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公司人格混同是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或其他公司人格完全混为一体,使公司成为股东或其他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形成股东即公司或公司即股东的情形。公司人格混同的表征为产混同、业务混同和人员混同等。公司人格混同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公司法人独立人格的基本要求,构成现代公司法中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人格混同是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之一,而非适用情形。判定人格混同应采取谨慎与灵活相结合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司独立人格制度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对滥设法人 ,空壳经营 ,业务混同等现象却往往缺乏有效制约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于 1 9世纪后半期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的内涵、构成要件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由公司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加以确立、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司法》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对实践中常见的关联公司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却无具体规定,这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极为不利.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四批指导案例,其中15号案例表明了关联公司人格混同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条件及效果,进一步完善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地位之前,应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法律性质。在民法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首先表现为物权法之中的"物";同时由于其具有人格象征意义,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物,可依法理称之为"人格物"或"人格财产";深究之下不难发现,与承载或象征特定人格意义的"人格物"所不同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所承载或象征的精神价值具有民族性,由此可将其具体界定为"整体人格物"。  相似文献   

6.
揭开公司面纱系英美判例法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法理原则,此原则过去被日本学者误译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后传入我国并在学界广为流传.以"公司法人格否认"之误译表征"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不仅在理论上和逻辑上留下诸多漏洞,且其所隐舍的概念法学思维方式更具潜在危害性.我国应以"揭开公司面纱"或"直索责任"取代"公司法人格否认"之不当称谓,并应警惕概念法学思维方式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7.
公司人格独立原则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引起的价值背离和利益失衡问题,导致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公司人格否认具有相对性,而且仅适用于实质上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的公司。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公司人格独立原则的否认,相反,是对公司人格独立原则的净化、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个案中暂且无视公司独立人格,而追究股东的无限责任,以保证相关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实现,它是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必要和有力补充,对于防止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与有限责任,侵害公司债权人(或处于弱势的小股东)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称谓并不科学,因它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人们通常讨论的“公司人格否认”充其量称为股东有限责任除外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本的涵义为彻底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与国外的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内涵一致。当然,有时两者会有竞合,但两者的内涵和适用情形不同,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实践中已有的执行阶段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做法,引起很大争议。但在民事执行阶段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必要的,这有利于解决“执行难”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运行,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现行立法存在着立法的空白,立法机关应当对此进行立法完善,在执行过程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不但要起到保护公司的债权人利益的作用,也应考虑直接责任人的利益,要在两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执行阶段适用时,在程序上应坚持依法适用,要引入公开听证程序、赋予相关责任人要求复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公司僵局是司法实践中常见难题,修订后的新公司法,在许多方面涉及公司僵局,对解决公司僵局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本次公司法在修订中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立法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公司法中的公司僵局处理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立法实际上赋予了股东在公司出现僵局酌情况下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决定公司的去留,是新公司法现代化和完善化的表现,能达到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目的.但还不能完全解决公司僵局的问题,且其规定的司法救济途径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介入是当前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美国在公司僵局处理之中有较为完善的司法介入方案。我国在本次公司法修订中虽然在诸多方面都有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改进,但对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这一问题并未予以关注。文章对公司僵局的内涵以及司法介入处理制度的存在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在介绍美国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制度的同时,提出了我国所应构建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司资本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公司出现以来 ,公司资本制度的构建便一直成为西方国家公司立法的核心内容。尽管各国公司资本制度的设计可能有所不同 ,但都尽可能地在“安全”、“效率”、“公平”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目前我国公司资本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公司资本制度 ,尽管这种公司资本制度具有产生的客观原因 ,但却不甚科学、合理 ,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为此 ,我们对其全面反思 ,以使我国公司资本制度设计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来自股东或董事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来自公司的制度安排和闭锁公司的组织形式。以期待利益落空理论为基础、以法院司法介入为手段解决公司僵局问题,其中赋予股东公司解散请求权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公法人应作为行政主体纳入行政法学研究范畴 ,其行为符合公法中的公务原理 ,公法人与其利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别权力关系。随着现代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理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学界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公司董事的特殊适用,在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的特殊适用,在公司破产清算中的特殊适用,如对跨国公司破产时的适用,我国怎样确立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破产所应承担的个人责任,公司清算中的欺诈性交易追究责任制度以及深石原则在公司破产中的适用等法律问题研究较少,而司法实践中却已有较多运用,故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门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公司的司法解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法解散作为公司解散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两大法系诸多国家公司法中均有规定,而在我国公司立法中则鲜有所闻。在本文中,笔者就司法解散的概念与特征、两大法系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积极作用、以及立法构想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