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富硒灵芝液态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灵芝作为富硒的载体,进行富硒灵芝液态深层发酵实验,研究灵芝对无机硒的生物转化能力。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富硒灵芝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摇床转速、接种量、pH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灵芝能在含有低浓度亚硒酸钠(50~200mg/kg)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在菌丝体内富集硒。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富硒灵芝菌丝体干质量为38.0g/L,菌丝体硒含量为1568μg/g,总富硒量为59584μg/L。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灵芝富硒发酵最佳条件,探讨灵芝菌丝体硒多糖对小鼠运动疲劳活性的影响。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并分析硒多糖的抗疲劳活性。结果显示,最佳富硒发酵条件为:Na2SeO3浓度39 mg/L,摇床转速185 r/min,温度28℃,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体干重12.47 g/L,富硒率96.87%,硒多糖386.52 mg/L,多糖中硒含量93.58 mg/kg。硒多糖可显著提高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小鼠体内血乳酸(BLA)、血尿素氮(BUN)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肝糖原(HG)、肌糖原(MG)含量,提高骨骼肌细胞中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从而缓解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综上,本研究通过富硒发酵获取的灵芝菌丝体硒多糖具有较好的抗运动疲劳活性,有深入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米曲霉发酵大豆多肽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米曲霉的发酵生产大豆多肽,先以水解度为指标初步探索发酵工艺条件,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并以大豆多肽含量为指标确定摇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发酵液初始pH6.0,发酵培养温度28℃,培养基中大豆分离蛋白含量3%,摇瓶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60h~70h,得到的大豆多肽发酵液具有良好的口感。  相似文献   

4.
杏鲍菇液态发酵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鲍菇是一种珍贵的药食皆宜的真菌.为在较短时间内大量获得杏鲍菇菌体,该试验探讨了液态发酵方法制备杏鲍菇.试验以杏鲍菇菌丝体干重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杏鲍菇液态发酵培养基和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液态发酵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当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g/L、蛋白胨5g/L、KH2PO40.8g/L、MgSO41.2g/L、VB110mg/L时杏鲍菇菌丝体生物量较高.在摇瓶培养条件中研究了种龄、装液量、初始pH值、接种量、温度、转速、培养时间等对液态发酵杏鲍菇菌体生物量的影响.得出最佳培养条件:种子培养6d,装液量20% (v/v),接种量为10% (v/v),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自然,培养温度为25℃,摇瓶转速为140r/min,发酵8d,杏鲍菇菌丝产量可达8.23g/L.  相似文献   

5.
周坚乔  羊悦  杨胜利 《中国酿造》2014,(12):151-154
采用冬虫夏草作为富硒的载体,啤酒糟为基质,进行富硒冬虫夏草液态深层发酵试验,研究冬虫夏草对无机硒的生物转化能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富硒冬虫夏草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摇床转速、接种量、pH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能在含有低质量浓度亚硒酸钠(10~25mg/L)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在菌丝体内富集硒,最佳发酵工艺为摇床频率180r/min、培养10d的条件下,装液量50mL/250mL,pH值为7.0,接种量15%,温度20℃,亚硒酸钠质量浓度25 mg/L,啤酒糟质量浓度20 mg/L.在此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富硒冬虫夏草菌丝体总富硒量为5808.20 μg/L.  相似文献   

6.
以灵芝多糖为指标,采用摇瓶液体发酵的方法,研究了以玉米水解糖为主要原料,液体培养灵芝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实现多糖高产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180r/min、培养基初始pH值6.0、发酵时间144h。采用此优化的条件进行液体发酵,使灵芝多糖产量由1.823g/L提高到2.315g/L,提高了26.98%。  相似文献   

7.
以活化硒矿为硒源的灵芝生物富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以活化硒矿为硒源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灵芝生长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并对温度、转速、pH等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灵芝液体培养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是:2%玉米粉,4%葡萄糖,3%麸皮汁,0.2%磷酸二氢钾,0.1%七水硫酸镁;最佳发酵培养条件是:温度28℃,摇床转速180r/min,pH6,接种量15%,菌丝生物量高达23.59g/L。当添加的硒矿水溶硒含量为5μg/g时,灵芝富硒效果最好,其总硒含量和富硒率分别达302.2μg/g和60.0%。  相似文献   

8.
毛健  马海乐 《食品科学》2009,30(23):377-382
研究摇瓶灵芝菌体液态深层发酵温度和初始pH 值,在此基础上进行5L 发酵罐批次培养,研究发酵过程pH 值控制、溶氧控制对灵芝菌体生长和灵芝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30℃,初始pH 值为6.0;过程pH 值控制策略:菌体生长前期(0~40h)控制pH 值为5.5,40~48h 控制pH 5.0,48h 后至发酵结束控制pH4.5;溶氧控制策略为:搅拌转速160r/min,通风量0.75vvm。优化后的验证实验结果:灵芝菌体生物量最高达到19.7g/L,胞外多糖最高达到3.23g/L,较优化前灵芝菌体生物量12.8g/L 和灵芝胞外多糖2.39g/L 分别提高了53.9% 和35.1%。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发酵大豆多肽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经乳酸菌的发酵作用生产大豆多肽,并以大豆多肽含量为评判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接种量5%,发酵液初始pH7.0,发酵培养温度40℃,培养基中大豆分离蛋白浓度3%,摇瓶转速100r/min的条件下,经过30h的发酵,发酵液中多肽含量达3.98 mg/mL.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大豆多肽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米曲霉发酵作用生产大豆多肽。先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得到发酵工艺条件,再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大豆多肽含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并得到以大豆多肽含量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进而得出米曲霉发酵大豆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发酵液初始pH6.03、发酵温度29.0℃、摇瓶转速154.5r/min、发酵时间60~70h,在此条件下大豆多肽的理论含量可达0.765mg/mL。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发酵高温豆粕制备大豆肽具有生产成本低、水解度高的特点。该研究以酶活力为指标,通过紫外诱变和遗传稳定性试验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的蛋白酶高产菌株;以水解度为监测指标,采用该菌株发酵挤压膨化的高温豆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紫外诱变条件为20 W紫外灯35 cm处辐照4 min;采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可溶性淀粉2.5%、MgSO40.04%、豆粕10%、吐温-80 0.5%;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0℃、时间44 h、接种量4%、菌龄21 h、摇床速度200 r/min、装液量30 mL/250 mL、起始pH 7.5,此条件下高温豆粕的水解度可达到22.86%,比优化前提高了8.34%。  相似文献   

12.
以富硒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Y2为发酵菌种,利用5 L发酵罐培养富硒酵母。以富硒酵母生长及硒转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比较溶氧反馈补料与拟指数补料两种方式对富硒酵母生长、硒转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富硒酵母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 5.0,发酵温度30℃,接种量8%,硒添加量30 mg/L,发酵时间24 h。在此优化条件下,富硒酵母生物量为9.8 g/L,硒转化率为77.5%。在拟指数补料方式下,培养周期为34 h,富硒酵母得率为0.252 g/g,硒含量为1 920.5μg/g,硒的转化率为82.7%;在溶氧反馈补料方式下,培养周期为46 h,富硒酵母得率为0.317 g/g,硒含量为1 759.5μg/g,硒转化率为90.1%。结果显示,拟指数补料培养周期短,生产强度、酵母硒含量较高,是适宜补料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豆粕蛋白酶酶解条件和产物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斌  王恬 《中国油脂》2005,30(6):47-50
以水解度为衡量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As1.398蛋白酶酶解大豆粕的最佳水解条件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水解大豆粕的最佳条件为pH7.0、温度60℃、时间5 h、酶浓度5%.胰蛋白酶水解大豆粕的最佳条件为pH7.0、温度50℃、时间7 h、酶浓度5%;As1.398蛋白酶水解大豆粕的最佳条件为pH6.5、温度50℃、时间7 h、酶浓度5%.对酶解产物进行超滤和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因酶解条件不同,大豆粕酶解产物中蛋白质和肽的组成及其数量也不同;酶的种类不同,大豆粕酶解产物组成也不同;大豆粕水解度越高,其酶解产物中小分子肽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蛋白酶高产菌株,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用地衣芽孢杆菌来发酵生产大豆多肽,通过对发酵液中大豆蛋白起始浓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发酵温度、摇瓶转速、发酵时间等因素进行研究,以多肽得率为指标初步探索了发酵工艺条件,并以大豆多肽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法制备大豆多肽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蛋白起始浓度为3%,初始pH值为6.5,发酵培养温度34.0℃,摇瓶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为18h~21h的条件下,发酵大豆蛋白所得多肽的含量可达19.2mg/mL,多肽得率达到70%,且所得到的大豆多肽发酵液具有良好的口感。  相似文献   

15.
以高温豆粕为原料,以酶活力为指标,通过紫外诱变和遗传稳定性试验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的蛋白酶高产的米曲霉诱变菌株;以水解度为指标,优化发酵工艺条件,进一步提高高温豆粕的水解度。紫外诱变条件为20W紫外灯35cm处辐照180s,得出最佳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和高温豆粕12%;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的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8h、接种量9%、摇床速度160r/min和起始pH值5.5,此条件下高温豆粕的水解度可达到24.05%,比优化前提高了3.86%。  相似文献   

16.
李峰  潘瑶  陈奇 《食品科学》2010,31(10):69-74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选用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分别从酶解pH 值、酶解温度、酶用量和底物质量分数因素研究其对单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并通过Minitab 软件,利用响应曲面试验优化双酶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pH7.7、碱性蛋白酶用量为110mg/g 底物、风味蛋白酶用量为90mg/g底物、酶解温度56℃、底物质量分数8%、酶解时间7h,所得的大豆活性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000D 以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米曲霉固态发酵制曲结合成曲水解制备大豆抗氧化肽。分别以豆粕和麸皮为氮源和碳源,研究米曲霉制曲的原料碳氮比(cnq、制曲培养时间、曲精接种量对成曲水解特性(成曲蛋白酶活、水解度、肽得率、蛋白质回收率)及其水解产物抗氧化活性(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值、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四因素(包括pH、外源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底物蛋白浓度和水解时间)对成曲水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水解产物抗氧化活性较高的大豆肽。结果表明:制曲条件为:麸皮/豆粕质量比为l/5、培养时间44h、曲精接种量0.05%(m/m);成曲水解条件为:pH7、底物蛋白浓度8%、不添加外源蛋白、水解4h时,所得成曲的碱陛蛋白酶活力可高达3109.85U/g,曲水解产物的ORAC值可高达2130.22ImaolTroloxequivalent/gpeptide,DPPH的IC50值为0.29mg/mL,具有强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硒的体内吸收速率,本实验对富硒大豆蛋白和富硒大豆肽在大鼠低硒模型的体内吸收规律进行探究。采用碱溶-酸沉法从富硒大豆中提取富硒大豆蛋白,对其酶解、超滤,制备富硒大豆肽,对所提取富硒大豆蛋白及制备的富硒大豆肽的组成、硒的分布及结合形式进行探究,分别用富硒大豆蛋白、富硒大豆肽(以硒含量18 μg/kg mb,分子质量低于3 kDa)灌胃SD雄性大鼠,于灌胃0、5、10、20、30、40、60、80、90、120 min后尾部取血,同时测定血浆硒质量浓度与氨基酸浓度,分析血硒质量浓度与血浆氨基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硒大豆蛋白的主要富硒亚基分子质量为26~35 kDa,11S富硒大豆蛋白硒含量显著高于7S富硒大豆蛋白(P<0.05);超滤纯化得到的3 kDa以下大豆肽组分的硒含量高达110.40 μg/g,显著高于10 kDa以上与3~10 kDa组分(P<0.05),3 kDa以下大豆肽组分蛋氨酸含量(189.32 μmol/g)与胱氨酸含量(47.09 μmol/g)也显著高于其他组分(P<0.05);灌胃富硒肽与蛋白后大鼠血浆硒质量浓度和总游离氨基酸浓度均出现两个峰值,经灌胃富硒大豆蛋白后,大鼠血硒质量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20 min和80 min,最高血硒质量浓度可达1.070 mg/L,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10 min和80 min,最高值可达4.172 μmol/L;而灌胃富硒大豆肽后大鼠血硒质量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10 min和40 min,最高血硒质量浓度可达1.338 mg/L,总游离氨基酸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5 min和40 min,最高值可达5.053 μmol/L,达峰时间均早于富硒大豆蛋白。研究表明富硒大豆蛋白经酶解,超滤得到富硒大豆肽可显著提高硒的体内吸收速率,具有作为口服营养功能食品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液态发酵法生产大豆蛋白活性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育了1株能转化大豆肽的菌种LB—05,分别以豆粕、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为底物通过微生物30 h的发酵,其蛋白利用率分别为98.1%、97.9%和98.5%,肽含量分别达到87.6%、88.3%和89.2%,其适宜底物浓度为8%~10%,发酵pH值为6.8~7.0,发酵温度为36%。另外,对发酵液的后处理进行了研究,对7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和过滤效果进行了试验,其中壳聚糖(CS)的絮凝效果较好,并得出壳聚糖优化后的絮凝工艺条件是:pH4.0,絮凝剂添加浓度150mg/L,温度35℃。  相似文献   

20.
酵母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选育能够提高豆粕饲用品质的高效菌株,从12株酵母菌中筛选出一株优质酵母菌,以普通生豆粕为原料,通过L25(56)的正交试验,研究其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小肽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6%的接种量,料水比为1:0.9,通气量为45 g/500 mL,在自然pH,30 ℃下发酵48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显著下降,降解率达56.2%(42.53~18.63 mg/g),小肽含量提高了4.3倍(1.65%~8.7%).微生物发酵生豆粕能明显降解抗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其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