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分析与显示的实际需要,采用基于RIA的WebGIS技术进行了自动站数据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自动站实时数据的实况监测、动态展现、等值面绘制、组合检索查询等功能.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模型数据结构简洁,数据交互效率较传统WebGIS有明显提高,用户体验感强,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提供了高效集约的自动站实时数据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文中介绍了气象灾害监测颓警系统中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誓系统,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实现方法。阐述了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实现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等探测信息与电子地图的叠加显示技术。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对市级气象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伙海  许殿义  夏国瑞 《科技信息》2011,(21):I0069-I0070
本文介绍了厦门局的无线自动雨量监测网络。该网络采用CDMA无线传输网络和Internet技术作为数据传输途径实现雨量监测的自动化,无线化。它克服了以前无电、无电信线路的地方不能安装自动站的缺陷,实现了自动站布局的合理性,同时大大提高了雨量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在成本受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气象自动站布局,提高气象数据收集的准确率。针对自动站作为代理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提出了基于主从角色分配的GRA方法,解决多对多情况下组角色分配问题,从而优化气象自动站布局。结合南方某气象局属下气象自动站现有布局和历史数据,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不仅提高了气象数据收集准确率,同时削减了成本。本文的研究可为气象局优化气象自动站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要求,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托全市便民警务站建设的近两百个电子显示屏,建设拉萨首府城市便民警务气象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开展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在丰富便民警务站服务内涵的同时大幅拓展了气象服务信息的服务覆盖面,明显提升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为广大市民生活、出行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6.
"区域站气象信息传输监测系统"采用C/S结构,客户端用Visual C#开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访问远程SQL Server服务器,通过多表查询语句将查询出的结果用于不同的需求,从而达到传输情况监测的目的。该软件包含了人工查询,定时查询,异常站点显示,传输率统计与导,报警功能等。该软件充分考虑了因电脑或服务器连接故障而产生的监测空白,实现了对区域站信息数据的实时监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枣庄市气象局大监站和区域自动站日常维护与维修的探讨,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气象自动站的工作原理、日常维护、故障判断和维修原则,展示了气象自动站在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和突发应急服务等方面发挥的重要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普及,现代气象的检测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很多基层的气象站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为了加强气象自动站的防雷技术,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雷电袭击的方式进行了概括,然后对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防雷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防雷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天津港实时风速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应用等方面的概况。该系统将实现风速、风向、温度、湿度、降水量等监测参数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的连续、自动观测和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时接入与发布。它的建立一方面可为天津港作业部门提供实时的监测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气象业务部门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津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海洋气象服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区域大范围洪涝、暴雨、暴雪天气预报上游关键区,以及气候变化敏感区多圈层信息平台等重大需求。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灾害性天气上游关键区与气候信号敏感区的观点出发,提出高原及周边观测工程建网新思路与应用新技术方案,设计、构建了新一代气象综合观测预警长期监测系统,实现科学试验-工程建设-工程应用开发途径,发展高原及周边敏感区灾害天气上游早期预警系统监测平台,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与区域气候变化提供多功能业务服务应用平台;采用高原东缘南-北轴向观测数据信息(GPS监测站与AWS站)应用于改进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s)模式三维变分方案,实现了模式优化站网信息的同化技术,可提升中国区域暴雨、南方雪灾模式预报能力。针对夏季暴雨、南方暴雪,检验、证明了高原观测工程布网“早期预警”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了GSM网络传输的气象信息采集平台,可实现实时温度、湿度、时钟信号的采集,通过LCD1602实时显示设置温湿度变化异常报警机制;也能实现实时气象信息通过GSM模块TC35定时发送至数据中心站,接收后并在窗口显示,同时把接收气象信息连接成数据库并保存.数据中心站接受查询信息,比较并回复当下接收到的实时气象数据.实验表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能实现气象信息的定时采集、稳定传输和实时报警.  相似文献   

12.
卓健  任晓炜  黄珩  白龙  邓悦 《河南科学》2024,(5):705-713
基于2022年汛期广西陆面的降水资料,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中国区域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RT1、RT2和NRT)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的二源融合降水产品(GXPAS)等四种融合降水产品进行适用性评估,评估指标为统计误差和技巧评分.非独立检验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与自动站点吻合度高,在观测或估测有降水的情况下,表现最优的NRT产品有89.73%样本实况值等于观测值.独立检验结果表明,GXPAS综合表现稍优,特别是小时雨强[10,20)mm·h-1区间.用最近邻法分析自动站与其邻近自动站的统计误差,分析得出在广西区域,水平距离自动站超过0.01°的位置,融合降水产品优于使用附近自动站观测数据.融合降水产品适用在无观测站区域或自动站数据未能及时上传时,作为降水的“真值”开展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象部门与铁塔公司的深入合作,越来越多的铁塔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铁塔气象站在部署密度和成本上有显著优势。然而,人们对气象监测的需求更加严谨,要评估气象自动站的实时数据质量及数据准确性,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通过对厦门地区相邻的铁塔气象站和自动气象站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采用2个站点近三年的同期数据对比的方法来检测两种自动站的数据差异,从而分析得到铁塔气象站数据具备可用性。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最新气象探测业务体系的分类(即天基系统、空基系统、地基系统)以及气象领域最新应用的探测大气的各种新技术,详细介绍了地面气象自动站各种要素的采集方法,有利于气象探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付哲  傅铭治  李海洋 《广东科技》2010,19(14):53-54
介绍如何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天空照片并结合自动站的气象实况资料,通过计算公式自动分析判断出现蓝天状况的类别,解决了靠人工观测的观测时次少、资料不连续、主观判断差异大等重大缺陷,实现了蓝天状况的连续自动观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昌发射场气象网络系统作为平台,采用通用网络技术和专用气象技术,改善气象软、硬件环境,充分收集各类历史和实时气象信息,设计了基础训练、历史信息、场区实时信息、数值产品等不同模块,以天气预报专业的保障演练为切入点,以天气预报、常规气象情报、雷电监测预警等专业的网上训练为主要内容,建立气象网络化训练系统,开展了气象系统的网络化训练工作,在卫星发射气象训练和保障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压输电线路的分散性大,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复杂的现状,以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设计了一套以GPRS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输电线路综合监测系统。该系统中由传感器节点采集导线拉力、倾角和气象等信息,由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到监测子站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并通过GPRS公网把数据传回主站监测系统。文中详细阐述监测子站和无线传感器节点模块的硬件结构,以及导线弧垂在线监测装置的工作原理,给出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的软件工作流程。该系统经实际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电线路综合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功耗较低,维护方便,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全可以满足输电系统在线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何惠仪 《广东科技》2010,19(14):62-62
<正>导语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气象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取决于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显著进步。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取得的进步,反映在信息监测、采集处理、信息服务应用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做好气象资料的开发应用和共享服务工作,实现对自动站各气象要素日、月和年统计数据的快速获取,基于.NET的WebService自动站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在数据库服务器端构建存储过程,配合基于.NET平台构建WebService数据接口,将数据对象的内容转换成标准的XML格式,同时支持以网页下载的形式获取数据。基于.NET的WebService自动站数据服务平台运行高效稳定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动站的使用和维护经验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动站是应用于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的自动处理仪器,操作维护较复杂。详细介绍了实际工作中使用自动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及维护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