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结石胆汁需氧菌厌氧菌及L型菌的培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9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汁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57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细菌111株,其中需氧菌26株、厌氧菌3株、L型细菌株;且以两各皮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总检出率94.9%。表明胆吉石患者同时做需氧菌、厌氮菌和L型细菌的培养能显著提高高原菌的检出率。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和自的抗菌谱不同,3种细菌同时培养对临床准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感染病人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为探讨感染漏诊与L型菌的关系,对疑诊感染的321例病人的血液和(或)骨髓、尿液、脓液、胆汁、胸水、腹水、前列腺液、脑脊液及刮宫组织标本在作常规培养的同时加作L型培养。结果常规培养细菌检出率为10.90%(35/321),常规培养阴性标本中L型菌检出率为20.56%(66l321),提示不加作L型培养,临床感染的漏诊率可达20.56%。纯L型菌感染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常不典型,可能是临床感染常见的漏诊及误诊原因。66例L型菌药敏治疗,结果治愈41例,好转17例。提示临床开展L型菌培养不仅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且对指导治疗防止疾病迁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胆囊结石易患人群筛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文洁  韩天权 《上海医学》1994,17(8):446-449
作者研究了51例胆囊结石患者和9例非胆石患者的血清脂质和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结果表明:(1)结石组与非结石组之间CSI的差异无显著意义。(2)用逐步判别法对两组血清脂质指标进行分析,提示由apoA-1,HDL-Ch和LDL-Ch所构成的判别函数(P<0.05),对胆石与非胆石人群有良好的区分作用,其内部检验符合率和外推检验符合率分别为84%和7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作为促成核因子的免疫球蛋白在胆固醇及胆色素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囊胆汁中浓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测定16例胆囊结石患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的胆囊胆汁中免疫球蛋白 Ig A、 Ig M 和 Ig G 的浓度。结果:胆固醇性胆囊结石组胆囊胆汁中 Ig M 、 Ig G 显著高于胆囊结石组及对照组( P< 0001)。而胆色素性胆囊结石组胆囊胆汁中 Ig M 、 Ig G 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4)。3组胆囊胆汁中 Ig A 浓度无显著差异( P> 04)。结论:胆囊胆汁中免疫蛋白与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关系,其浓度可作为区别正常和成石胆汁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O<lmm的胆囊结石,在胆汁充盈下,B超即能显示,当①>2_者,B超即可显示有强光团伴声影[‘·‘他典型声像,并可随体位改变而随其应力方向在胆囊内滚动。但结石充满胆囊,嵌顿于胆囊颈部,以及胆囊壁上的小结石,其B超声像表现特殊,本文报告43例于下b.IB超检查资料1.1病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充满型)28例,记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10例,慢性胆囊炎胆囊小结石5例。1.ZB超声像图表现_______、1.2.1胆囊结石(充满型):胆囊暗区消失,于胆囊床见一长46mm回声弧型光带,其前方见宽约smm中等回声光带;…  相似文献   

6.
1.目的:探讨细菌L型同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发生与发展的病因学关系以及胆囊内潜在病原菌的检测方法。 2.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学分离培养法、细菌L型的高渗分离培养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检测256例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患者的110份未治疗胆囊组织、93份胆汁及262粒结石以及141例在外科手术前给予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红霉素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近4年血液培养同时接种普通血液菌液及高渗L型增菌液,同时进行普通型细菌(以下简称B型)及L型细菌检测,结果表明:普通型血培养细菌检出率为12.12%,L型细菌的检出率为9.25%(其中纯L型菌生长占5.92%;B+L型混合生长占3.33%),表明:加作L型细菌鉴定可明显提高阳性率,同时对L型细菌生长与临床病程的迁延不愈,长期不规则发热,婴幼儿多见等临床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细菌培养法和非培养法对350例患阴道疾病的育龄妇女进行阴道菌群调查。结果:非培养法检出加德纳氏菌为28.0%(98/350);培养法检出L型菌为13.23%(01/461),细菌型菌为41.43%(191/461);细菌型伴L型菌45.34%(209l461);检出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中细菌型伴L。型为103株,占60.23%(103/171);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细菌型为101株,占83.47%(101/121)。提示:种类复杂的阴道病原菌是引起部分妇科疾病的感染源。  相似文献   

9.
胆结石患者胆囊粘膜及胆汁和结石中幽门螺杆菌DNA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毒酶A基因的引物,用PCR法对5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8%(16例),明显高于胆囊粘膜中的15.4%(8例)和胆石中的13.5%(7例)。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从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分子受体水平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作者采用高胆固醇膳食建立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而后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4周组分别有4/10、6/10和7/10只兔出现胆囊结石;125I-LDL与肝细胞LDL受体最大结合力在1周组略升高(P>0.05),2周组逐渐下降,3周和4周组明显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以3周和4周组明显(P<0.05)。由此提示: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肝细胞LDL受体活性下降,致血清LDL清除受阻和胆汁中胆酸减少,可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