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滴度的条件进行优化及验证。方法考察直接免疫荧光法中细胞不同接种方式(分步接种法、一步接种法)、病毒不同培养温度(34、37℃)及培养时间(6、12、24、48、72、96 h)对狂犬病病毒滴度的影响;对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间精密性和特异性验证,并与小鼠脑内滴定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选择一步接种法作为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接种方式;34℃作为病毒培养温度;病毒培养至96 h时进行染色,判定实验结果;病毒培养至第3天时进行荧光灶计数,计算病毒液中病毒的数量。两名操作人员12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仅为0.05%;用该方法检测不同病毒,仅狂犬病病毒组出现特异性荧光,而犬瘟热病毒和犬细小病毒组未观察到荧光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小鼠脑内滴定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样品的病毒滴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优化的直接免疫荧光法精密性良好,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可用于狂犬病病毒滴度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细胞荧光转化灶(fluorescence focus units assay,FFU)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方法将狂犬病病毒稀释后接种BSR细胞,培养22~24 h,用FITC标记的抗狂犬病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染色,计数病毒感染细胞的荧光灶数,计算病毒滴度。采用乳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法和建立的方法分别测定14批狂犬病病毒滴度,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取同一份病毒液,于不同时间点检测3次,每个时间点重复检测6次,验证方法的重复性;取3份滴度不同的病毒液,由2个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定3次,验证方法的中间精密性;将同一份病毒液按2倍梯度稀释,共9个稀释度,分别检测病毒滴度,重复测定3次,确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8批CTNCEC株狂犬病病毒滴度。结果乳鼠LD50法测定14批狂犬病病毒的-Lg LD50值范围为4.20~8.19,FFU法Lg FFU值范围为3.76~7.69,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趋势相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Sq(调整)=96.1%,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同一个时间点检测6次及不同时间点检测3次的CV值均小于2.00%;两个操作者在不同时间重复测定3次的CV值均小于8.00%,两个操作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浓度与Lg FFU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q(调整)=99.3%,线性范围为2.26~6.12。38批CTNCEC株狂犬病病毒滴度平均Lg FFU在3.63~7.69之间,SD值在0.021~0.57之间,CV值小于10.00%。结论建立的细胞FFU法准确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好,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狂犬病病毒滴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无血清培养基(virus production-serum-free 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工艺。方法分别采用VP-SFM和含5%牛血清DMEM于方瓶中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比较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胞间及无血清与含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间制备的狂犬病病毒滴度及效力。将2 g/L微载体cytodex-1加至250 ml spinner flask中,加入Vero细胞,37℃培养3 d,按MOI=0.02接种狂犬病病毒CTN-1V株,检测病毒收获液的病毒滴度及效力,每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算细胞比生长速率。结果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滴度和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清和含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效力明显高于含血清的培养基(P0.05)。搅拌瓶微载体系统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细胞贴壁均匀,生长良好,收获病毒液的平均病毒滴度为6.50 lg FFU/ml,平均病毒效力为6.77 IU/ml。结论初步建立了微载体系统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工艺,为无血清规模化制备狂犬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传代细胞系(Vero细胞、BHK-21细胞、MDCK细胞)对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混种的方法,将狂犬病病毒CTN-1V株分别接种于上述3种不同来源的连续传代细胞系,在不同时间观察3种细胞的病变情况,同时应用快速免疫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ELISA法检测病毒滴度和抗原含量,分析不同来源细胞对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敏感性。结果Vero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滴度在第8天达到高峰,为7.80LogFFD50/ml,BHK-21细胞病毒滴度在第6天达到高峰,为7.30LogFFD50/ml,而MDCK细胞在第6天病毒最高滴度只有5.55LogFFD50/ml。BHK-21细胞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抗原含量(A492)值,在各代次均高于Vero细胞和MDCK细胞。结论Vero细胞和BHK-21细胞对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敏感性高于MDCK细胞,且BHK-21细胞产毒高峰比Vero细胞提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Ⅰ型和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动态。方法将Ⅰ型和Ⅱ型出血热病毒分别感染Vero细胞,并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结果Ⅰ型和Ⅱ型出血热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9~16d内病毒滴度均大于6.0LgCCID50/ml;用两种不同方法,在感染10~30d中,每隔3d收获一次病毒液,感染后第13天和第16天收获的病毒液病毒滴度均大于7.0LgCCID50/ml。结论Ⅰ型和Ⅱ型出血热病毒能够在Vero细胞中增殖并达到高滴度,感染后10~25d病毒毒力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狂犬病病毒SRV9株糖蛋白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狂犬病病毒SRV9株糖蛋白基因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LVX-ZsGreen-IRES上,筛选阳性重组克隆。将质粒pLVX-ZsGreen-IRES-SRV9G、包膜质粒pMD2.G和包装质粒psPAX2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报告基因表达情况。收集上清,经浓缩后接种293T细胞,进行重组慢病毒感染细胞的鉴定;用限制性内切酶切除质粒pLVX-ZsGreen-IRES-SRV9G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采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重组慢病毒感染的293T细胞有大量绿色荧光出现,病毒滴度为3×107 IU/ml;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糖蛋白基因在293T细胞内获得有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狂犬病病毒SRV9株糖蛋白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为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鸡胚细胞(chick embryo cells,CECs)培养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的工艺。方法以M199为基础培养基,向其分别加入人血白蛋白、胎牛血清及HEPES缓冲液,并均加入碳酸氢钠,配制培养基M1、M2和M3。将驯化获得的CTNCEC25株按1∶5 000的比例接种于CECs悬液中,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接种MOI及培养时间4大工艺参数范围,再以正交试验确定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的工艺参数:采用M2或M3,培养温度为33~36℃,MOI=0.01~0.001 FFU/细胞,培养时间为72~120 h,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7.0 lg FFU/ml以上)。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M3,培养温度为33℃,MOI=0.01 FFU/细胞,培养时间为120 h,该工艺参数获得病毒滴度可达7.5 lg FFU/ml。结论本实验优化了CECs培养RV的工艺,CTNCEC25株的病毒滴度由约6.0 lg FFU/ml提高至7.0 lg FFU/ml以上,为疫苗生产获得理想抗原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M199培养基与进口M199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及狂犬病病毒的效果,旨在筛选出更适合Vero细胞生长及其相关病毒培养的培养基。方法分别用含5%新生牛血清的改良M199培养基和进口M199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进行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法测定细胞活力;分别用含1%新生牛生血清的改良M199培养基和进口M199培养基培养狂犬病病毒,采用小鼠脑内滴定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改良M199培养基培养的Vero细胞形态更规则,增殖更快,细胞密度和活力均高于进口M199培养基培养的Vero细胞;使用改良M199培养基培养狂犬病病毒,病毒增殖更快,滴度更高,峰值可达109log LD50/ml,明显高于使用进口M199培养基培养的病毒滴度。结论改良M199培养基更适合Vero细胞以及狂犬病病毒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感染复数(MOI)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Ⅰ、Ⅱ、Ⅲ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Vero细胞,观察不同MOI致细胞病变情况,并检测病毒滴度。结果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48h,3组MOI(0.001、0.01、0.1)细胞病变均达莞。Ⅰ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72h,3组MOI病毒滴度分别为(8.690±0.190)、(8.690±0.190)和(8.315±0.185)lgCCID50/ml;Ⅱ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96h,3组MOI病毒滴度分别为(8.355±0.097)、(8.440±0.310)和(8.285±0.155)lgCCID50/ml;Ⅲ型病毒增殖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8~96h,3组MOI病毒最高滴度分别为(7.500±0.250)、(7.500±0.250)和(7.750±0.250)lgCCID50/ml。结论不同MOI对3型病毒增殖影响不大,可以采用低MO(I0.001)制备疫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轮状病毒(rotavirus,RV)在不同细胞上的培养效果,确定RV最适培养细胞株。方法采用原代牛肾细胞(PCKC)、MA104细胞、CV-1细胞、Vero细胞4种细胞培养RV,观察RV在不同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并检测病毒收获液的病毒毒力及病毒RNA。结果 MA104和PCKC细胞较适宜RV的增殖培养,其次是CV-1细胞,而Vero细胞感染病毒后3 d才出现CPE,6 d才有约75%的细胞圆缩死亡,这时收获的病毒液滴度也不及前3种细胞的病毒收获液滴度,且收获液的病毒RNA电泳的条带较模糊。结论 MA104、PCKC、CV-1细胞较适宜RV的增殖培养,而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疫苗的Vero细胞培养RV要想达到前3种细胞的效果,还需进一步完善感染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