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拾明  黄锦海  李岩  杨欣  王勤美 《眼科研究》2011,29(11):1023-1026
背景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是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中的重要参数。目的对IOLMaster、Axis-ⅡA型超声、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量的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进行比较。方法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IOLMaster、Axis—UA型超声和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量48例83眼的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结果Axis-ⅡA型超声、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IOLMaster测得眼轴长度的均值分别为(25.79±0.85)、(25.72±0.82)、(26.00±0.83)Film。Axis-ⅡA型超声比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得眼轴长度长(0.07±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1,P=0.091);IOLMaster比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得眼轴长度长(0.27±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0,P:0.000);IOLMaster比Axis-ⅡA型超声测得眼轴长度长(0.21±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31,P=0.000)。3种检查仪测量眼轴长度结果相互呈正相关(r=0.916、0.938、0.928,P〈0.01)。Axis-ⅡA型超声、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IOLMaster测得前房深度分别为(3.81±0.21)、(3.84±0.25)、(3.83±0.18)mm。Axis-ⅡA型超声比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得前房深度值小(0.03±0.17)Fil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4,P=0.189),IOLMaster比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测得前房深度值小(0.01±0.15)mn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5,P=0.417),Axis-ⅡA型超声比IOLMaster测得前房深度值小(0.01±0.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0,P=0.371)。3种检查仪测量的前房深度值相互间均呈高度正相关(r=0.735、0.813、0.823,P〈0.01)。结论ODM1000A型眼科超声测量仪可以准确测量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但不能替代10LMaster.  相似文献   

2.
沈政伟  尹禾  薛林平  姜黎  刘洪  李丽  吴金桃 《眼科研究》2012,30(12):1114-1117
背景精确的眼部生物学参数对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筛选简便、准确测量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方法至关重要。目的比较LenstarLS900型光学生物测量仪与A型超声或角膜曲率计在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K1、K2、Km)以及预测人工晶状体(IOL)度数方面的差异,为Lenstar光学生物测量仪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分别应用Lenstar、A型超声法或角膜曲率计测量受检眼眼轴长度及K1、K2、Km值,计算IOL度数。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hamn分析。结果共有35眼完成测量。Lenstar与A型超声测量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3.3414-1.208)mm和(23.2684-1.157)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Lenstar与角膜曲率计测量Kl、K2、Km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6,P=0.601;t:0.927,P=0.357;t=0.213,P=0.832)。两种方法预测的IOL度数分别为(20.3714-2.827)D和(20.729±2.672)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3,P=0.589)。Bland-Altamn一致性检验表明,Lenstar与A型超声或角膜曲率计测量的眼轴长度,K1、K2、Km值以及IOL度数分别有11%(4/35)、0%(0/100)、9%(3/35)、9%(3/35)、6%(2/35)的点位于95%的一致性界限以外,在一致性界限内最大差值的绝对值为0.39mm和1.31、1.30、0.77、1.00D。结论Lenstar能够检测多种测量指标,测量过程具有非侵人性、方便快捷、用时较短等优点,但本研究的结果认为Lenstar与A型超声或角膜曲率计的方法一致性不好,二者是否可以互相替代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影响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洁  邓应平 《眼科》2006,15(5):321-323
目的了解近视眼患者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以探讨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近视患者300例,每例对一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欲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00例,按近视程度分为四组,低度近视(≤-3.00D)41例,中度近视(>-3.00,≤-6.00D)130例,高度近视(>-6.00,≤-9.00D)95例,超高度近视(>-9.00D)34例。经散瞳检影验光、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及A超检测患者LASIK术前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统计每例患者一只眼的数据(共300眼),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近视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中央厚度。结果低度、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2±1.73)mm.(25.33±1.49)mm,(26.04±1.92)mm,(27.47±2.57)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角膜曲率仅在高度近视组分别与低、中度近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眼轴长度分别与近视屈光度(r=0.734,P=0.000)及垂直、水平径角膜曲率(r=-0.312,P=-0.000;r=-0.328,P=0.000)相关。结论对于低、中、超高度近视眼患者,眼轴增长为影响近视屈光度的主要因素,高度近视患者还同时受角膜曲率改变的影响。随着眼轴的变长近视屈光度增高,角膜曲率变小,角膜变平。不同量的角膜曲率改变和不同量的眼轴增长互相配合,可以形成不同程度的近视。(眼科,2006,15:321-32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仪、超声角膜测厚仪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角膜厚度与前房深度结果的差异,探讨近视眼患者前房深度与屈光状态的关系. 方法 对298例(596眼)近视眼患者分别用3种仪器进行眼部生物测量,对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前房深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结果 角膜厚度Orbscan Ⅱ测量为(551.02±34.99)μm(校正系数0.95),超声测量为(552.08±31.61)μ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根据Orbscan Ⅱ测量角膜厚度结果进行分组,角膜厚度在530~569 μm时2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6),当低于或大于此范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房深度Orbscan Ⅱ测量结果为(3.69±0.23)mm,超声法测量为(3.89±0.23)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眼前房深度与屈光度无相关性(r=0.01,P=0.81). 结论 Orbscan Ⅱ单一校正系数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对不同角膜厚度应设定不同校正系数.Orbscan Ⅱ测量前房深度较超声法测量深度少,对于近视眼患者,前房深度与屈光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赵阳  李蕾  朱思泉 《眼科》2014,(3):182-186
目的观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对患眼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变化的影响,初步评价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单纯白内障患者36例(45眼)。方法根据手术中是否应用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17例(22眼)和对照组19例(23眼)。导航组患眼术前分别采用Lenstar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及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等参数的测量;术后1、3个月采用LenstarLS900光学低相干反射生物测量仪对上述参数进行复查。对照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均采用IOLMaster进行上述参数的测量。比较导航组患者术前两种测量仪器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3个月的屈光参数差值的变化情况。主要指标患眼术前术后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散光度。结果导航组术前LenstarLS900和IOLMaster测量数据中,眼轴、角膜曲率、散光度的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前房深度两种仪器的测量数值分别为(2.82±0.46)mm和(3.14±0.52)mm(P=0.036)。导航组术前、术后1、3个月眼轴分别为(25.48±3.26)mm、(25.38±3.01)mm、(25.40±3.01)mm(P=1.000);前房深度分别为(3.14±0.53)mm、(3.56±0.76)mm、(3.62±0.81)mm(P=0.000);散光度分别为(0.97±0.37)D、(0.72±0.32)D、(0.62±0.27)D(P=0.003)。导航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35±0.27)D,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散光度差值为(0.20±0.49)D(P=0.000)。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应用LenstarLS900手术导航系统可减少手术源性散光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 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设计及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对屈光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患者能否行二次激光加强手术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 目的 比较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中央和旁中央厚度测量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1年3-6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64例64眼(均纳入右眼),受检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4.75±2.38)D,平均水平角膜直径为(11.36±0.32)mm,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超声法)分别测量受检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 3种非接触角膜厚度测量法测量距角膜中心3 mm区角膜上方(12:00)、下方(6:00)、鼻上方(2:00)和颞上方(10:00)的旁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不同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检测仪器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CCT测量结果显示,AS-OCT、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OrbsanⅡ的测量值分别为(467.12±31.10)、(466.67±30.99)、(441.84±33.65) μm和(422.51±44.09)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30,P=0.000);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明显高于OrbsanⅡ和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940、6.720,均P=0.000);与OrbscanⅡ测量方法比较,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540、6.940,均P=0.000),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高于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800,P=0.000).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与AS-O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测厚仪(A超)检测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分别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及A超对角膜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rbscanⅡ测得术前角膜厚度为(524.97±41.41)μm,A超测得角膜厚度为(528.57±33.04)μm。OrbscanⅡ测量值与A超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3,P〈0.001),两种测厚结果高度正相关(r=0.915,P〈0.001),回归方程如下:A超测量值(μm):158.840+[0.702×OrbscanⅡ测量值(μm)]。通过检验,两种测厚方法对术后角膜厚度的测量结果符合术前的回归方程。结论OrbscanⅡ和A超检测中央角膜厚度显示了高度的相关性;二者结合使用可以为LASIK手术患者提供准确的角膜厚度值,并可从总体上了解角膜的形态,可以准确地评估屈光手术前后角膜的参数,并有效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IOL Master与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的差异。方法纳入166例(332只眼)正常眼,分别采用IOL Master、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K1、K2)和前房深度(ACD)与角膜中央厚度(CCT)之和。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仪器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K=(K1+K2)/2]及ACD与CCT之和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IOL Master和Pentacam测得的K值分别为(43.49±1.41)D(,43.39±1.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测得的ACD与CCT之和分别为(3.78±0.25)mm(、3.80±0.31)m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6)。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1,P〈0.001;r=0.721,P〈0.001。结论 IOLMaster和Pentacam均可较准确的测量正常眼的角膜曲率与前方深度,两种仪器在临床应用上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中央前房深度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超、IOL-master、Orbscan及Pentacam四种不同仪器设备测量中央前房深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超测量晶状体厚度,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变化情况。结果 LASIK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测量结果与术前相比:A超、IOL-master、Orbscan及Pentacam四种不同仪器设备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9),A超测量的晶状体厚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P=0.000)。LASIK术后6个月前房变浅与年龄、术前近视度数、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眼轴长度变化无关(均为P>0.05),与晶状体厚度增加呈负相关(P≤0.002)。Orbscan测量的LASIK术后6个月前房变浅与准分子激光切削区大小呈正相关(r=0.247,P=0.046)。结论 LASIK术后中央前房变浅与晶状体厚度增加有关,与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无关。LASIK改变了Orbscan在测量前房深度时的成像系统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周边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初步确立新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术后周边后表面角膜曲率半径和比率R估算术前角膜总屈光力。方法 回顾分析OrbscanⅡ测量151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值的变化,计算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利用比率R推算30只眼术前角膜总屈光力,并验证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值与测量性角膜总屈光值的一致性。LASIK手术前后角膜7~10 mm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和计算性角膜总屈光力与术前OrbscanⅡ测得角膜总屈光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ASIK术前后角膜7~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差值为(-0.005±0.154)mm(t=0.417,P=0.677),术前角膜0~7 mm区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7 ~ 10 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为1.167±0.030,利用比率R推算的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49±1.79)D,OrbscanⅡ测得实际角膜总屈光力均值为(43.77±1.53)D,两者差值均值为(-0.28±1.00)D(t=-1.523,P=0.139)。结论 LASIK手术前后周边区域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无实际临床意义,计算所得新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率R可准确的推算LASIK术者术前角膜总屈光力,为LASIK术后丢失术前资料患者双K法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提供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正常眼轴白内障人群眼球生物测量值分布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于2013~2015年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839例(2129只眼),22 mm≤眼轴<26 mm的白内障患者的IOLMaster测量数据.结果 患者眼轴、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分别为(23.570.89) mm、(3.03±0.40) mm,(44.251.50)D和(0.960.65)D.男性患者眼轴、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大于女性(P<0.001).0.5 D<角膜散光≤1.0 D有779只眼(36.59%),角膜散光≥1.0 D有807只眼 (37.91%),角膜散光≥2.0 D有142只眼(6.67%).逆规散光有1017只眼(47.77%),顺规散光有708只眼(33.26%).角膜散光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18,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逆规散光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年龄和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39,P<0.001),每10年前房深度变浅0.17 mm.眼轴与前房深度具有明显的直线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2,P<0.001);与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P<0.001).结论 在正常眼轴白内障人群中,约3/5(62.09%)的眼散光≤1.0 D.角膜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类型由顺规向逆规转变.前房深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浅;长眼轴伴随较深的前房深度和较平的角膜曲率.眼轴、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近视屈光手术的开展需要我们对患者眼前节的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和评估.目前临床上有多种仪器和方法可以对患者的眼前节进行生物学测量,但是哪种方法更为精确和方便,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 比较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OrbscanⅡ、超声生物测厚仪对近视患者眼前节参数的测量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受检者等效球镜度为-0.75 ~-10.25 D.分别用AS-OCT、OrbscanⅡ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用AS-OCT测量前房深度(ACD)和前房角间距(ATA),用OrbscanⅡ测量ACD和角膜白到白距离(WTW),对3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AS-OCT、超声角膜测厚仪和OrbscanⅡ测量的平均CCT值分别为(516.57±30.25)、(523.68±31.87)和(514.69±38.40) μm,3种测量仪器间测量结果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75,P=0.063).根据超声角膜测厚仪所测的CCT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00μm组、500 ~ 569 μm组和≥570 μm组,<500 μm组受检者以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的CCT值最高,OrbscanⅡ测量值最低,用3种方法测量的C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236,P=0.000);AS-OCT和超声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0~569 μm组受检者用3种仪器测量的CCT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1,P=0.051).≥570 μm组受检者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的CCT最高,AS-OCT测量值最低,3种仪器的测量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3,P=0.021),超声角膜测厚仪与Orbscan Ⅱ测量的C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OCT和OrbscanⅡ测量的ACD值分别为(3.83±0.21)mm和(3.75±0.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0,P=0.000);AS-OCT测量的ATA为(12.43±0.74) mm,OrbscanⅡ测量的WTW为(11.42±0.33) 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眼轴增长对前节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眼眼轴长度相差1 mm及以上的单纯近视患者89例,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眼轴较短眼作为对照组,记为A组,眼轴较长眼作为实验组,记为B组.用IOL-Master测量每只眼的前节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前方深度(ACD)、角膜曲率(K1,K2)、角膜散光度数(D)及角膜横径(WTW).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间AC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D A组为(3.46±0.26)mm,B组为(3.54±0.24)咖,t=-12.896,P=0.000;相关分析发现眼轴差值与的差值成正相关,r =0.859,P<0.05,相关方程为Y=0.027X-0.004.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平均曲率A组为43.38土1.12,B组为43.42±1.08,t=-1.154,P>0.0 5;角膜散光A组为1.51±0.75,B组为1.55±0.76,t=-1.095,P>0.05,角膜横径A组为(11.93 ±0.45)mm,B组为(11.95±0.48)mm,t=-0.754,P>0.05.结论 眼轴增长伴随着ACD的加深,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横断面研究数据分析50岁及以上中国人眼球生物学结构参数的年龄相关性改变.方法 以社区筛查时50岁以上中国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既往眼部疾病史,通过自动验光仪测量屈光度及角膜曲率,通过A型超声测量眼球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取右眼数据分析,用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30人,男性眼轴长度为(23.62±1.39) mm,女性眼轴长度为(23.16±1.50) 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前房深度为(2.78±0.38)mm,女性为(2.68±0.35)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晶状体厚度男性为(4.23±0.68)mm,女性为(4.33±0.68)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角膜曲率男性为(43.41±1.55)D,女性为(44.21±1.48)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0岁以上中国人中,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均无变化(P=0 60、0.33),前房深度随年龄增长不断变浅(P<0.001),晶状体厚度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厚(P<0.001).结论 50岁以上中国人,男性眼轴较女性长,前房较女性深,晶状体较女性薄,角膜曲率较女性小;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不随年龄变化而发生改变,前房深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变浅,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AS-OCT)与Orbscan Ⅱ以及超声法眼的节生物测量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3例(66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AS-OCT,Orbscan Ⅱ以及A型超声测量仪(DGH550和DGH4000)进行眼前节生物测量,获取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角膜直径,瞳孔直径以及前房角度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S-OCT,Orbscan Ⅱ以及超声法测量CCT分别为(532.32±35.26)μm.(538.45±38.31)μm,(555.82±37.63)μm,两两比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三种方法中两两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0.91、0.95;ACD分别为(3.19±0.21)mm,(3.08±0.24)mm,和(3.27±0.23)mm,两两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OCT法测量瞳孔直径为(5.5±0.93)mm,Orbscan法测量结果为(4.5±0.75)mm,二者相差(-1.00±0.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P=0.000),95%置信区间(0.84,1.17). OCT测量房角度数均大于Orbscan测量结果,在180度二者相差1.58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119),在0度相差2.89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05).结论 AS-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较Orbscan Ⅱ以及超声法测量结果薄,前房深度较Orbscan结果深,更接近于超声测量结果.房角角度测量结果与Orbscan结果近似,且能直观显示房角结构;眼前节OCT快速,非接触,在眼前节生物测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Orbscan-Ⅱ测量方法对LASIK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Orbscan-Ⅱ测量95例189眼LASIK术眼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参数,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屈光力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Bland—Altman用于其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评估。结果手术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分别为(6.42±0.23)mm和(6.32±0.24)mm,即LASIK术后角膜曲率半径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手术前后分别为(-6.24±0.22)D和(-6.33±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差异值与矫正近视量呈正相关(r=0.326,P=0.0004)。Bland—Ahman显示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一致性界限为(-0.118mm,0.31mm),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一致性界限为(-0.116D,0.308D)。结论Orbscan-Ⅱ可用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测定,联合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计算的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前节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高度近视眼眼前节形态的结构特点,探讨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的眼前节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单眼高度近视患者23例(46眼),年龄(24.1±12.4)岁(范围8~49岁),屈光参差(8.73±4.73)D(范围1.62~16.75 D),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高度近视眼(屈光不正度数高于-6.00 D)为高度近视组,对侧眼(屈光不正度数在-5.75 D之内)为对照组.用A型生物超声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和眼轴长度,Pentacam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中央区角膜最大与最小子午线角膜曲率的平均值)或曲率半径、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形态(30°范围的平均Q值)、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用于双眼间的参数比较,直线相关用于两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跟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AL/CR值)分别为(1.43±1.26)D、(27.45±1.63)mm及3.60±0.22;对照组的眼总散光、眼轴长度及AL/CR值分别为(0.93±0.92)D、(24.19±1.41)mm及3.16±0.1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5;t=8.606,P〈0.01;t=8.167,P〈0.01).高度近视组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系数Q值,前房深度,前房角及前房容积分别为(44.1±1.8)D、(-6.3±0.3)D,(1.4±1.0)D、(0.3±0.2)D,-0.35±0.13、-0.16±0.18,(3.12±0.30)mm,(38.7±4.2)°及(178±37)mm^3;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分别为(44.1±1.8)D、(-6.4±0.3)D,(1.3±0.8)D、(0.4±0.2)D,-0.33±0.10、-0.20±0.19,(3.08±0.32)mm,(38.8±5.8)°及(175±40)mm^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均显示了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组r=0.662,P〈0.01;对照组r=0.618,P〈0.01).在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角膜顶点曲率半径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0.287,P〉0.05;对照组r=0.261.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屈光不正眼眼前节形态无明显差异,而眼轴长度存在明显差异,高度近视眼眼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8.
两种角膜曲率测量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ORBSCANⅡ和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ORBSCANⅡ和角膜曲率计分别测量110眼角膜曲率,A超测量眼轴长度,并分别代入THEORETIC/T或REGRSSIONⅡ公式,计算所需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结果 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和10L度数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RBSCANⅡ测量角膜曲率和角膜曲率计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能较好地为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服务。  相似文献   

19.
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误差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Orbscan系统)的测量误差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Orbscan系统和A超仪,测量200例(400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和50例(100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和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于PRK和LASIK手术前、后使用Orbscan系统测量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并对测量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厚度值LASIK和PRK术前低于A超仪的测量值,差值为18.83-24.29μm;LASIK和PRK术后与A超仪测量值的差值为56.32-139.52μm,明显高于术前。LASIK和PR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值与A超仪测量值的差值为0.16-0.25mm,无临床意义。LASI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约为-0.60D;PRK手术前、后Orbscan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差值低度组为-0.51D,中度组为-1.12D。结论:Orbscan系统测量值的精确性尚待进一步提高;LASIK和PRK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和角膜前表面屈光力的改变是导致Orbscan系统测量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Orbscan系统的测量误差是临床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眼前节测量系统Oculyzer与OrbscanⅡ对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前房深度(ACD)等参数的测量结果,分析其差异性与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的63例(63只眼),分别使用Oculyzer和OrbscanⅡ测量CCT、Km、ACD,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Oculyzer和OrbscanⅡ测量CCT的平均值分别为(533.21±27.02)μm、(528.18±29.12)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m测量结果分别为(43.32±1.52)D、(42.99±1.4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测量结果分别(2.72±0.42)mm、(2.6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仪器测量CCT、Km、ACD的95%一致性区间(Lo A)较小,其上下限最大的绝对值分别为18.9μm、0.55 D、0.103 mm,一致性较好。结论 Oculyzer和OrbscanⅡ在测量屈光手术术前人群的CCT、Km、ACD等参数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尤其是Km、ACD的测量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ulyzer为屈光手术患者眼前节测量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应注意其CCT测量结果与OrbscanⅡ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