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20例124椎,其中PVP术66例70椎,PKP术54例54椎。病椎范围从T6至L5。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2天椎体恢复高度,后凸角变化;术前1天、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1天、末次随访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ALOS)和住院费用。结果:随访3~35个月,平均17.4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PVP组vs PKP组组间差异无显著(8.05±0.59 mm vs 7.44±0.53 mm,P=0.440)。两组术后后凸角均变小(PVP组10.33,PKP组9.96,P=0.7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的VAS评分(术前PVP组8.65±0.14,PKP组8.44±0.15,P=0.750;术后PVP组2.91±0.12,PKP组2.85±0.13,P=0.44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ODI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854),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有显著性(P=0.000),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但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PVP术是基层医院老年人OVCF治疗的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守治疗组40例,予卧硬板床、功能锻炼配合药物常规治疗;手术治疗组40例,予PVP手术配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Cobb's角及椎体高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的VAS评分与保守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活动能力评分与保守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3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的Cobb's角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小(P0.05),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黏度组42例和低黏度组48例,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变化。结果:高黏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少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低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RS评分、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较术前降低,椎体中间高度较术前升高,且高黏度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低于低黏度组,椎体中间高度高于低黏度组(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较低黏度骨水泥更佳,术后总渗漏率更低,脊柱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更佳,同时疼痛也明显降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并分析Cobb角度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腰椎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有手术适应症且明确诊断为椎体血管瘤的患者48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7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1例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根据详实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总费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PKP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低于PV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患者在总费用方面高于对方,但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对方,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术中感受及安全性方面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但费用高于对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20例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X片、CT、MRI证实存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经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推测骨质疏松的程度。其中96例新鲜骨折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侧)手术。术后第三天给予密固达5 mg(100 m L)静滴。对96例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术前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月~36月,平均24月。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渗漏部位为椎体前缘或椎间隙。术后一周,末次随访的VAS、JOA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末次随访与术后一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0.49、0.50)。结论: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安全、有效、持久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经济条件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n=54,采用非手术治疗)和PKP组(n=55,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疼痛程度、椎体指标、生活质量、新发椎体骨折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KP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以及治疗12个月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保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逐渐降低(P0.05);PKP组治疗1周后、治疗12个月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标准生理组分(PCS)、标准心理组分(M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PKP组PCS、MCS评分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伤椎后凸畸形,且不会增加新发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PKP治疗37例共112节胸腰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例一次手术完成1节椎体,12例一次手术完成2~3节段椎体,12例两次手术完成3~4个节段椎体。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和呛咳。VAS评分术前为(8.55±1.22)分,术后1周为(2.12±1.09)分,术后3个月为(2.01±1.07)分;ODI值术前为83.02±11.14,术后1周为25.23±7.17,术后3个月为27.45±9.67,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结论:初步的临床结果显示PKP是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单椎体信号改变者治疗效果好于多椎体信号改变者。多椎体信号改变者只选择第一责任椎的单节段PKP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多节段患者同时选择第一和第二责任椎一次完成PKP术效果可能好于分次完成。一次治疗多椎体病变更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均使用Sky骨扩张系统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型术治疗,74例患者取俯卧位设为俯卧位组,46例患者取侧卧位设为侧卧位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时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Cobb角)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31,P=0.042),术后3d及3个月两组患者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3,P=0.047)。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42,P=0.072),术后3 d及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6,P=0.02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35,P=0.089),术后3 d及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6,P=0.005)。结论: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Cobb角度,并可迅速缓解其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和比较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段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中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3年内,诊断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且行手术治疗的共计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施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纳入的95例患者分为网袋组和PKP组。其中行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41例(网袋组),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54例(PKP组)。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的3天,3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并对患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详细比较,包括患椎的前后缘及中线高度,cobb角,及骨水泥的分布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在术后3天及3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天及3月时,两组患者的患椎前后缘、中线高度及cobb角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网袋组在术后的骨水泥单侧分布率、渗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中,与常规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手术疗效及撑开效果中无明显差异,但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降低,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OVCFs患者180例,给予PVP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OVCFs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LAS)均呈降低趋势(P<0.05)。随访期间,180例患者中,15例(8.33%)出现了骨水泥渗漏,但均不需要进一步处理。32例(17.78%)出现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148例未出现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并以此进行分组。再骨折组、未再骨折组在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情况、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方面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70岁、骨水泥渗漏、骨密度<-2.5SD、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Cobb角<15°、椎体高度恢复率>87%均是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治疗OVCFs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功能障碍、改善活动能力,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受年龄、骨密度、Cobb角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可针对这些因素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手术效果、生活质量以及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PKP的OVCF患者83例。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1,单侧穿刺入路)和B组(n=42,双侧穿刺入路),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血清应激因子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骨水泥用量、术中透视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3d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均升高,但A组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升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入路PKP可获得与双侧穿刺入路PKP相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用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后评价及继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纳入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K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继发性骨折发生情况及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术后7 d、术后6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12月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月,其中22例(25.88%)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局部矢状面后凸角度、骨水泥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应用PKP可有效改善手术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PKP更有利于维持患者椎体高度;骨质疏松原因、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术后支具佩戴、原发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引起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4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两组患者均给予PVP治疗,对照组选用低粘度骨水泥,研究组选用高粘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以及Cobb角,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评分、VAS评分、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评分、VAS评分、Cobb角均较术后1周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评分、VAS评分、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应用于PVP治疗OVCF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1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骨水泥注入区域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30例)及B组(31例),A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密集区(椎体中1/3平面处),B组骨水泥注入区域为椎体静脉稀疏区(椎体上1/3及下1/3平面处),对比两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中的骨水泥用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度数。结果:B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及骨水泥用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体静脉密集区相比,在椎体静脉稀疏区注入骨水泥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中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静脉稀疏区可作为PVP术中骨水泥注射的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6.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椎体塌陷程度分为重度骨折组和轻度骨折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椎体变化等。结果:与轻度骨折组比较,重度骨折组手术时间长、骨水泥注射量少,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部高度恢复率、Cobb角矫正度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轻度骨折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明显大于重度骨折组(P0.05),但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纠正椎体塌陷和Cobb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