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白介素-8(IL-8)在过敏性紫癜(HS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比较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包括紫癜性肾炎、非紫癜性肾炎)患儿、过敏性紫癜恢复期患儿、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8的含量。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血清IL-8含量显著高于过敏性紫癜恢复期患儿和健康儿童(P0.05),而过敏性紫癜恢复期、健康儿童血清IL-8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紫癜性肾炎患儿、非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血清IL-8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且非紫癜性肾炎血清IL-8含量显著低于紫癜性肾炎患儿(P0.05)。结论: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8含量上调,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并可能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1(IgA1)与紫癜性肾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29例普通过敏性紫癜患儿,28例紫癜性肾炎,同期选择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儿血清IL-21,TGF-β1,TNF-α,IgA1,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及C4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肾炎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普通过敏性紫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过敏性紫癜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对照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IL-21,TGF-β1,TNF-α,IgA1及IgA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儿补体C3及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1,TGF-β1,TNF-α及IgA1均参与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79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分为无肾损害组和有肾损害两组;对照组为28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ELISA测定各组儿童血浆IL-9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HSP患儿血浆IL-9水平为(28.32±6.97)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3.92±5.9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HSP患儿血浆IL-4水平为(93.86±25.3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7.75±15.9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5);紫癜有肾损害组及紫癜无肾损害组血清IL-4及IL-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有肾损害组血清IL-9水平较紫癜无肾损害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有肾损害组血清IL-4水平较紫癜无肾损害组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P患儿血浆IL-9水平变化与IL-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5)。结论:IL-9水平的显著增高在HSP特别是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球蛋白A1(Immunoglobulin A1,Ig A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变化,并研究这些因子与HSP发展为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相关性。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确诊的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共72例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根据HSP患儿病症是否累积到肾脏,再分为普通HSP组(39例)和HSPN组(33例),另对照组为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1、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1的含量,同时研究此类因子与紫癜性肾炎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组结果对照,HSPN组和HSP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免疫球蛋白A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HSPN组IL-21、TGF-β1、TNF-α和Ig A1水平均高于HSP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HSP患儿血浆TGF-β1水平与TNF-α呈正相关(r=0.478,p0.05)。IL-21、TGF-β1、TNF-α和Ig A1可能参与HSP和HSPN的发病过程,HSP患儿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和TGF-β1水平改变有关,了解这些因子在HSP发病和发展过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过敏性紫癜肾脏合并症的发生率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1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是否并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将患儿分为两组:心血管损害组和非心血管损害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1例MPP患儿中有51例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发生率21.2%);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在年龄、急性期MP-Ab、胸腔积液、热程、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发病10 d内用药糖皮质激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CD4+/CD8+比值、发病7 d内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则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热程、胸腔积液、CRP是MPP患儿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高CD4+/CD8+比值则为保护性因素,应当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联合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氯雷他定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甲基强的松冲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g A、C3、TNF-α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甲基强的松龙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平衡,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4)
目的分析泼尼松与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紫癜性肾炎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酞胺(CTX)治疗,观察组采用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各指标水平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尿蛋白与尿红细胞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肾功能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刘红霞  李小玲  刘仁红  肖毅 《生物磁学》2013,(24):4683-4686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2年8月我院小儿科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86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损害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导致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肾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1)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因包括感染、过敏、疫苗接种、寄生虫病史及其它原因,其中感染比例最高,占66.28%;首发症状包括紫癜、腹痛及关节痛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紫癜比例最高,占59.30%。(2)观察组患儿中年龄≥8Y、皮疹反复≥4w及血FIB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3.53%(25/34)、52.94%(18/34)和26.47%(9/3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示皮疹反复≥4W及血FⅢ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主要诱因为感染,典型临床表现为紫癜,皮疹反复芝4w及血FIB升高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APN)、过敏性紫癜(AP)和正常对照组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含量变化,以及APN中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相关性,以证实VEGF参与了AP的部分发病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PN组22例,AP组28例及健康儿童30名为正常对照组的血VEGF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患儿的血清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双缩脲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比较APN组、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VEGF和肾损害指标的差异,及APN组、AP组分别与肾损害指标血Cr、β2-MG和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VEGF含量APN组AP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N组患儿血β2-MG、Cr和24小时尿蛋白量较AP组患儿显著增高(P0.01);AP组患儿血清β2-MG、Cr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增高,24小时尿蛋白量无明显差异;APN组患儿血浆VEGF的含量与血β2-MG、血Cr、24小时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P0.01)。结论:儿童AP血浆VEGF含量,APN比无肾损害的AP更高,说明了血浆VEGF水平增高与肾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VEGF参与了AP和APN血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与肾损害指标反映其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肠道菌群的变化,为制定更针对性的过敏性紫癜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8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标本(急性期19例和恢复期9例),9例非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标本,一共37例粪便标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提取样本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恢复期、非腹型过敏性紫癜存在显著差异,而β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粪便标本中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无腹痛腹型过敏性紫癜和非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恢复期粪便标本中最高。结论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参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其中主要表现在急性期韦荣球菌属丰富度的增加和恢复期瘤胃球菌属丰富度的升高,为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小儿紫癜性肾炎及其并发肾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08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MCP-1联合sVCAM-1判断肾损伤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与24 h Upro、Cys-C、SC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10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中,发生肾损伤34例;肾损伤组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MCP-1联合sVCAM-1判断紫癜性肾炎患儿发生肾损伤的AUC为0.862,明显大于单一指标MCP-1的0.660和sVCAM-1的0.663(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MCP-1、sVCAM-1表达水平升高,与肾脏受累程度有关,联合判断肾损伤的效能较好,为监测病情演变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疗效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儿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儿仅接受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4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免疫学指标及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西咪替丁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疗效安全显著,值得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纳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根据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孟鲁斯特纳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制剂玉屏风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及白介素23(IL-23)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gA、IgG水平均升高(P0.05),IgE、IL-6、IL-17及IL-23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IgA、IgG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IgE、IL-6、IL-17、IL-2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孟鲁斯特纳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可能与其影响机体血清IgA、IgG、IgE、IL-6、IL-17及IL-2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T影像特点及IL-23R水平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123例肺结核患者,将所选取的患者按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分为单纯肺结核组73例和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50例。分析两组组患者临床表现、CT影像学图片、CT影像学表现、血清IL-23R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单纯肺结核组患者出现14例低热、11例胸闷、17例消瘦、14例气短、18例痰中带血、1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3例咳嗽、21例胸痛。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患者出现16例低热、13例胸闷、21例消瘦、19例气短、20例痰中带血、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26例咳嗽、23例胸痛,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肺结核组CT影像学图片显示可见结节影或包块影,呈明显分叶征、短毛刺征、空泡征并发肺不张、棘状突起,边缘较清晰,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CT影像学图片显示有分叶、毛刺,同时肺内肿物周边存在晕征、血管聚集征、卫星灶征、胸膜凹陷等表现,此外伴纵膈及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胸壁侵犯。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CT影像中毛刺状结节、胸膜凹陷、空洞、分叶征、肿块、条索影比例均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组患者IL-23R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相比较,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CT影像学特点更为明显,患者血清中IL-23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可通过CT影像学结合血清IL-23R检测,以提高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左卡巴斯汀鼻喷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EOS)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51例过敏性鼻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9例对照组和82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左卡巴斯汀鼻喷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ECP、EOS及CRP、总免疫球蛋白E(TIg E)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 E)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及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ECP、EOS及CRP、总免疫球蛋白E(TIg E)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 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有胃肠道反应、口干、头痛发生,组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左卡巴斯汀鼻喷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能够降低血清ECP、EOS及CRP水平,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SP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其中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的76.09%(35/46)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紫癜性肾炎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VEGF、ET-1均与FIB、D-D、PLT呈正相关,而与PT、APPT、TT呈负相关(P<0.05)。结论:HSP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HSP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且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Toll样受体(TLRs)和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量TLR2、TLR5和TLR9mRNA基因表达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IL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IL-6和IL-8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皮疹消退、关节肿痛以及腹痛缓解时间。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3%(73/75)显著高于对照组81.3%(61/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皮疹消退、关节肿痛以及腹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LR2、TLR5和TLR9m 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6和IL-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降低TLRs、IL-6和IL-8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钠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作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选用氯雷他定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L-5及IL-10水平变化、症状及体征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33%)高于对照组(79.24%)(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5,症状及体征积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两组血清IL-10均有显著上升,研究组上升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能够调节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症状积分,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