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后的航向规避关系到水声对抗的效果和潜艇的规避成功概率.为了提高潜艇规避概率,该文建立了声自导鱼雷蛇行弹道搜索模型,根据噪声干扰器原理和鱼雷主动声纳探测原理,分析了潜艇在使用噪声干扰器的条件下, 潜艇目标强度和潜艇航向对鱼雷主动声纳探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潜艇在不同距离使用噪声干扰器时的最优航向(方位±舷角)随潜艇与鱼雷之间初始距离变化而不同,呈现分段变化规律,其最优舷角范围在110°~130°之间.该结果旨在为水声对抗中的潜艇机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叶浩亮  刘明雍  高江 《鱼雷技术》2011,19(5):391-395
使用自航式声诱饵对抗自导鱼雷、优化其对抗作战方案是进行理论研究和潜艇防御作战的重要问题。针对潜艇发射自航式声诱饵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作战态势,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和时间序列仿真法,依据潜艇、鱼雷和自航式声诱饵之间的位置、状态,主动声纳方程以及鱼雷捕获命中目标的判据,对不同报警距离和报警舷角下潜艇的生存概率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有利于潜艇生存的规避方式,对于自航式声诱饵对抗声自导鱼雷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试验设计还是作战层面来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速制鱼雷速度使用策略决定着鱼雷射击诸元的解算。本文以鱼雷变速时雷目距离大于敌方潜艇鱼雷报警距离为前提条件,满足攻击用时短,剩余航程大为依据,通过仿真计算给出了特定态势下的鱼雷速度配置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简单,结论合理可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依据鱼雷武器作战使用的战术要求和线导鱼雷导引控制的技术条件,在分析鱼雷辐射噪声、速度对作战使用所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论述了线导鱼雷采用多速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通过仿真计算指出,尽管鱼雷具备多速制,如果导引应用上不能有效地利用鱼雷的速度资源,仍然会对作战应用带来极大限制.据此提出为了真正发挥多速制线导鱼雷的战术效能,发射平台应提供交替使用鱼雷不同速制的导引方法,以便既能够发挥鱼雷高速制速度快、接近目标时间短的优势,又能发挥鱼雷低速时辐射噪声小、利于平台声纳探测的特长.并指出交替使用高低速导引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潜艇噪声干扰器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效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主动声纳方程,分别针对无噪声干扰器干扰和存在噪声干扰器干扰两种情况,建立了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求解出在不同海况、不同潜艇舷角和不同鱼雷航深下,上述两种情况的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距离,然后以鱼雷自导探测距离平均缩减量和鱼雷自导探测距离平均缩减率为标准,通过计算机仿真衡量其对抗效果,分析了鱼雷主动声自导探测距离和噪声干扰器对抗效果随海况、潜艇舷角和鱼雷航深变化的规律,这对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对抗主动声自导鱼雷的战术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忠明 《鱼雷技术》2012,20(1):24-27
针对现行潜射反舰鱼雷制导方式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潜艇攻击距离和鱼雷自导距离被制约的问题,借鉴反辐射导弹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目标探测信号的测量和其他组合联合制导的新型鱼雷制导方式。采用这种自导方式的反主动声纳鱼雷,以反潜舰艇和鱼雷发出的主动声纳脉冲信号为导引源,对目标实施硬杀伤。探讨了联合制导方式下,反主动声纳鱼雷的设计原理及技术特点,并假想了其作战流程。分析表明,反主动声纳鱼雷的作战特点符合实际攻击和作战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基于舰艇水下先期防御作战的威胁信息获取需要,从探测距离、工作频段、作用空间、信号识别、自动化程度和时间连续性等方面分析了鱼雷报警系统的战技指标要求,从先验信息、初始噪声、航行噪声、主动声自导信号和目标信号分类等方面阐述了鱼雷报警的信息来源及信号特征提取,以多基元集束式被动拖曳线列阵声纳为对象探讨了鱼雷报警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与关键技术,为优化对抗条件下的鱼雷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对抗条件下火箭助飞鱼雷的射击效率,根据火箭助飞鱼雷典型对潜作战过程,以命中概率作为射击效率的评定指标建立了基于对抗的命中概率模型,研究了潜艇使用噪声干扰器对抗来袭鱼雷的对抗模型,分析了火箭助飞鱼雷反对抗策略,通过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主要因素对火箭助飞鱼雷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噪声干扰器对抗条件下,射击距离和潜艇航速是影响命中概率的主要因素,目标信息的完整程度对命中概率的影响很大,旨在为实战条件下水面舰艇部队提高使用火箭助飞鱼雷的有效性及反潜作战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鱼雷辐射噪声对鱼雷报警及鱼雷作战效能的影响,建立了舰船及鱼雷辐射噪声仿真模型、海洋水声信道模型和鱼雷报警信号处理模型。以上述模型为基础,研制了逼真度高、实时性强的鱼雷辐射噪声指标论证仿真系统。研究成果为鱼雷辐射噪声指标的量化论证提供决策依据,有力支撑了鱼雷型号论证、工程研制与作战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杨秀庭  赵晓哲 《兵工学报》2012,33(4):503-507
以潜射鱼雷的浅海作战应用为背景,结合3种典型水文条件,计算了鱼雷舷侧阵声纳对中频主动声纳信号的作用距离和测向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在潜艇反舰作战中,利用水面舰艇发射的主动声纳信号,潜射鱼雷的舷侧阵声纳可实现目标的远程被动探测;而当目标可探测时,鱼雷舷侧阵声纳具有较高的目标测向精度,一般可满足鱼雷远程自导导引对测向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奉亮  贾跃  丁贝 《鱼雷技术》2011,19(1):63-67
水面舰艇如何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将鱼雷报警距离分为近、中、远3个模糊区域,建立了鱼雷报警距离隶属函数关系,预估了鱼雷目标航向、航速等运动要素,最后建立了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并对作战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舰艇在不能确定来袭鱼雷型号和自导方式时,选择使用悬浮式深弹这一硬杀伤方式拦截鱼雷是最为可行的方案,能够达到彻底毁伤鱼雷,从而保护舰艇安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欧洲反鱼雷鱼雷研发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钱东  张起 《鱼雷技术》2006,14(5):1-5,11
介绍了德国研发中的“梭鱼”轻型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法国提出的重型反鱼雷鱼雷的总体概念、技术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梭鱼”鱼雷采用开式超空泡,头部锥形空化器、控制舵和自导头集成为一体,在已进行的单项试验中,速度达到240kn,可进行机动,自导发现重型鱼雷距离大于200m。仿真结果表明,“梭鱼”鱼雷可为舰艇提供效果显著的近程拦截能力。法国DCN公司基于增加战斗部威力的目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重型反鱼雷鱼雷上。设计了3种威胁想定:反潜机在0.5—3km距离内空投轻型鱼雷,水面舰艇在3—6km距离内发射轻型鱼雷,潜艇在4—10km距离内发射重型线导鱼雷,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对DCN通过仿真所得出的不同报警距离的拦截成功率、鱼雷空间交汇时间概率分布、最小交汇距离概率分布以及拦截距离概率分布等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AutoSEA的鱼雷结构辐射噪声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雷的结构辐射噪声预报是鱼雷声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统计能量分析法(SEA)软件AutoSEA建立了鱼雷结构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并结合算例预报了鱼雷结构的辐射噪声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应用在鱼雷结构的振动与声辐射特性分析上,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来袭鱼雷弹道散布的解算原理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来袭鱼雷运动要素的掌握是水面舰艇制定鱼雷防御策略的重要依据。针对鱼雷防御态势特征,选择以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为基础展开鱼雷运动要素的解算原理分析。以水面舰艇拖曳式鱼雷报警声纳提供短暂的时间-方位序列为依据,利用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给出仿真说明,并与三方位一距离模型、一距离方位平差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对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并依据收敛率标准分析了鱼雷弹道散布的求解规律。研究证实,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发挥潜伏式鱼雷作战效能,根据其发射导引的技术特点,在想定原则、态势和弹道流程下,建立了攻击性能仿真模型,分别利用当前方位法和提前方位法计算了多速制鱼雷高低速航程不同配置时的发现概率,得到了能够有效提高潜伏式鱼雷发现概率的高低速配置方案,并针对大敌舷角鱼雷脱靶量大的问题,对比2种方法的仿真结果后表明,采用提前方位法射击更能有效提高潜伏式鱼雷的发现概率。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预测鱼雷的声自导弹道,以特定时刻相对本舰的距离、舷角为运动要素,将其弹道参数化为以此要素为初值的微分方程组的解,论证了其解析解与一个代数方程等价,证明了此方程经变换后可用标准牛顿方法计算。考虑声速的作用,建立了发射、接收点分开的主动声纳探测模型,构造了基于距离、方位观测值解算鱼雷运动要素的相对较优的弹道拟合准则。实现了小样本条件下理想声自导弹道估计的快速计算。仿真实验证实,该方法预测的弹道可满足反鱼雷鱼雷射击参数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