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2月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缺损轻度组31例、中度组49例、重度组14例;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25例、预后良好组69例;另同期体检健康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p-PLA2水平,分析Lp-PLA2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重度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分析显示,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r=0. 779,P=0. 000)。预后不良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是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AUC为0. 802,最佳临界值为370. 57,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1. 2%。结论 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05—2015-1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9例,记录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测定血清25(OH)D水平,入院时完善NIHSS评分。结果轻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116例,重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53例,2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脑血管病史、空腹血糖、舒张压单因素分析后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OR值=0.908,95%CI:0.859~0.96,P0.01);空腹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213,95%CI:1.019~1.444,P0.05);舒张压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037,95%CI:1.005~1.069,P0.05)。结论血清25(OH)D、空腹血糖、舒张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且25(OH)D是保护性因素,空腹血糖和舒张压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濮阳市人民医院2018-06—2019-12收治的113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脑梗死组,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TIA组,34例周围性眩晕患者为眩晕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对照组)。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4分)、中度脑卒中组(5~15分)、重度脑卒中组(16~17分)。3个月后脑梗死患者随访,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预后不良组(3~5分)。血浆Lp-PLA2水平检测采用免疫层析法。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及眩晕组血浆Lp-PLA2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49.47±98.24)ng/mL、(208.19±87.43)ng/mL、(149.50±73.0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及轻度脑卒中组血浆Lp-PLA2水平比较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23.67±107.96)ng/mL、(257.25±95.34)ng/mL、(206.31±85.9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Lp-PLA2水平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预后良好组血浆Lp-PLA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I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升高,且NIHSS评分越高,血浆Lp-PLA2水平越高。血浆Lp-PLA2水平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Lp-PLA2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严重程度、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否可作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血清标志物。方法 选取2020-06—2021-1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诊治的AIS患者145例,根据出院后3个月改良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80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PO和Lp-PLA2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MPO和Lp-PLA2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IS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MPO和Lp-PLA2对AIS早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C反应蛋白(CRP)、MPO和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MPO、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35、0.796,均P<0.001)。NIHSS评分(OR=2.521,95%C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应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Lp-PLA2含量,病例组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根据影像学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Lp-PLA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p-PLA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1. 007,95%CI 1. 004~1. 011),但校正血脂等因素后相关性降低(OR=1. 004,95%CI 0. 999~1. 010)。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新生血管III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OR=24,95%CI 1. 952~295. 061)。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中Lp-PLA2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一定程度上受血脂等因素的影响。应用CEUS技术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水平,新生血管等级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其中新生血管III级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未发现Lp-PLA2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钙调蛋白(CaM)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分为NIHSS≤5分组和NIHSS >5分组.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所有入组者血清CaM水平,并分析CaM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 =0.296,P<0.01);(2) NIHSS>5分组患者血清CaM水平显著高于NIHSS≤5分组有统计学意义(=2.417,P<0.05);(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18,P=0.002).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aM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Lp-PLA2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高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脑梗死体积增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血浆Lp-PLA2水平呈增高的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Lp-PLA2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小RNA-191(miR-191)、微小RNA-18a(miR-18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脑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进行对照研究(健康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91、miR-18a表达水平,分析miR-191、miR-18a单一及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价值,分析不同预后miR-191、miR-18a水平及MRS评分,并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因素。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糖尿病史人数、miR-191表达水平升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降低(P 0. 05);血清中miR-191、miR-18a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78、0. 765,截断值分别为1. 28、0. 86;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 907;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miR-191表达水平及MRS评分均较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较低(P 0. 05);糖尿病史、miR-191、MRS评分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危险因素(P 0. 05),miR-18a为预后保护因素(P 0. 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iR-191呈高表达,miR-18a呈低表达,两者均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进程,两者联合检测可较好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5例(ACI组)和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50例(对照组),均对所有入选者血清中的ox-LDL、Lp-PLA2水平进行检测,比较ACI组和对照组的血清ox-LDL、Lp-PLA2及其他血脂指标水平; 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ox-LDL、Lp-PLA2水平进行比较; 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轻型、中型、重型患者的ox-LDL、Lp-PLA2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CI组的血清ox-LDL、Lp-PLA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 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Lp-PLA2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Lp-PLA2 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 NIHSS评分中型组、重型组血清ox-LDL、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血清ox-LDL、Lp-PLA2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Lp-PLA2水平较正常者显著上升,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ox-LDL、Lp-PLA2 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清标记物,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NIHSS评分联合血浆BNP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116例发病3d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于48h内测量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并记录入院时的NIHSS评分。结果 16例(13.79%)住院期间死亡。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浆BNP水平死亡病人组均较存活组明显升高。BNP水平升高(>1 236.50pg/mL)及入院NIHSS评分>11.5的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1 236.50pg/mL及NIHSS评分>11.5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BNP水平联合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相关病史及实验室检验指标水平; 对所有符合血管内治疗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出院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依据mRS评分分为2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治疗,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59例,预后不良组66例。预后不良组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入院时Cys C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和年龄较预后良好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接受静脉溶栓和APTT水平是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1.005,其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71.2%,准确度为66.4%。结论 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血清Cys C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检测,并根据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分为低T3组(T3值1.34nmol/L,21例)和正常T3组(T3值1.34~2.73nmol/L,25例)。对2组患者的甲状腺水平进行观察统计,并对2组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神经功能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低T3组在入院时和发病后90d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T3组(P0.01),总T3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情况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与总T3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2组预后结果进行评价,低T3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正常T3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T3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显著负相关,说明低T3水平的神经功能预后与正常T3水平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2019年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Lp-PLA2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详细记录患者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通过患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其短期预后,分析LP-PLA2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Lp-PLA2(OR=1.016,95%CI:1.011~1.021,P0.01)、LDL(OR=1.574,95%CI:1.137~2.178,P=0.006)、Hcy(OR=1.044,95%CI:1.008~1.082,P=0.017)、年龄(OR=1.071,95%CI:1.041~1.101,P0.01)、吸烟(OR=0.256,95%CI:0.139~0.471,P0.01)为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HDL、LP(a)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OR=1.03,95%CI:0.986~1.067,P0.01)、吸烟(OR=0.397,95%CI:0.16~0.984,P=0.046)、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OR=0.04,95%CI:0.009~0.167,P0.01)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传统的吸烟、LDL、Hcy、年龄危险因素外,Lp-PLA2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影响脑梗死患者的预后。Lp-PLA2或可作为标志物用于预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转化组12例和非脑出血转化组163例;另选取同期于200例该院体检并检查结果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溶栓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P0.05)。与非脑出血转化组比较,脑出血转化组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溶栓前舒张压、NIHSS评分较高(P0.05)。脑出血转化组患者溶栓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脑出血转化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高NIHSS评分、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预后呈负相关。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34-1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后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并评估Lp-PLA2表达差异程度与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CEA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4例,检测术前1周和术后4周Lp-PLA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2a随访,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脑卒中、血管再狭窄等复发情况。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发病为应变量,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Lp-PLA2为自变量,得到多元回归方程:缺血性脑卒中=-2.361+0.796吸烟+0.005Lp-PLA2。由此得出,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1周和术后4周Lp-PLA2蛋白表达水平显示,其中表达差异大31例,表达差异小13例,并进行2a随访。最终发现,表达差异程度大患者出现脑卒中(P0.05)和再狭窄(P0.05)的几率明显降低。结论 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且Lp-PLA2表达水平差异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开展CEA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P选择素(PS)、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水平与脑卒中患者失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失语分为失语组和言语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检测血清PS、Lp-PLA2水平,分析血清PS、Lp-PLA2水平与脑卒中患者失语的关系。结果 110例脑卒中患者失语发生率为29.09%(32/110)。失语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明显低于言语正常组,左侧病变、认知障碍患者比例也高于言语正常组(P <0.05)。失语组患者血清PS、Lp-PLA2水平高于言语正常组(P <0.05)。失语患者血清PS、Lp-PLA2水平与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低、左侧病变、认知障碍、血清PS和Lp-PLA2水平升高是脑卒中患者失语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失语患者血清PS、Lp-PLA2水平升高,其与失语风险、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裂解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3例AIS患者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49例)、中度缺损组(76例)、重度缺损组(38例),治疗3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66例)和预后良好组(97例),另选取同期7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CCK-18、CTRP3水平。结果 AIS组血清CCCK-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RP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轻、中、重缺损度组血清CCCK-18水平逐渐提升,CTRP3水平逐渐降低(P 0.05)。血清CCCK-18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 CTRP3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高NIHSS评分、高CCCK-18水平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高CTRP3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CCCK-18联合CTRP3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明显大于CCCK-18、CTRP3单独预测(P 0.05),敏感度、特异度为86.36%、81.44%。结论 AIS患者血清CCCK-18水平上调,CTRP3水平下调,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二者能提升预后不良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D62E+微粒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非脑卒中患者,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CD62E+微粒水平进行检测,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预后,分析CD62E+微粒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为(1.67±0.53)个/μl,高于对照组的(0.98±0.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1,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呈正相关(r=0.335,P<0.05);NIHSS评分≤5分患者的血浆CD62E+微粒水平低于NIHSS评分>5分患者(P<0.05);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高于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3,P<0.05),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614,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将98例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低TT3组和正常TT3组,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发病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正常TT3组严重(χ2=58.134,P=0.000),血清总甲状腺素(t=1.636,P=0.105)和促甲状腺激素(t=1.059,P=0.292)水平基本相同;血清TT3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呈负相关关系(r=-0.672,P=0.000);发病90 d时低TT3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NIHSS评分改善(χ2=8.993,P=0.003)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χ2=6.247,P=0.012)]低于正常TT3组。结论血清低T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存在关联性,提示血清低T3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