村镇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文概括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并通过对爨底下、宏村、周庄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下的指标系统分析总结了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