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乳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9岁。左乳腺包块巨检为灰红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表皮样细胞为主,混杂有中间细胞和黏液细胞,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囊腔,腔内有黏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AE1/AE3、34βE12和E-cadherin弥漫(+),S-100局灶(+)。结论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或黏液癌鉴别。  相似文献   

2.
特殊类型乳腺癌(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作者主要对乳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伴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乳腺癌、富 于肌上皮的乳腺癌,乳腺腺泡细胞癌、伴横纹肌样瘤分化的乳腺癌、伴绒毛膜癌分化的乳腺癌和伴反应性肉芽肿的乳腺癌的形态学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这些都是十分少见的乳腺癌,其中有些是否可作为单独的类型膛有争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2016-10—2023-02诊断的6例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及瘤样病变,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6~75岁;1例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为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低级别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为结节性筋膜炎,2例为损伤后反应性改变。结论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是乳腺较为罕见的病变,结合病史、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等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GAP)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58岁女性乳腺GA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左乳腺肿物,位于皮下、深达乳腺组织,边界不规则,直径2 cm,结节状;非坏死、干酪样肉芽肿病变;内见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属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类型,没有星状体;局灶脂肪坏死,有泡沫细胞及吞噬细胞浸润;小血管呈袖套状,管壁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主要为T淋巴细胞.脂肪坏死内残存厚壁血管,SMA染色血管壁不完整,乳腺导管和小叶未受累及.结论 GAP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临床表现及影学检查酷似癌,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同时要与乳腺其他自身免疫和特殊感染性疾病及癌引起的肉芽肿性炎区别,以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多种相关蛋白表达在其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例乳腺基底细胞样癌CK5/6、CK14、Vimentin、P53及EGFR蛋白表达,对比20例管腔型乳腺癌病理形态,分析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结果乳腺基底细胞样癌大多为浸润性导管癌Ⅲ级(13/16),核分级MBNG多为Ⅲ级(15/16);肿瘤周边推挤式生长,有不同程度的片状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状、片块状及缎带状结构,肿瘤细胞膜不清晰,细胞质少,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大,核浆比例高,核分裂象多见。16例乳腺基底细胞样癌CK5/6阳性13例,CK14阳性5例,EGFR阳性9例,P53阳性阳性12例,Vi-mentin阳性14例。结论乳腺基底细胞样癌做为一种新的乳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联合检测CK5/6、CK14、Vimentin、P53和EGFR等多项基底细胞蛋白表达,可以用于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3例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弥散分布,主要由密集的成熟淋巴细胞组成,有时有纤维条索分隔;癌细胞单个或排列呈小簇状、巢状、条索状,散布于淋巴细胞中。癌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略呈嗜酸性,圆形泡状核,核仁明显。免疫组化示癌细胞CK(+),CD30(-);病毒检测EBV与HPV均(-)。结论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而形态独特的乳腺癌亚型,形态与发生于其他器官的淋巴上皮瘤样癌类似,常与淋巴瘤、髓样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6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CD117(+),肌上皮细胞calponin、p63和SMA(+);ER、PR(-)。浸润性筛状癌CD117、calponin、p63和SMA(-),ER和PR(+)。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低度浸润潜能,其组织学形态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D117、calponin、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乳腺分泌性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5例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乳腺分泌型癌发病平均年龄44.8岁,主要表现为乳腺内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大体上肿物多边界清,质硬;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小囊状和导管性排列,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瘤细胞胞质内外有大量均质的嗜伊红PAS阳性的分泌物。例4腋下淋巴结见转移癌(1/10)。免疫组化:CK、CEA和S-100均呈(+),ER均(-),GCDFP-15和c-erbB-2(-)或仅灶性(+),仅1例PR(+)(阳性细胞为20%),1例部分细胞p53、Ki-67和cyclinD1(+)(阳性细胞25%~30%),另4例仅少数细胞阳性(阳性细胞为5%~8%)。尽管ER、PR(-)或仅局灶(+),但预后影响因素c-erbB-2、p53、cyclinD1和Ki-67增殖指数低,提示该病生长方式相对惰性。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好的肿瘤,确诊需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6例甲状腺髓样癌进行分析,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6例甲状腺髓样癌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6例甲状腺髓样癌中呈经典型表现的11例,类癌型(小细胞型)2例,腺泡型1例,乳头型1例。免疫组化calcitonin阳性thyroglobulin阴性。结论:甲状腺髓样癌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多样,尤其非经典型改变的病例易误诊为甲状腺其它肿瘤,易后确诊依靠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1例乳腺分泌基质的化生性癌(matrix-producing metaplastic carcinoma,MPMC)的患者,女,48岁,自觉左乳肿块4个月余,镜下见浸润癌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中间没有梭形细胞过渡区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CK,CK(34βE12),CK5/6,CK14,S-100,vimentin,EGFR,GATA-3,E-cadherin均阳性,calponin灶状阳性,ER,PR,HER2,P6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0%。特殊染色AB-PAS示:软骨黏液样基质。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MPM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MBC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乳腺大汗腺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具有大汗腺分化。表现为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部分细胞胞质强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细小空泡,或呈泡沫状。结论:乳腺大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需要与伴有大汗腺化生的其他乳腺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GCDFP 15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 2 39例浸润性乳腺癌、2 1例导管原位癌、1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和 15 5例周围正常乳腺组织进行单克隆抗体GCDFP 15染色。结果 浸润性癌总的阳性率为 4 8 5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非特殊类型 )为 4 1 3% ,包括Ⅰ级 5 0 %、Ⅱ级5 1 6 %、Ⅲ级 2 4 3% ,Ⅰ级和Ⅱ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Ⅲ级 (P <0 0 5 )。浸润性小叶癌表达率为 76 5 % ,阳性率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P <0 0 1)。浸润性乳头状癌有 3 6例表达 ;黏液癌 2 4例表达 ;化生癌 1 4例表达 ;浸润性筛状癌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各有 1例均为阳性。导管原位癌表达率 81% ,明显高于浸润性癌 (P <0 0 1)。周围正常乳腺小叶表达率为 71 6 % ,明显高于浸润性癌 (P <0 0 1)。腋窝淋巴结内转移性癌有 4 10例表达 (40 % )。结论 ①正常乳腺小叶似乎在功能上和蛋白水平上与大汗腺有相同之处 ;②大汗腺分化程度与乳腺癌的进展和组织学分级成反比 ;③GCDFP 15是小叶癌非常实用的鉴别诊断抗体。  相似文献   

14.
生长抑素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82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61/82)。SSTR阳性表达强度与年龄(P>0.05)、肿瘤大小(P>0.05)无关,不同肿瘤病理分期(P<0.001)、分化程度(P<0.05)的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STR阳性表达率为74.4%,因此,对大多数疑为乳腺癌的患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技术(SRS)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5.
高频超声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及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乳腺黏液腺癌(50个病灶)声像图表现及血供特点(包括大小、边界、大体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灌注等),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 乳腺黏液腺癌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包括边界清楚但无包膜、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低而后方回声增强、血供不丰富等,上述特征相应的病理基础为:包块生长缓慢,约半数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甚至假包膜形成,肿瘤富含黏液,质地较软等.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对本病与乳腺良性肿瘤及其他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髓样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14例乳腺髓样癌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其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包括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灌注特点。结果乳腺髓样癌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肿物边界清楚、但无包膜,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低,后方回声增强,血供丰富。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乳腺髓样癌与其他类型乳腺癌以及乳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 is a rare and distinct type of breast carcinoma, with morphologic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pulmona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euroendocrine tumors. More than 50% of cells express neuroendocrine markers. We document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eatures of 11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nipple discharge (6 patients) and palpable masses (5 patients). Lesions were mainly oval or irregular on mammography (n = 8), sonography (n = 11),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 = 9). Understanding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eatures of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 will facilitat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MRI动态增强表现,以期提高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特征、动态增强特征,以及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表达。结果 30例患者共53个病灶,其中乳腺纤维腺瘤病灶38个,乳腺癌病灶15个。乳腺纤维腺瘤边界大多较清晰光整,且增强后强化均匀或不强化,TIC表达主要为I型,占78.95%。乳腺癌的形态多表现为不规则或毛刺状,强化不均匀,TIC以Ⅲ型为主,占60.00%。二者在Ⅱ型TIC上有交叉。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能更好地鉴别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例女性双侧乳腺癌。在其第二侧腋窝淋巴结发现了转移性化生性癌而双侧乳腺和第一侧腋窝淋巴结均未发现化生性癌。患者的病程经过和肿瘤组织、细胞病理形态的演变以及免疫组化结果均表明间叶肿瘤组织部分是化生而来的。S-100(+)和actin(+)显示了肿瘤组织肌上皮细胞源性。肿瘤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其CD68(+),显示其来源于正常的组织细胞,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本文还对化生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5例乳腺黏液癌MRI与免疫组化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黏液癌,分析对照MRI表现及免疫组化指标。结果单纯型22例,混合型13例。MRI上表现为肿块22例,非肿块6例,结节状7例;平扫T_1WI低信号24例,等信号9例,混杂高信号2例;T_2WI抑脂高信号15例,稍高混杂信号20例;动态增强早期呈典型环形强化11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9例,流出型强化9例,平台型强化17例;全部病灶ER、PR、HER-2、Ki-67阳性率分别为91.43%(32/35),68.57%(24/35),28.57%(10/35),62.86%(22/35)。单纯型具有较高的ER、PR阳性率,混合型具有较高的Ki-67、HER-2阳性率;ER、PR与强化形态相关,HER-2与最大径及形状相关,Ki-67与TIC曲线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与免疫组化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及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