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治疗太阳少阳并病,功效和解少阳兼解太阳之表,后世医家临证拓展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高建忠老师在临证中对柴胡桂枝汤进行加减变化,自拟"柴桂龙牡方"治疗杂病,应用于失眠、头晕、汗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经方治验5则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世称经方,广泛应用于临证之中。本文列举经方治疗医案5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所创之方,遣方用药,法度严谨。临证中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经方治验4则     
郑桂玲 《河北中医》2014,(2):222-223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古籍,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其所用之方来源于临床实践,证之于临床,被奉为经典。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遵经方之义,临证加减治疗各种外感病及内伤杂病多效如桴鼓,兹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5.
尤在泾说:“《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活杂病之宗也”。笔者临证常喜用仲景之方治疗杂病,颇多效豫,然亦往往视病证实际而变通之。现不揣浅陋,略择4例,以飨场道。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蛔厥证或久利证的重要代表方,本文重点探析乌梅丸用药要点、方药配伍、变化用方用量,认为其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或久利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临证中运用乌梅丸辨治疾病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热夹虚,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汪朋梅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精研《内经》、《伤寒》之旨,参悟东垣、丹溪、景岳及温病诸家之籍,且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对许多疑难杂病屡起沉疴。其诊治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临证颇有发挥创新、疗效显著。其所创"胆囊炎方",并作为江苏省中医中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协作组协定处方。本文从病因病机、创新效方、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汪老治疗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临证经验特色。尤善用大黄之辈,游刃有余。师古拓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梦侬(1896—1977),原名炳丞,字宏彪,湖北汉川人,生前曾任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及内科杂病。著有《临证会要》、《儿科辑要》、《产后临证医案》等书,其《临证会要》尤显张老临证特色。今就《临证会要》一书,条分缕析,探张老临床经验之奥妙,总结张老临证之特色,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经方退热临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乃指《伤寒杂病论》之方。因其辨证严谨,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用之得当,效果显著,临证时用之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每获良效。笔者从以下3则病案来探讨经方退热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0.
桂枝附子汤是《伤寒论》方,亦见于《金匮要略》,为治疗太阳病类似证之方剂。根据该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以之加减治疗寒湿为患,心阳不足之心动过缓、雷诺氏病及坐骨神经痛等杂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加减临床活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柴胡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是一个传统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小柴胡汤不仅用于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成为治疗少阳病的专方,而且对太阳、阳明、厥阴病及一些内科杂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临床灵活加减时,其功效更为出色,适应更为广泛。现就小柴胡汤加减化裁应用的临证所得报道如下,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2.
<正>葛根汤源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具有解肌发表功效。长久以来,大多医家将该方视为麻黄汤、桂枝汤之类方,然伤寒之方并非专为伤寒而设,若仅从太阳伤寒着眼,将本方视为解表之剂,其应用则窄矣。该方配伍巧妙,有疏通经络、调畅经脉血气、润燥生津之功,经后世医家探求发挥,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证之广,远超太阳伤寒病之范围。笔者临证喜用《伤寒论》方治疗内科杂病,尤以葛根汤为最,且遵仲景之旨,灵活化裁,将其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13.
宗耀华  吴峥嵘 《新中医》2019,51(10):52-53
<正>《伤寒杂病论》所载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及呕吐下利杂病等,因此,有医家认为本方是阳明病方,也有人认为是厥阴病方,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少阴病方,因方中有人参、大枣,被不少医家认为本方所治病证为虚寒证。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分析,认为本方为祛邪及扶正之方,所治之证为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厥阴、阳明、少阴,虽以吴茱萸药名为方名,但随所治病症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偏重于临床治疗,核心理论是方证对应,以患者的脉证为据,遣方用药,即观其脉证,知犯所逆,随证治之。时方·临床辨证相对主观,常常揣摩病机,制定大法,按法选方。要掌握经方必须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学习“散文”的方式入手,必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原文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仲景用此方治疗太阳外证未罢,邪已入少阳之证,柯韵伯谓之"为双解两阳之轻剂".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利肝胆,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相似文献   

16.
产后阴吹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吹”之症,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指出阴吹之病机乃胃肠燥热、胃气下泄阴户所致。治疗以润肠通便、活血滑利之膏发煎。但从临床实践中观察,阴吹之病机并非仅为胃肠燥热,治疗上也不拘于膏发煎一方。笔者在临证中曾治疗几例产后阴吹患者,略有体会。现不揣简陋,略  相似文献   

17.
冯世纶教授得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真传,临证以六经辨治、方证相对而著称.对经方治疗男科疾病之规律颇有研究,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 男科疾病从六经辨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仅为外感病而设,同样可用于治疗各种杂病,故柯韵伯在《伤寒论翼》的序言中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制节.”  相似文献   

18.
东垣清暑益气汤来源于《脾胃论》,具有养阴生津,健脾益气,清利湿热之功,主治平素脾气虚弱,气阴亏耗,复感湿热之证。辨证要点是疲劳乏力、自汗、心烦、口苦口黏、胃纳不佳等。前人用之甚少,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博采众方,擅长在临证中运用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杂病,效果显著。关键在于识别和抓住疾病的病机,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19.
正桂枝汤原是仲景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因其能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其辨证加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且疗效明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本方及其加减方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无法比拟的,故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清代医家黄元御对其应用更颇具特色,笔者临证多以黄氏桂枝汤组方思路治疗内伤杂病,屡试屡验。兹就临床应用与体会介绍如下,冀以扩展桂枝汤临证运用思路。1关于黄氏桂枝汤系列方  相似文献   

20.
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中阳不足之水饮。随导师临证,运用该方治疗以“背心冷,手足冷”为主诉的病症,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反思诊治过程,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