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患者,在实施中耳乳突手术的基础上联合行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以探讨耳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21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5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中耳乳突手术联合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对照组采用中耳乳突手术联合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ETDQ-7)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组内术前与术后1年ETDQ-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乳突腔引流通畅,未出现脓性渗出液。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在实施中耳乳突手术的基础上,行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较行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术更加安全,且术后复发率低,效果更好。故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行中耳乳突手术联合耳内镜下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对15例24耳诊断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患者纳入标准:鼓膜切开置管≥3次,病程超过2年迁延不愈的中耳炎。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主观症状改善、耳内镜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声阻抗和CT扫描。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8~24个月复查,手术前后患者主观症状、耳内镜检查、CT扫描有效率95.8%。手术后10~24个月纯音听阈测试患耳术后言语频率气导听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前患耳平均气骨导差为36.15 d B,患耳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4.35 d B(P0.05)。术后鼓室导抗图达到A型为83.3%。1例(1耳)术后自觉患侧听力无提高,耳内闷胀感,B型鼓室导抗图,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术见中耳及乳突有肉芽样胆固醇结晶。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最佳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鼓膜穿孔需行Ⅰ型鼓室成型术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修补鼓膜;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颞肌筋膜鼓膜行鼓室成型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1月与1年的鼓膜愈合情况,术前、术后1年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月、1年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4.87%、87.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72.50%(P0.05)。2组患者术前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愈合率高,听力明显改善,住院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15-24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前、手术6个月后咽鼓管功能(ETDQ-7)评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ETDQ-7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1.42%,观察组复发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改善咽鼓管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20例(142耳),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72耳)与对照组(60例70耳)。对照组行鼓膜切开术,观察组行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比较两组咽鼓管功能、听阈值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3个月,观察组ETDQ-7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听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穿刺术可有效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咽鼓管功能,提高听阈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对鼓膜愈合及听力恢复影响效果。方法针对某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68例(68耳)鼓膜穿孔患者诊疗经过进行分析,68例患者均在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鼓膜愈合及听力恢复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鼓膜愈合率为94.12%,术后3~6个月鼓膜愈合率为92.65%,术后1年鼓膜愈合率为91.18%。68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不同频率下气骨导差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气骨导差优于治疗后1个月。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24%。结论对鼓膜穿孔患者在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为材料进行鼓室成形术治疗,患者治疗后鼓膜愈合及听力恢复效果良好,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具有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杨春峰  王广科 《临床医学》2011,31(2):100-101
目的探讨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利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修补鼓膜穿孔、上鼓室外侧壁、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22例。结果 22耳手术后1个月鼓膜穿孔均愈合。术后随访1~2年,除2耳鼓膜穿孔外余均愈合,纯音测听示术后较术前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8 dB。结论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明显,移植易成活。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的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听骨粘连、提高鼓室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利用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移植修补鼓膜穿孔、上鼓室外侧壁、耳道后壁鼓室成形术44例.结果:44耳手术后1个月鼓膜穿孔均愈合.术后随访1~3年,除3耳鼓膜再穿孔外,余均愈合,纯音测听示术后较术前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8 dB.结论:自体耳屏软骨一软骨膜复合移植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明显,移植易成活.移植物中软骨的弹性和硬度不影响术后听力提高,且对术后鼓膜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因而对防止术后鼓膜回缩、听骨粘连,提高鼓室成形术远期效果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屏软骨膜-薄软骨复合体在全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70例(70耳)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使用耳屏软骨膜,观察组35例使用耳屏软骨膜-薄软骨复合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变化。结果 对照组中鼓膜愈合30例(85.7%),再穿孔5例(14.3%);观察组中鼓膜愈合35例(100.0%),未出现穿孔(0.0%),移植物无移位及内陷;两组患者穿孔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20)。对照组平均气导听阈由术前(36.04±2.51) dB HL下降至术后(22.71±1.44) dB HL,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21.14±2.78) dB HL缩小至术后(9.93±2.05) dB HL;观察组平均气导听阈由术前(36.29±2.26) dB HL下降至术后(22.03±1.89) dB HL;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21.07±2.52)dB HL缩小至术后(9.67±1.94) dB HL,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1例(60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出院随访4~5个月,43例(45耳)效果满意,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鼻内镜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耳内镜下经耳道鼓室成形手术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鼓室胆脂瘤患者,同期行经耳道全耳内镜鼓室探查、鼓室病灶清除加鼓室成形手术,观察术后鼓膜形态恢复情况及愈合率,并比较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平均气导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 gap)的差异。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鼓膜一期完全愈合96例(96%),遗留小穿孔4例(4%),均在门诊耳内镜下处理后完全愈合,内镜下见鼓膜形态良好。术前平均气导听阈为(43.45±9.56)dB/HL,术后平均气导听阈为(27.23±6.89)dB/HL,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28.42±6.78)dB/HL,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3.62±8.67)dB/HL,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全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处理中耳病灶的同时,行鼓室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耳内镜具有视野广及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及听力效果良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是未来中耳手术的一个热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鼓膜修补材料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镜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安市北方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6例接受耳内镜鼓室成形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不同鼓膜修补材料将其分为Ⅰ组(n=25,脱细胞异体真皮)、Ⅱ组(n=32,耳屏软骨膜)和Ⅲ组(n=19,颞肌筋膜)。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后完成愈合时长短于Ⅱ组、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Ⅱ组、Ⅲ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Ⅱ组、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气导听阈、平均气骨导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Ⅰ组的平均气导听阈、平均气骨导差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耳屏软骨膜、颞肌筋膜应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内镜鼓室成形术中均可取得理想疗效,但脱细胞异体真皮效果更优,其可缩短术后康复进程,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后带蒂肌筋膜瓣和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在伴有开放式乳突根治的Ⅲa型鼓室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中耳炎外科治疗的30例患者住院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利用耳后带蒂肌筋膜瓣和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复鼓膜、上鼓室外侧壁和外耳道后壁缺损,其中,同时利用部分听骨赝复体质量建听骨链。30例患耳耳屏和耳后切口皆一期甲级愈合,移植物皆成活,外耳道无狭窄,干耳时间3~13周,中位数为6周。收集了25例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纯音听阈测定资料,术前0.5、1.0、2.0和4.0 kHz纯音听阈均数(PTA)气骨导差值为8~36 dB,均数±标准差为(35±12)dB,术后PTA气骨导差值为8~28dB,均数±标准差为(20±10)dB,其中,术后PTA气骨导差值≤20 dB的有12例(48%),术后PTA气骨导差值缩小15 dB以上的有17例,占观察病例的68%。结论联合应用耳后带蒂肌筋膜瓣和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膜修补及上鼓室外侧壁和外耳道后壁缺损,可以在彻底清除中耳病变的同时尽可能恢复外耳道和中耳形态,干耳率和移植物成活率高,大部分患者术后听力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耳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干预前后的纯音听阈气骨导差和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结果:试验组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穿孔或内陷等并发症发生;干预前,两组纯音听阈气骨导差和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纯音听阈气骨导差和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听力和降低valsalva动作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作为咽鼓管功能障碍组,另选取同期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良好患者80例作为咽鼓管功能良好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鼓膜愈合、听力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咽鼓管功能障碍组手术前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分别为(42.6±4.5)d B、(26.6±4.1)d B,手术后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分别为(30.2±5.2)d B、(17.0±3.7)d B;咽鼓管功能良好组患者手术前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分别为(36.2±4.7)d B、(22.3±4.1)d B,手术后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分别为(29.4±5.5)d B、(16.8±3.2)d B。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前咽鼓管功能障碍组患者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均显著高于咽鼓管功能良好组(P0.05),但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气导听阈值、气骨导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鼓膜愈合率[97.5%(78/80)vs.100.0%(80/80)]、听力改善率[72.5%(58/80)vs.75.0%(60/80)]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3/80)和1.3%(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高,听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耳内镜与传统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接受鼓室成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耳内镜鼓室成形术组(耳内镜组)和经显微镜鼓室成形术组(显微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风险(骨导听阈上升)、手术对听觉的改善程度(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下降)和鼓膜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前与术后3个月听力(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耳内镜组鼓膜愈合率为89.5%,显微镜组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管是经耳内镜还是经显微镜鼓室成形术,均不影响骨导听阈,且均可以改善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经耳内镜鼓室成形术在手术安全性、听觉的改善作用和鼓膜修复成功率等方面,均可达到与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相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耳内镜和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耳硬化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3月确诊的耳硬化症患者71例(81耳)的临床资料,其中耳内镜组(n=38)以耳内镜下经耳道内切口行镫骨手术;显微镜组(n=43)采用显微镜下镫骨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气导、骨导听阈以及气骨导差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耳硬化症患者,耳内镜下和常规显微镜手术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改善其听力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鼻内镜直视下将漂浮导管导入咽鼓管内扩张咽鼓管,治疗19例(32耳)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阻塞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结果32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后,经12~18个月的随访,有效率为56.25%(18/32)。结论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听力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改善其听力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鼻内镜直视下将漂浮导管导入咽鼓管内扩张咽鼓管,治疗19例(32耳)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阻塞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结果32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后,经12—18个月的随访,有效率为56.25%(18/32)。结论 应用漂浮导管扩张咽鼓管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助于提高患的听力功能。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在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68耳放疗后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清除鼻咽脓痂,鼻咽冲洗,分离咽鼓管咽口粘连,咽鼓管导管吹张,鼓膜穿刺、切开,鼓室置管等。结果 随访1年后,47例存活39例,存活患者中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有效率为89.1%。结论 鼻内镜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较为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