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滞后控制式动力减振器,在振动控制中将时间滞后作为一个设计参数加以利用,通过改变系统的时间滞后达到调整和控制动力减振器固有频率的目的,具有便于实现在线调整的优越性,并从理论上对滞后控制式动力减振器和动力减振系统进行了分析,最后,用数字仿真方法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压缩机泵体轴系振动会导致电机气隙不均,从而引起电机电磁振动加剧。传统阻尼技术无法应用于压缩机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为了降低泵体轴系振动,采用非阻塞性颗粒阻尼减振技术(NOPD技术)设计专门用于泵体减振的NOPD减振器。为得到效果较优的NOPD减振器设计参数,针对某款变频压缩机设计4种不同颗粒填充数、腔体材质的NOPD减振器,安装在电机转子的平衡块位置处。整机振动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安装NOPD减振器的批量机相比,安装NOPD减振器的试制机壳体振动均明显下降。颗粒填充数量越多,减振器减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以某型混合动力公交车传动系为对象,应用AMESim建立系统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并进行扭振响应计算与分析。根据公交车运行特点构造了一个包含起动、低速和高速运行以及停机过程的完整工作循环,计算得到了系统在该工作循环中的扭振响应,据此分析了典型结构参数或工况参数对扭转振动响应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离合器接合时压盘与从动盘的转速差都会直接影响传动系扭振响应。适当降低ISG电机起动力矩、限制传动系急加速和急减速阶段的加速度都能有效减低传动系扭振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盘形缝隙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后,得出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磁感应强度与活塞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在不实施控制策略的前提下,利用2自由度悬挂系统分析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变化对车体垂直振动加速度均方响应和动行程均方响应的影响,指出活塞在高速运动时难以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变阻尼控制的原因,同时得出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随活塞运动而变化的特性对悬挂系统的影响,为其在车辆悬挂系统半主动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动力减振器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子结构分析方法,给出附加动力减振器的链状系统传递函数计算方法,并将动力减振器参数和主振系参数表示为乘积的分离形式,提供了一种适用的结构减振设计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6.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动力减振器优化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文[1]的理论分析结果,建立主振系为小阻尼条件下链状系统动力减振器优化设计模型。减振器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均作为设计参数,便于工程设计中应用。所给算例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最后讨论了减振器设计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7.
发电机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之一,必须保证其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运转平稳且不发生共振。国内某双馈式风力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超标问题,理论计算及振动测试结果表明减振器与发电机不匹配。通过安装不同刚度性能的橡胶减振器,并进行相关的振动测试,找到适合该电机的减振器,为发电机选配合适的减振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轨道和钢轨振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轨道减振器是目前轨道系统采用的主要减振措施之一,低垂向刚度减振器在保证了良好隔振作用的同时可能增加钢轨的振动,而谐振式减振器可以降低此影响。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首先与在线实测数据进行拟合,采用与实测数据一致的轨道参数建立车辆-轨道-地基模型进行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谐振式减振器可降低轨道道床及地基振动的同时有效降低钢轨振动,包括pinned-pinned共振频率附近的振动,从而抑制钢轨波磨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减弱旋挖钻机钻杆振动,基于吸振原理设计旋挖钻机钻杆减振器;据钻杆振动特点建立钻杆-减振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仿真验证减振器减振效果;建立旋挖钻机钻杆减振系统对减振器减振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钻杆安装减振器后振幅明显降低,减振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外界振动影响机载设备正常工作和疲劳破坏等问题,给出了一种机载设备减振器设计方法。利用振动试验数据和受迫振动理论,建立等效减振系统模型,设计了两组金属丝网三向等刚度减振器,并对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进行实验检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两组减振器均能够降低机载电子设备的振动,而第二组减振器的减振性能优于第一组减振器的性能,验证了减振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性能和机载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弹性结构宽频带吸振的均直梁式动力吸振器,研究了梁板耦合结构的功率流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控制频率范围内输入主振系的净功率流最大值为控制目标的梁式动力吸振器的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梁的损耗因子对系统功率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梁式动力吸振器不但结构简单,质量比小,安装方便,而且吸振频带宽,吸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赵浩 《计量学报》2016,37(6):628-631
对单相异步电动机额定状态下的旋转振动进行了实际测试, 发现电机运行时存在明显的旋转振动,且振动频率是基波频率的两倍。对旋转振动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剖析,发现椭圆旋转磁场的幅值和转速变化是产生旋转振动的主要原因,并对椭圆磁场的幅值和转速情况进行了仿真。对单相异步电动机在调压调速工况下的旋转振动进行了实际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频谱特征分析,找出了旋转振动主要分量的幅值与通电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可调间隙的半主动吸振器及其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扩展吸振器的工作带宽,提出一种实时调节弹性元件的半主动吸振器,并给出了吸振器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吸振器工作频段与系统参数间关系,介绍了吸振器的实现方案及实验。实验基于微机和TMS320C30芯片,根据测量的激励形成控制策略,用电磁离合器控制弹性元件的连接和断开,用步进电机调节弹性元件的间隙,使吸振器的特性跟踪激动频率和幅值的变化。实验表明,这种半主动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实际使用的吸振器都具有一定尺寸的安装底座。当吸振器安装于柔性主系统时,底座将影响吸振器的减振效果。针对此问题,利用功率流方法进行仿真研究。建立有底座吸振器和两端固支梁主系统耦合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吸振器安装在梁上三个不同位置的情况进行仿真研究,并分析底座尺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吸振器和单个吸振器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吸振器的底座和安装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这为吸振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带有非线性刚度吸振器的隔振系统振动稳态响应的半主动控制。动力吸振器和隔振系统(主系统)的刚度均为Duffing类型的非线性刚度。对吸振器的阻尼采用了两种半主动控制策略以减少主系统的振动,并讨论了吸振器刚度的非线性程度,吸振器质量与主系统质量之比及主系统刚度的非线性程度对主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系统参数和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主系统的稳态响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段线性吸振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提出一种基于刚度分段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方案,通过调节弹性元件的间隙使吸振器工作频率跟踪外激励频率的变化。根据基波平衡导出了使主系统近似完全消振所需的间隙调节规律。数值仿真表明:这种半主动控制方案对于单自由度主系统和多自由度主系统均有很好的吸振效果和相当宽的工作频带。  相似文献   

17.
建立带有钢轨吸振器的高速铁路高架结构板式轨道与桥梁垂向耦合振动模型,分析钢轨吸振器对轨道和桥梁结构垂向振动的影响。模型已考虑了钢轨吸振器、板式轨道结构及桥梁间的耦合作用。钢轨吸振器被视为两自由度的质量-弹簧系统,钢轨、轨道板和桥梁被视为多层叠合梁模型,彼此用弹簧阻尼元件联接。利用动柔度函数,得到吸振器-板式轨道-桥梁系统垂向振动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并以轮轨表面粗糙度谱作为激励求解模型的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钢轨吸振器在180 Hz~300 Hz及700 Hz~1 000 Hz频段内对整个高架轨道系统的位移幅值及相位、振动衰减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同时,在轮轨表面粗糙度谱的激励下,带有钢轨吸振器的轮轨系统的轮轨力在pinned-pinned频率处明显减小,在前两阶自振主频附近钢轨吸振器对整个高架轨道系统结构振动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电梯系统垂直振动分析与抑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电梯轿厢加速度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初步诊断曳引电机的旋转失衡是引起电梯垂直振动的主要激励;进而对电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发现电梯在某段行程的第5阶固有频率跟曳引电机的转动频率非常吻合,从而解释了电梯在特定行程区间振动加剧这一现象;最后提出在轿顶轮两侧加装动力吸振器以抑制电梯的垂直振动,该减振方案经实践证实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轻型客车动力总成振动过大的问题,对其进行了试验测试与局部结构模态分析。分析得到,发动机激励与动力总成的托臂及其悬置组成的刚体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引起了系统共振;同时,探讨了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相应的阻尼式动力吸振器,并将其应用于该车动力总成中。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吸振器能够有效地控制动力总成的振动。理论分析及试验方法对同类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