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卵泡期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和黄体期短效GnRH-a长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本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5 197例,其中A组:卵泡期长效GnRH-a长方案2 395例,B组:短效GnRH-a长方案2 802例,比较两种方案的临床特征及结局。结果两组间bFSH[(7.01±2.33vs.7.20±2.34)U/L]、周期数(1.31±0.43vs.1.12±0.41)、rFSH总量[(1 672.55±521.84)vs.(1 829.33±741.08)U]、HMG总量[(938.59±909.14)vs.(207.38±364.85)U]、促性腺激素(Gn)天数[(13.89±2.48)vs.(11.64±1.84)d]、HCG日E2[(13 033±7 909)vs.(18 267±10 277)pmol/L]、P[(3.14±1.87)vs.(2.82±1.49)nmol/L]、LH[(1.05±1.51)vs.(1.55±0.85)U/L]、内膜厚度[(12.11±2.49)vs.(11.75±2.38)mm]、≥16mm卵泡数[(5.77±2.53)vs.(7.01±3.21)个],14~16mm卵泡数[(2.92±2.26vs.2.75±2.21)个]、12~13mm卵泡数[(2.92±2.29)vs.(2.1±1.91)个]、MⅡ卵泡数[(10.36±6.24)vs.(10.88±6.54)个]、2PN受精率(64.21%vs.67.22%)、优质胚胎率(67.66%vs.74.05%)、着床率(45.34%vs.37.68%)、临床妊娠率(63.72%vs.52.67%)、流产率(8.41%vs.11.55%)、宫外孕率(1.52%vs.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全胚冷冻率、取消率、获卵数、平均移植胚胎数、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年龄分层分析后,各年龄组中A组着床率(年龄35岁组:49.98%vs.42.94%;年龄35~40岁组:38.57%vs.27.85%);及妊娠率(年龄35岁组:70.00%vs.59.38%;年龄35~40岁组:57.14%vs.42.24%);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与黄体期短效长方案相比,卵泡期长效GnRH-a长方案能显著提高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拮抗剂方案和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在波塞冬2型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本中心行IVF-ET助孕的波塞冬2型POR患者的197个新鲜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拮抗剂方案组(A组,94个周期),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B组,103个周期),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促排卵实验室指标比较,A组的Gn总量[(2100.27±636.11)vs.(3064.71±877.76)U]和Gn天数[(7.99±1.88)vs.(11.37±2.93)d]显著低于B组(P<0.05);A组HCG日LH水平[(3.09±2.22)vs.(1.29±1.00)U/L]显著高于B组,HCG日内膜厚度[(9.45±2.39)vs.(10.51±2.66)mm]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优势卵泡数[(5.16±2.57)vs.(7.42±3.58)]、获卵数[(6.67±3.51)vs.(8.34±4.28)]、MⅡ数[(5.68±3.19)vs.(7.11±4.20)]、正常2PN数[(3.98±2.35)vs.(4.94±2.92)]、D3可移植胚胎数[(2.60±2.22)vs.(3.45±2.31)]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的妊娠结局比较,移植取消率(55.32%vs.41.75%)、着床率(35.14%vs.35.85%)、临床妊娠率(54.76%vs.46.67%)、早期流产率(17.39%vs.17.86%)、宫外孕率(0.00%vs.3.57%)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0.00%vs.0.00%)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波塞冬2型POR患者,拮抗剂方案和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新鲜周期有相似的临床结局,但拮抗剂方案可以节约Gn用量、缩短Gn天数,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拮抗剂方案可以作为波塞冬2型POR患者促排卵方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短效和长效GnRH-a制剂的长方案中卵巢刺激后E2水平的动态变化,为临床促排卵过程中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使用GnRH-a长方案的IVF/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理想周期资料。纳入标准:年龄≤35岁,促排卵过程中没有进行促性腺激素剂量(Gn)的调整,获卵数在11~15个,促排天数在9~13d。按照降调节制剂剂型的不同,将纳入研究的88个周期分为短效长方案组(A组,共34个周期)和减量长效长方案组(B组,共54个周期),对比分析两组在启动日、促排第5天、第8天以及HCG日E2水平的变化。结果 A组总促排卵天数显著短于B组[(10.2±1.4)vs.(11.3±1.1)d],Gn使用总剂量也显著低于B组[(1 766.8±524.6)vs.(2 134.9±603.6)U](P0.05)。A组促排第5天E2水平[(1 236.0±646.7)vs.(739.0±482.4)pmol/L]及促排第8天E2水平[(5 043.1±2 611.4)vs.(3 885.1±2 345.7)pmol/L]均显著高于B组(P0.05),HCG日两组E2水平无显著差异,平均每个卵的E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8.2%和71.8%,胚胎植入率分别为40.4%和4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方案中GnRH-a制剂的类型影响卵巢刺激后E2水平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曲普瑞林0.05mg/d降调节方案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长方案行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2 312例患者的2 521个周期,根据曲普瑞林用药剂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1 533个周期):黄体中期给予曲普瑞林0.05mg/d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B组(988个周期):黄体中期给予曲普瑞林0.1mg/d,7d后减至0.05mg/d至HCG日。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降调节天数[(16.15±2.72)d vs.(16.09±2.53)d]、Gn天数[(10.22±1.51)d vs.(10.31±1.50)d]、Gn总量[(2 174.80±612.22)U vs.(2 180.49±585.88)U]、获卵数[(15.53±7.04)个vs.(15.10±6.54)个]、双原核(2PN)受精率(71.31%vs.73.84%)、取消移植周期率(34.57%vs.34.41%)、平均移植胚胎数[(1.70±0.46)个vs.(1.74±0.44)个]、平均移植优胚数[(0.92±0.86)个vs.(0.81±0.87)个]、临床妊娠率(60.60%vs.64.80%)、种植率(45.69%vs.47.18%)及早期流产率(5.59%vs.5.68%)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获卵数>20枚患者的比例(25.31%)及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周期取消率(18.53%)均高于B组(分别为12.25%和15.28%);A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为(11.21±2.15)mm,低于B组的(11.51±2.00)mm(P<0.05),但其临床妊娠率稍有降低趋势(P>0.05),尚无临床意义。结论曲普瑞林0.05mg/d降调节方案有效、可行,但对于卵巢高反应患者可能增加OHSS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育症患者发生卵巢慢反应的临床指标,以指导其降调节及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的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生殖中心首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长方案助孕治疗的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卵巢慢反应的57例患者为A组,114例卵巢反应正常的患者为B组。根据降调药物的不同将A组分为长效GnRH-a组(A1组)和短效GnRH-a组(A2组)。结果 (1)A组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显著高于B组,A组的起始Gn剂量[(125.73±27.49)U]和起始每公斤体重Gn剂量[(1.99±0.43)U/kg]显著小于B组[分别为(135.41±29.42)U、(2.38±0.54)U/kg](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是PCOS卵巢慢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起始每公斤体重Gn剂量是卵巢慢反应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3)A1组和A2组相比启动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73),A1组起始每公斤体重Gn剂量[(2.19±0.39)U/kg]显著高于A2组[(1.92±0.43)U/kg](P0.05)。结论体重过大、低起始Gn剂量是PCOS患者发生卵巢慢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长效GnRH-a可能较短效GnRH-a更容易导致PCOS患者发生卵巢慢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月经周期的长短在采用拮抗剂方案的卵巢正常反应人群中对卵泡发育同步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236例采取拮抗剂方案促排卵且卵巢反应正常的患者,按月经周期的长短分为短周期组(≤28d,101例)和长周期组(≥29d,135例),分析患者启动促性腺激素(Gn)日、Gn启动后第4天、第7天及HCG日卵泡平均直径的变异系数(CV)、IVF助孕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与短周期组比较,长周期组患者平均年龄、BMI、Gn天数、HCG日雌二醇水平、内膜厚度、Gn启动日及Gn刺激第4天卵泡平均直径CV、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长周期组的窦卵泡个数(AFC)[(14.98±4.24)vs.(11.72±4.29)]及基础黄体生成素(bLH)水平[(4.39±2.28)U/L vs.(3.60±1.51)U/L]、HCG日直径≥14mm卵泡数[(10.06±2.19)vs.(9.98±2.04)]、获卵数[(11.81±4.32)vs.(9.65±4.33)]均明显高于短周期组(P0.05),而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水平[(6.38±1.24)U/L vs.(6.81±1.53)U/L]、Gn刺激第7天卵泡平均直径CV[(0.122±0.045)vs.(0.143±0.055)]、HCG日卵泡平均直径CV[(0.208±0.037)vs.(0.218±0.041)]、Gn总量[(24.88±7.46)U vs.(29.14±9.56)U]、HCG日孕酮水平[(3.78±2.61)nmol/L vs.(4.45±2.23)nmol/L]均显著低于短周期组(P0.05)。结论采用拮抗剂方案促排的卵巢正常反应人群,月经周期较长者促排后卵泡发育同步性可能更好、获卵数更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长方案促排卵出现卵巢低反应(POR)的患者行温和刺激方案促排卵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行长方案控制性超排卵出现POR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移植后未妊娠,再次行温和刺激方案促排卵治疗者80例)和对照组(同期长方案出现POR的患者42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天数、HCG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获卵数、双原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等指标。结果与同等条件下行长方案组的患者相比较,温和刺激组Gn用量小[(2 260.37±623.66)U vs.(2 996.73±577.38)U]、Gn时间短[(9.87±1.08)d vs.(11.38±1.56)d]、获卵数多(7.88±5.95vs.4.25±3.12)、优质胚胎率高(56.67%vs.49.95%),且临床妊娠率高(47.44%vs.3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长方案POR患者行温和刺激方案仍可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非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本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344个周期,年龄≤38岁,均采用短效长方案。根据BMI分为两组,正常体重组:18kg/m~2BMI24kg/m~2,1 021个新鲜周期;超重肥胖组:BMI≥24kg/m~2,323个新鲜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以评估BMI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内分泌、促性腺激素(Gn)刺激天数、获卵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自然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肥胖组的平均年龄[(30.44±3.70)vs.(29.60±3.56)Y]、不孕年限[(4.26±2.87)vs.(3.82±2.68)Y]及Gn刺激总量[(2 223±882)vs.(1 900±850)U]均高于正常体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胚冷冻率低于正常体重组[49.84%(161/323)vs.58.86%(601/1 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卵正常的肥胖患者IVF促排卵时Gn用量明显增加,临床妊娠率并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纯度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P-HMG)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治疗中的有效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5日至10月30日于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行IVF-ET助孕的29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药物的不同分成2组:单纯使用HP-HMG的138人为第1组,使用重组FSH(rFSH)和HP-HMG的160人为第2组。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激素水平、用药情况及治疗结局。结果第2组Gn第6天的E2水平[(2 923.06±430.64)pmol/L]显著高于第1组[(2 218.44±1 745.86)pmol/L](P0.05)。第1组HCG日及Gn第6天HCG水平、总Gn用量和Gn天数明显高于第2组[(分别为(1.79±0.78)U/L vs.(0.89±0.59)U/L,(1.38±1.03)U/L vs.(0.48±0.35)U/L,(1 623.02±547.08)U vs.(1 287.53±498.58)U,(9.89±1.57)d vs.(9.35±1.48)d](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早期流产率、取消率、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OHSS取消率、宫外孕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2组患者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显著高于第1组(分别为81.06%vs.67.29%,62.25%vs.46.60%,74.24%vs.59.81%)(P0.05)。结论在IVF-ET治疗中,使用rFSH和HP-HMG联合促排卵可以获得比单纯应用HP-HMG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卵母细胞透明带发育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治疗的患者共56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出现透明带发育不良分为2组:出现卵母细胞透明带发育不良为A组,217个周期;卵母细胞正常为B组,352个周期。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再按年龄和卵巢功能分组来比较促排卵、获卵与受精情况,分析临床结局。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年龄[(35.4±5.6)岁vs.(34.4±5.9)岁]、基础FSH[(9.37±5.37)U/L vs.(8.52±4.00)U/L]、AMH[(3.76±5.71)ng/ml vs.(4.68±4.12)ng/m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年龄是透明带发育不良的暴露风险因素[OR1.036,95%CI(1.004-1.070)](P<0.05)。再按年龄及卵巢储备功能分组后,≥35~<40岁卵巢储备良好组中的A组与B组相比,Gn天数[(11.7±2.8)d vs.(10.3±3.4)d]、Gn用量[(44.76±16.90)U vs.(34.22±17.44)U]、MII卵数[(6.0±4.1)vs.(9.0±6.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0岁卵巢储备良好组中的A组与B组相比,Gn天数[(11.4±3.9)d vs.(9.4±3.4)d]、Gn用量[(49.24±27.51)U vs.(33.96±18.08)U]、MII卵数[(3.9±2.3)vs.(5.6±4.7)]及优质胚胎率(19.2%vs.40.9%)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是影响卵母细胞透明带发育的独立暴露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大(≥35岁时),当患者卵巢储备良好时,Gn用量越多、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透明带发育不良;且透明带发育不良的出现导致该组成熟卵数显著下降,影响促排卵效率;而当年龄≥40岁卵巢储备良好时,透明带发育不良组还会出现优质胚胎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