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东山湾附着生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海洋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附着季节以及数量变动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约制,在众多的因子中,往往有少数几个因子起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在以往有关研究中,曾经侧重讨论了离岸远近[1,2]以及盐度梯度[3]和附着生物群落分布的关系。本文提供了东山湾附着生物群落的基本资料,并着重对比在同一港湾中,水流畅通程度和附着生物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东电白浮标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根据1985年对广东电白沿岸浮标进行污损生物调查的结果,报道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厚度、覆盖面积和湿重。共获得92种生物,优势种是Balanus reticulatus和Brahcidontes variatiIis。大部分浮标都完全被污损生物所覆盖,附着厚度为8-15mm,湿重3.8-14.7kg/m2。浮标侧面、底部及尾管内的污损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差别。位于港内、港口和港外的浮标,其污损生物群落也不同,布放于海中一年的浮标,污损生物群落已接近顶级,二年浮标的污损生物群落有所衰退。  相似文献   

3.
东海污损生物群落研究Ⅲ.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东海29 个试验点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东海污损生物群落可分为4 个类型: 河口群落、近岸群落、内湾群落和远岸群落  相似文献   

4.
黄、渤海污损生物生态特点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严涛  曹文浩 《海洋学研究》2008,26(3):107-118
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大小、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等特点,并与邻近海区污损生物群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海域所出现的污损生物均为温带种或广温种,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季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则很少有污损生物附着.此外,还从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数学模型角度对下一阶段污损生物生态研究重点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污损生物防除工作和海洋生态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物群落是自然的种的综合体,它们是有规律的在一起出现的,并且是和一定类型的地形底质,一定的水温、盐度、气体条件和其他生活条件相结合的。每个生物群落种的组成是各式各样的,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不变的,它们在自然地理因素的季节变化、过度捕捞、被鱼类当做饵料或被他种动物吞食的影响下可以发生变化,但也仅只能改变它们在数量上的优势关系。当某一生物群落内的种结合在一起已经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某一成分的变化,可以破坏原来的生物群落的结构,而变为另一生物群落。 在每个生物群落内,不同的种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些种数量很大,在生物群落内占绝对优势(称优势种或群集性种),它们在生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是代表此生物群落的特征种(或称主要的种),另外一些种在数量上显著的少,它们在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次要的地位(称次要的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稀见的种,虽然在生物群落内可以见到,但不是经常能见到的,这对生物群落来说是偶然的种。 主要的和特征的种是底栖生物群落的指标,然而,一个种可能在不同的生物群落内都属数量很多的、群集的、特征的和主要的种,在这种情况下它永远是与其他数量很多的种和次要的种相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这一个或那一个生物群落在海底出现的指标不是一种而是数种,因此,作为生物群落的指标种就不能只选一种而要选互相结合在一起的3-4种,这些种在某一生物群落内表现为主要的和特征的种。这一法则就是南萨哈林、南千岛水底景观图划分底栖生物群落的基础,现在用来划分胶州湾的生物群落。 胶州湾底栖动物区系的分布完全符合与地形、海底沉积及淤泥程度相依的规律,可以分为5个很显著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6.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并不依赖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它们是一类独特的生物类型,其食物链的基础是化学合成细菌,这些细菌依靠喷口热液中的还原无机物氧化.利用CO。合成有机碳,它们共生于大个体动物的软组织或绍中,向寄主提供生存必需的有机碳。地质时期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研究还表明,该类生物群落在古生代(可能更早)即已出现。此外,现代热液喷口与古热液喷口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在探索该生物群落乃至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7.
海洋生态监测包括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监测两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群落生活在水中。因此,能真实反映水下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状况及其变化的水下图像,对海洋生态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水下照相和水下摄像作为获取水下图像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8.
西南太平洋弧后盆地(北斐济海盆和劳海盆)深海热液的生物群落DanielDesbruyeres等自1976年以来,沿洋中脊所作的调查航次都查明了火山口生物群落很多见,并且不受洋中脊扩张速度影响。这些生物群落在东太平洋海隆、加拉帕戈斯扩张中心、戈尔达海脊...  相似文献   

9.
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石岛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实验,综合分析了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等特点,并与邻近海区污损生物群落进行了比较。本次调查共发现污损生物21种,分析结果表明,石岛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夏季种类最多、丰度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则很少有污损生物附着。根据CLUSTER分析结果,可将月板分为三个群落组,温度较凉爽的4月、5月和10月为一个群落组,温度最高的6月、7月、8月和9月为一个群落组,其余月份温度最低,为一个群落组,SIMPROF分析检验表明,各群落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特征种各有不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在季板和年板中,只有夏季板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这与小型节肢动物的爆发性增殖有关。和邻近海域相比,调查海域生物量偏低,但污损生物随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林景祺 《海洋科学》1991,15(1):18-22
Ⅰ.渤、黄、东、南诸海渔业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我国海域系一典型陆缘海,由此决定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有限和渔业规模不可能太大的格局。其渔业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以渤海和黄海区的黄海槽我国一侧斜坡,东海区北纬24°30′—32°00′水深  相似文献   

11.
用地质学的眼光来考察生物多样性中心,特别是对时间以及地质过程的深人思考,为单纯的生物学方法在研究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空间稳定性以及持久性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这些地质过程是与那些影响着大洋盆地间水交换、生物群落的迁移以及生境分布的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全球气候环境也对这些地质过程有着较强的影响,并与之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烟台海洋倾倒区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烟台海洋倾倒区2008年的监测结果和相关历史资料,分别对倾倒区的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倾倒区内目前有浮游植物18种,浮游动物23种,底栖生物17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的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W.Smith)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底栖生物的组成以环节动物最多,优势种不明显。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倾倒区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然而,多年的疏浚物倾倒使该区的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与倾倒初期相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在2006年的调查中出现最低值,群落结构趋向单调,至2008年这一趋势有所缓和;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较倾倒初期也有明显的下降,多样性指数的降低和优势度的增大也预示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福尔摩沙海脊冷泉系统是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最活跃的冷泉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冷泉系统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综合利用水深数据以及连续3年的近海底影像资料,对该冷泉区的海底表征表现形式、规模和分布特征等做了描述。该冷泉系统发育了形态各异的自生碳酸盐岩、繁茂的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活动的流体喷口等特征性的海底冷泉系统表征。分析表明,自生碳酸盐岩的广泛发育与出露于海底导致了该区异常的地形特征。研究区内生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底流体逸出海底的位置及其活跃程度,因此主要沿裂隙等海底流体优势通道发育。这些优势通道的发育能够有效疏导和汇聚露体运移至海底以维持化能自养生物群落,而化能自养生物群落对甲烷等有效成分的消耗促进了海底流体向海底运移。简言之,冷泉系统的海底表征是海底流体的重要产物,而海底表征亦可反作用于海底流体,主要影响其运移路径和有效通量。  相似文献   

14.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波  唐静亮  胡颢琰 《海洋学报》2014,36(12):111-118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近海污损生物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污损生物是影响海洋设施安全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的差异,各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会出现不同,但基本上均由双壳类和无柄蔓足类构成污损生物群落的主要框架。开展数学生态模型研究是准确预测污损生物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关键,但这需以大量的实海调查资料及数据库的构建为基础。此外,探讨污损生物群落的演替变化机制还可为海洋恢复生态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开展近海污损生物研究不仅在海洋产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梅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7,41(6):126-133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严颂凯  黄宗国 《海洋学报》1992,14(3):114-120
研究大亚湾8座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记录了223种生物。桩柱潮间带部分的生物群落在不同潮位上有极为明显的分带,各带都有代表种。中潮带生物的数量最大,湿重最高记录高达27.6kg/m~2,主要是由于棘刺牡蛎重叠附着的结果。 随着码头暴露程度不同,污损生物有很大差别。白条地藤壶、白脊藤壶、黑荞麦蛤和两种瘤海鞘是隐蔽处的表征种。鳞笠藤壶、中华小藤壶、大洋纵列海鞘和无柄珊瑚藻是暴露处的表征种。  相似文献   

18.
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这个术语的出现,早于“生态系统”这个名词(1935)。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生物群落一词的含义日益明确。即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的组合,是一个自然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在海洋生态系统里,则  相似文献   

19.
非金属材料上海洋微型附着生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挂放在厦门港天然海水中的几种非金属材料上早期微型附着生物的情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探讨了这些生物群落在不同时间内的形成与演替特征,井初步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生物污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严涛  朱金龙 《热带海洋》1997,16(4):41-48
1986年5月-1988年4月海南中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上,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鲜虫及有柄蔓足类则是生物污着的重要种类。此外,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污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