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药物配伍,师古而不泥 自古以来,中药配伍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习医者,无不熟记于心,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伍或要求医师在“反药”下着重签名,方予配药.其实,处方中用反药者,前人早已有之,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  相似文献   

2.
附子、半夏配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林平  李志强  李侠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据陈馥馨[2]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对应用的普遍性了。本文就附子配伍半夏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附子、半夏功效1.1附子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Debx的子…  相似文献   

3.
附桂八味丸的临床应用,继我国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日本的《类聚方》、《众方规矩》、《牛山方考》、《知新堂方选》等古典医书亦均有记载,至今尚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及文献报导。本文把周内外近几年来应用该方药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一、附桂八味丸的主证我国的附桂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与日本常用的八味丸处方相类似。本方药味即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为补阳法的代表方,既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又有化气行水之功。因为补阳之药多有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所以甘温补肾阳之药,往往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才能阴阳相互为用。而该方虽以温补  相似文献   

4.
“海藻反甘草”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历来一直被视为配伍用药禁忌。就《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258页、180页)规定海藻,昆布都不宜与甘草同用,1990年版(一部262页)只规定海藻不宜与甘草同用,昆布又无此规定,前后即有存弃之不同。可是在古代方书中的昆布散、内消瘰疠丸,海藻玉壶汤等,都有海藻与甘草同用。李时珍曾云:“东垣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说明两药虽属“禁区”,但也并非是  相似文献   

5.
<正> 附:十八反十九畏中的对药一般而言,反、畏药属配伍禁忌,不能同时应用,但对反、畏药的实质,古人认识并不一致,且有不少同用的实例,证之临床,不少反、畏药同用确能增强疗效.因此,对反、畏药中的对药应用既要审慎,但也不能拘泥. 1柔肝软坚,化痰散结——海藻甘草海藻苦咸性寒,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甘草甘平缓急,散结除痰,但用之不当,气增而久每可出现壅滞生湿,化热伤阴之弊,不能单用于肾实(水盛)肝旺,湿盛中满,阳亢刚燥之人.如海藻甘草两药合用,反能出现明显的柔肝软坚,化痰散结之效,既可用于痰湿壅盛,水瘀阳亢之肝阳肝风诸证,也可用于痰结气滞之瘰疬肿块.《疡医大全》内的消疬丸;《医宗金鉴》海藻玉壶汤、通气散坚丸、妙灵  相似文献   

6.
医者操生杀之权,处方得当,效如浮鼓,转危为安;用之不当,祸不旋履,误人性命。喻嘉言《医门法律》:“凡用药不分君臣佐使,头绪纷杂,率意妄施,药与病调,不相医之罪也。”反、畏药物的配伍应用,早在唐宋时代就有破禁先例。《千金要方)}大五饮丸,芜遂如草和巴豆、牵牛、大黄相反相畏同用,治五饮。大金芽散,芜花、甘草、巴豆、大黄、芒硝同用,治一切蛊毒。《千金翼方)}太一神陷冰九,同样用人参、黎芦相反,同乌头、犀角、巴豆、大黄相畏合用,主诸疾,破积聚。鸡鸣紫九,用人参、黎芦相反,巴豆、大黄相畏,主妇人腹中癌瘤积…  相似文献   

7.
附子半夏汤治疗脾肾阳虚泄泻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药典1985年版规定,附子不能与半夏同用。《简明中医辞典》也记载半夏反附子。但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两药伍用的方剂,如中医研究院陈馥馨对《普济方》中61739方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的5685方进行的统计表  相似文献   

8.
川芎是中医治疗头痛的常用要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试就川芎治疗外感头痛的配伍经验进行分析总结。1 风寒头痛川芎为主药川芎味辛,性温,长于散风寒,利气血,是治疗风寒头痛的常用要药。用川芎治疗风寒头痛的配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 与辛温药为主组方 与辛温药同用共成发散风寒之功,常用川芎、羌活、白芷、防风、细辛、藁本等。如《普济方》川芎羌活散(羌活、细辛、川芎、藁本、荆芥、白....  相似文献   

9.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21,20(5):11-1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病用方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如赤丸、甘遂半夏汤、附子粳米汤、瓜蒌瞿麦丸等便是真实案例写照。本文列举了数则血液系统疾病的验案,所用之处方均涉及中药“十八反”配伍,认为其取效的关键在于所用方药是从临床实际出发而不囿于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如此才能真正将临床疗效的提高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半蒌贝蔹芨攻乌”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蒌贝蔹芨攻乌”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历来一直被视为配伍用药禁忌。延至现在,《中国药典》1985、1990年版仍规定:川乌(包括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天花粉、犀角同用。同时还规定: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笈同用。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相反药物同用者屡见不鲜,近代亦有提出不同意见的。  相似文献   

11.
历代中医学家应用海洋药物治疗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不揣现挂一漏万之嫌 ,略述如下 ,以期有益于临床。1 瘰疬由于海洋药物性味咸寒 ,兼具清热化痰和软坚散结的特长 ,临床上使用相当广泛 ,如海藻、昆布、牡蛎等。代表方有《疡医大全》的海藻、海蛤粉、海盐与夏枯草、通草、贝母、连翘等配伍的内消瘰病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海藻、海蛤、昆布配伍龙胆草、通草、半夏等的破结散 ;《医学心悟》之煅牡蛎配伍玄参、贝母清火散结化痰的消瘦丸。《肘后备急方》以海藻一斤 ,洗 ,以酒三升渍数日 ,稍稍饮之 ,治颌下瘰疬如梅李 ;《世医得效方》用…  相似文献   

12.
王炎 《家庭中医药》2013,(10):51-51
参苓白术丸出自《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实为六神散(出自《三因方》)的加味方。两方都是著名方剂。原方属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后人有所发展,加减衍化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如《医方集解》以本方加陈皮治脾胃虚弱兼气滞或痰多之证。现代作为调理脾胃虚弱而兼湿的常用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方功在补气健脾,和  相似文献   

13.
甘遂与甘草配伍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仲池 《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512-514
甘遂与甘草配伍应用概况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吴仲池“甘遂反甘草”,属中药十八反范畴,从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中药的配伍禁忌。然而,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中设甘遂半夏汤,使甘遂与甘草同用。据高氏考查,在历代方书中,甘遂与甘草同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病证要素作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手段,系统挖掘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隐性知识,找出半夏在经方中的深层次配伍规律,为指导半夏及含半夏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借鉴.方法:选取18部历代《伤寒杂病论》具有代表性的注本,提取各注本中含半夏的42首经方及其相关的72条经典条文,构建含半夏经方病证要素知识库,通过SAS9.4软件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分析方法,挖掘半夏经方配伍共性规律,找出半夏经方配伍隐性知识.结果:(1)半夏经方的主治功效有去水饮等15类,主治症状包括呕吐等25类;(2)半夏配伍置信度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具有显著性配伍意义的药物有11味,分别是人参、大枣、生姜、干姜、细辛、黄芩、五味子、附子、柴胡、黄连、麦门冬.将经方半夏挖掘配伍与半夏现代临床常用配伍进行比对,发现经方中半夏大枣、半夏五味子配伍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较为少见;(3)半夏在经方中的应用根据其功效在不同的主治症状中有加减;(4)半夏配伍最简经方有5首,分别为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苦酒汤、半夏麻黄丸,此5首经方仅由两味药组成.结论:半夏及其经方证治系统知识体系的外延广泛,半夏经方中隐藏了大量关于半夏及其经方在主治功效、主治症状及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官药局熙宁九年开办,元丰初太医局编印成药标准《太医局方》,供依方制药售卖。后有五次增补修订,先后改名《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后达到10卷16门788方的终极规模。《局方》剂型以丸、散为主。每方记述功效主治、药物组成、使用剂量、炮制要求、生产工艺、用法用量,有的还有禁忌说明。重视治疗药品、道地药材、加工炮制、安全有效是其特色,影响中国医药行业八九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以下简称《药典》)在“注意”项下(以下简称“项下”)以“某药与某药不宜同用”记载了中药的配伍禁忌,共35条。本文就《药典》有关配伍禁忌内容与编者商榷,因笔者才疏识浅,不揣浅陋,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医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所含当归的经方进行整理分析,全书前二十二篇含当归方者有13方,其中妇人三篇有6方.治疗妇人病时当归具有以下四个配伍特点,配伍肝经药,以补养肝血,如当归芍药散、当归散、胶艾汤和温经汤;配伍清热药,以清郁热,如当归散与当归贝母苦参丸;配伍温热药,以温经散寒,如温经汤...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来源于《和剂局方》,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主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是方用乌梅一枚,其配伍目的是起收敛肺气的作用。值得探讨的是,二陈汤主治湿痰病证,为何用酸收之乌梅收敛肺气?因为本证的主要病理为湿痰犯肺,而肺为娇脏、性喜清肃,其用药特点为宜轻清、不宜重浊。古人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说,而辛燥之品最易开泄耗散肺气,故本方在用陈皮、半夏温燥之品以燥湿化痰的同时,稍佐乌梅收敛之性,则散中有收、相互制约,既使痰湿得除,而又肺气不耗,符合《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的原则。这种配伍形式,实源于张仲景小青  相似文献   

19.
痰厥治验1例     
本文病例所用苍术、附子、半夏等剂量较大 ,且附子、半夏同用为配伍禁忌 ,虑及用药安全 ,故所用方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古谓半夏辛温有毒,意在言其药性峻烈,运用不可孟浪,生用之际,尤宜慎之。而正因其有毒,又每可借其峻猛之力,去疾疗病,收取捷效。早在汉末,张仲景就广用半夏于《伤寒杂病论》中,如《伤寒论》用半夏者18方,《金匮要略》中用半夏者36方(其中七方已见于《伤寒论》)。其运用之妙,疗疾之广,为后世医家用半夏之典范。兹就其治呕吐、平喘逆、散痰结、消痞满略述之。一、治呕吐诸呕吐证治,仲景多用半夏。呕吐一证,有因饮因食,因虚因寒诸异,而以半夏辛散温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