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芬芳  程智涛  田翔  张庆 《四川医学》2011,32(11):1791-1792
目的研究粪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武警医院消化内科接受肠镜检查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共106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2例、克罗恩病(CD)3例、IBS51例、健康人20例。采用ELISA法半定量检测粪便中钙卫蛋白浓度。结果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浓度为(75.15±165.4)μg/g,IBS患者为(43.05±128.96)μg/g,IBD患者为(871.34±496.21)μg/g。IBS患者和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浓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与IBS和健康人粪钙卫蛋白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60μg/g为临界值时鉴别IBD与IBS的敏感性85.6%,特异性为95.2%。结论粪便钙卫蛋白含量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筛选试验,为临床鉴别IBD和IBS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标志物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肠镜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35例设为治疗组,其中缓解期14例,活动期21例(Ⅰ级9例;Ⅱ级6例;Ⅲ级6例);肠镜检查正常且无其他疾病的2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用Truelove Witts标准来判断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并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比较,进而判断钙卫蛋白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恢复期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组活动期的含量(P<0.01),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恢复期粪便钙卫蛋白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粪便钙卫蛋白含量升高显著,其可作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在早期诊断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于杭州市儿童医院、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和江西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疑似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性腹泻住院患儿60例为疑似组;腹泻组60例取同期因小儿腹泻病住院的儿童;正常组60例取生长发育检查的健康儿童,比较三组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及疑似组牛奶回避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并与牛奶回避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33,P<0.01),疑似组显著高于腹泻组(U=12.00,P<0.01);而腹泻组显著高于正常组(U=4.13,P<0.01)。疑似组牛奶回避前和回避后1个月粪便钙卫蛋白水平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U分别为8.99、4.66,P<0.01);牛奶回避后3个月粪便钙卫蛋白水平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7,P>0.05),不同牛奶回避时间粪便钙卫蛋白水平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6,P<0.01)。结论: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检测对早期识别牛奶蛋白过敏相关性腹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钙卫蛋白(FC)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两种测定方法,探索免疫荧光法测定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3例患者粪便样本(IBD患者77例,有消化道症状但肠镜检查正常者26例),以ELISA法为对照,计算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相关系数等指标。收集122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的粪便样本,其中克罗恩病(CD)85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根据CDAI或UCAI评分评估CD或UC的临床活动情况;根据CDEIS、Rutgeert′s评分或Mayo内镜评分评估CD或UC的内镜活动情况。比较缓解期与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差异,并评价FC对IBD疾病活动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与ELISA法对比,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是92.30%,特异度是64.00%,相关系数是0.815(95%CI:0.737~0.871,P0.05)。使用免疫荧光法时,内镜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是925.61(408.56~1 634.00)μg/g,高于内镜非活动期的387.78(30.28~679.9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C的截断值定为300.37μg/g时,其预测IBD内镜活动性病变的敏感性是76.60%,特异性是60.71%。在18例CD术后患者中,72.22%(13/18)出现内镜复发,其免疫荧光法测定的FC浓度值显著高于未复发者,预测CD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是0.923,截断值是407.36μg/g,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100%。结论免疫荧光法与ELISA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敏感性高;FC能有效反映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对及早发现CD术后复发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钙卫蛋白(S100A8/A9)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5例,健康志愿者25例,RA患者依据病情活动度分为活动组34例,缓解组21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钙卫蛋白水平,比较RA患者与健康者及RA活动组与缓解组间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差异,并分析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51.38±48.72) pg/mL vs (216.53±40.95) pg/mL,P<0.01];RA活动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缓解组[( 278.75±37.80) pg/mL vs (207.07±26.77) pg/mL,P<0.01]。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与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G、疾病活动度指数28评分、肿胀关节计数、压痛关节计数呈正相关。结论:RA患者血清钙卫蛋白水平高于健康人,异常升高的血清钙卫蛋白水平DAS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可能成为评价疾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粪便钙卫蛋白在诊断常见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结肠癌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门诊病人新鲜粪便共120例,其中健康对照组、IBS组、IBD组及结肠癌组各30例,用 ELISA法定量检测各组中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确定钙卫蛋白诊断 IBD及结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传统炎症相关性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相比较。结果:IBD组与结肠癌组、IBS组、对照组比较,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癌组与IBS组、健康组比较,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ESR、WBC计数在结肠癌、IBS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IBS组与 IBD组间 ESR、CR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粪便钙卫蛋白诊断 IBD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3.3%。钙卫蛋白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76.7%。结论:粪便钙卫蛋白不仅能够初步筛查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而且在鉴别IBD和结肠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程以连续的复发、缓解为特点。本研究旨在评估排泄物中的钙卫蛋白(小肠炎症的一种非侵入性指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缓解的预测价值是否相同。方法:被诊断为临床静止炎症性肠病的79例连续患者(38例CD患者和41例U C患者)被随访12个月,接受常规的临床评估和血液检查。在研究初期收集每例患者的粪便样本,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样本的钙卫蛋白水平。结果:CD患者中,随访期间复发的患者和无复发患者的中位钙卫蛋白浓度分别为220.1μg/g(95%CI21.7~418.5)和220.5μg/g(95%CI53~388,P=0.39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粪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3例和健康对照43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粪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钙卫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活动期级别增高,粪钙卫蛋白的水平逐渐增高(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乳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活动期级别增高,粪钙卫蛋白的水平逐渐增高(P<0.05)。乳铁蛋白(r=0.71,P<0.01)和钙卫蛋白(r=0.79,P<0.01)含量均与肠镜分级结果显著相关。结论:粪便中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在评价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活动期与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的改变。方法:收集29例正常对照(HC)、41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ACD)、53例缓解期CD(RCD)、6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AUC)以及20例缓解期UC(RUC)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粪便主要菌群的数量。结果:健康对照粪便总菌数量与IBD患者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显著下降(9%、12%、10%vs 23%,P<0.01;9%、16%、11%vs 23%,P<0.05;2%、6%、4%vs 13%,P<0.05);活泼瘤胃球菌在活动期CD与UC中显著增加(2%vs 0,P<0.001;2%vs 0,P<0.01);大肠杆菌在活动期CD、缓解期CD及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均显著增加(19%、10%、15%vs 4%,P<0.01)。除普拉梭菌外,其他主要菌群在活动期与缓解期IB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与健康对照不同;除普拉梭菌外,活动期与缓解期IBD患者粪便主要菌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形梭菌亚群、柔嫩梭菌亚群及普拉梭菌的减少以及大肠杆菌的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参与IBD的发病与肠炎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及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检测T2DM患者治疗前空腹血清IGF-1的水平及格列美脲治疗6个月后的改变情况.其中T2DM组54例,正常对照组90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治疗前血清IGF-1水平明显下降[(42.5±9.2)μg/L vs (74.2±10.6)μg/L,P<0.01];经格列美脲治疗后T2DM组血清IGF-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62.5 ±8.4)μg/L vs (42.5±9.2)μg/L,P<0.05].结论 格列美脲治疗可改善T2DM所导致的IGF-1水平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