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48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再予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4%,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FMA及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通窍活血汤联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选出的69例患者纳入临床观察,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组、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通窍活血汤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比较其日常生活能力,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评分(MAS)比较其患肢肌张力状况,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其运动功能情况,且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疗效,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高于中药组的73.9%及对照组的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MBI、MAS、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观察组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夹脊穴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情况,提高患者肢体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谦  郭根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45-2146
目的 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并于中药熏蒸后给予康复训练。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等级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等级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的痉挛状态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效应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缺血性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以靳三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FuglMeyer量表(The Fugl-Meyer scale,FMA)上肢部分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运动活动量表(Motor activity log,MA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Average blood flow velocity,Vm),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ARAT、MAL、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FMA、ARAT、MAL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ACA、MCA、PCA、VA及BA的Vm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血清NGF、BDNF及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脑功能状态,优化上肢功能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分级、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分级、C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肢肌张力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腹针加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松动、被动运动及鼓励主动运动等),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各进行1次目测类比定级(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中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2组治疗前后比较,VAS评分、FMA上肢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肢功能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卒中后肩痛患者,在改善卒中后肩痛疼痛症状方面,较单纯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效果更佳;而在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自理能力方面,两者疗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运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和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评分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常规康复训练相比,结合了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20例,常规康复治疗联合NMES治疗)和联合组(20例,常规康复治疗、NMES治疗联合Rood治疗)。治疗前后使用平均肌电值(AEMG)评估上肢肌肉的激活程度;治疗4周后,使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估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AS分级、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MAS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联合组较NMES组、联合组较对照组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治疗前,3组患者AE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6,P=0.612);3组患者AEMG值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AEMG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NMES联合Rood技术可以较好的激活肌肉、促进肌肉主动收缩、更快的渡过软瘫期,改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介入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以及治疗疗效比较。方法将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使用改良的Fugl-Meyer(FMA)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Lindmark评定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后FMA、MBI、生存质量、Lindmark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疗法的介入能缓解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应用于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1组进行热敏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PNF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结合PNF技术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全部疗程结束时)疗效、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血液流变学等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1、2组的65%、60%(P<0.05)。3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液流变学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1、2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PNF技术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相比,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min/次,2次·d-1,每周6d)和慢速牵伸训练(15min/次,2次·d-1,每周6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假性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但FMA和MB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慢速牵伸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改善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进行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另外进行呼吸肌反馈训练。每周5次,共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定、上下肢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对治疗后的患者呼吸功能与肢体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评定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功能水平与肢体功能FMA、MBI评分呈正相关(r=0.425、0.478,P<0.05)。结论 呼吸肌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上通过改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水平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中枢性促进(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营口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训练和醒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