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其中28例溶栓成功。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和失败组溶栓前后的QTcd。结果溶栓成功组溶栓后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89.9±23.2)msvs(60.5±13.6)ms,P<0.05]。溶栓失败组QTcd保持较高水平[(85.6±28.2)msvs(98.6±20.1)ms]。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的QTc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益处已经公认,它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保护心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死亡率。本文目的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有效再灌注后心肌QT离散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手段 ,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 ,改善预后。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2月 ,我们对 36例溶栓成功和 2 2例溶栓失败患者QTcd变化测定 ,旨在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8例 ,其中男 4 3例 ,女 15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5 8.7± 7.3)岁 ,Q波型AMI 5 0例 ,非Q波型AMI 8例。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者 ,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激酶 10 0~ 15 0万U加入生理盐水 10 0ml中 30min静脉输入。根据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47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患者,早期再灌注对QTc 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7 例AMI予以静脉溶栓,并于溶栓后第24 小时,判定是否再通。在溶栓前及溶栓后作同步记录12 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 与50 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 差异有极显著性(821 ±115ms VS 378 ±167ms P< 0001) ,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c 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24 小时QTcd 显著降低(831 ±112ms VS 562 ±148ms P< 0001) ,而未再开通组QTc 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11 例溶栓前有恶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 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者(931 ±82ms VS812 ±110ms, P< 005) ,溶栓后再通QTcd 降至623 ±84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 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探讨其与病程和预后的关系,旨在预防室颤的发生、降低其病死率。资料和方法一、对象近2年收住我科的首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备:(1)心电图资料完整(呈急性心肌梗塞图形、且有特异性的演变过程);(2)除外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及服用一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类等影响QT间期的药物者共18例。年龄52~69岁,平均60.60±8.50岁;症状  相似文献   

7.
刘明  李平  张少富 《广西医学》1999,21(3):447-449
本文对56例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溶栓治疗者测定其QT离散度(QTd)。结果发现溶栓再通组(n=39)与溶栓未通组(n=17)QTd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但在溶栓治疗后2小时、6小时、24小时、1周及4周后的QTd在溶栓再通者较未通者明显下降。提示QTd可作为溶栓再通与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疗效与溶栓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立即做17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R-R间期及QRS间期,取其均值,计算出QT离散度。结果:溶栓成功组(36例)溶栓后2h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24例)溶栓后2h及2d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未溶栓组(45例)治疗后7~14d的QT离散度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14d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王雪艳吕锋李霄(心内科)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患者为1992年2月~1997年11月本院心脏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中符合溶栓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11.
12.
孙晓敏  董平栓 《医学综述》1998,4(9):520-521
<正>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tction,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110例AMI入院时,住院1周及4周心电图的QTc离散度(QTcd),并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QTcd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梗塞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178例AMI患者分为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及成功急诊PTCA(大部分同时置入冠脉内支架)组,分别测量入院时及溶栓或PTCA后2小时、24小时、1周的QTd,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再通或成功PTCA后QTd明显缩小,未溶栓和溶栓未通组QTd缩小不明显;且成功的FFCA后QTd的缩小比静脉溶栓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15.
姚莉  傅文栋 《医学综述》1997,3(12):583-584
<正>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d明显增加,本文通过观察57例溶栓与未溶栓的QTd,以探讨溶栓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张颖  车凤仙 《吉林医学》1998,19(6):325-326
本文观察了45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测量其溶栓前及溶栓后2h 的 QT 离散度(QTd)。结果表明:①溶栓后2h 的 QTd 30.00±22.80ms 较溶栓前65.00±26.61ms明显减少(P<0.01)。②溶栓后冠脉再通组 QTd 27.14±23.51ms 与来通组相比35.00±21.29ms 无显著差异(P>0.05)。③溶栓后 QTd≥60ms 者病死率42.86%明显高于 QTd<60ms 者2.63%(P<0.01);且死亡者溶栓前后 QTd 下降幅度(由61.25±29.55ms 降至57.50±12.58ms)明显低于存活者(由65.38±26.68ms 降至27.25±21.81ms)(P<0.01)。结果提示:溶栓治疗不论冠脉能否再通,均可使 AMI 病人的 QTd 明显减少;且溶栓前后 QTd 下降幅度及溶栓后 QTd 大小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对QTd的影响.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溶栓治疗,溶栓前、溶栓后2 h、24 h、3 d、7 d、行标准心电图检查,测量QT离散度,其中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静脉溶栓后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下降(96±18 ms vs 62±17ms),7 d后可接近正常.结论成功地溶栓治辽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郑华山 《河北医学》1999,5(10):23-24
目的:观察并处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溶栓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方法;对AMI病人溶栓过程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出现的种类,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处理。结果:80例AMI溶栓治疗的病人中,有42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经过及时的必要的处理,有40例病人很快恢复,有2例病人因病情过重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