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物抗旱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作物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防旱抗旱手段的提高。利用作物抗旱剂,通过化学调控的方法,调节和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增强作物在水分胁迫逆境下的适应能力,提高植株耐旱性,为作物抗旱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作物抗旱剂应用在小麦、水稻、玉米、烟草、棉花、马铃薯及蔬菜等农作物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抗旱增产效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综述了作物的抗旱性、抗旱剂及其在提高农作物抗旱性上的应用效果与生理基础,并阐述了作物抗旱剂应用中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旱耐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盐碱均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减产的非生物胁迫因素,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和耐盐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或者盐碱胁迫时,可以通过渗透物质的变化以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来响应干旱胁迫或者盐碱胁迫,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旱耐盐能力。同时许多与植物抗旱耐盐相关的基因被克隆和分析,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这些基因转到植物中异源表达,同样提高了转基因植物的抗旱耐盐能力。笔者从植物形态、生理生化水平以及活性氧清除和转录因子等方面概述了植物的抗旱和耐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马铃薯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期探讨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抗旱的生理机制。选取生产上推广的‘冀张薯8号’和‘夏波蒂’两个马铃薯品种,在旱棚内分区栽培。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干旱处理,测定马铃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干旱胁迫下,马铃薯MDA、Pro含量均增加,而SOD活性下降。花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最大;抗性强的品种MDA、脯氨酸含量增加的幅度较小,SOD的活力较高,而抗旱性弱的品种则相反。抗旱性强的品种在生理生化指标上具有抗旱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物抗旱生理与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逆境因子之一,从形态指标、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内源激素、胁迫诱导蛋白等方面对作物耐旱生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概述,以期为我国抗旱农业研究与生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为了找到有效的减灾保产途径,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本研究介绍了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总结了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概述了植物的抗旱机制,并归纳了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抗旱性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化学调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注重混合剂型的研发及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旱生理生化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胁迫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水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并诱导特定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生理变化与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了水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带来的伤害。选育抗旱新品种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该文对水稻抗旱生理生化机制和抗旱基因的最新研究进行阐述,为提高水稻抗旱性和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植物干旱响应生理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策略一直是抗旱生理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综述了干旱胁迫下植物抗旱基因转录调控、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保护蛋白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响应机制,并对未来植物抗旱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挖掘机理;加强干旱与其他环境因子复合胁迫效应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旱生理及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干旱缺水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逆境因子。干旱胁迫会诱导水稻特定基因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能使水稻抵御干旱胁迫的伤害。筛选和培育抗旱的水稻品种不但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用水,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和减少环境污染。在此,简要概述了水稻抗旱生理、抗旱机制和抗旱相关基因一些进展,为提高水稻抗旱性和抗旱育种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综述结合目前对植物生物膜结构、渗透调节及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的研究,概括了干旱胁迫对甘蔗的伤害及甘蔗抗旱性的生物学机理。通过对甘蔗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的分析及对抗旱性指标进行的综合分析可以较好地评价甘蔗的抗旱性。进一步扩大对甘蔗野生近缘种的研究和利用,挖掘更多的抗旱基因。继续加强甘蔗抗旱性在生理生化功能方面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并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甘蔗抗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抗旱鉴定方法和指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作物的抗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所具有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作物所具有的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抗旱鉴定就是按作物的抗旱能力大小进行筛选、评价的过程。抗旱鉴定的方法可分为田间的、人工模拟的和实验室的三种;抗旱指标可分为形态的和生理生化的两种。  相似文献   

11.
贵州辣椒光合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是贵州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和优势产业,但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土壤保水性差,极易发生干旱,探明辣椒在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调节机制和变化规律,对实现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生产意义。选取贵州省辣椒主栽品种辣丰三号,研究以土壤田间持水量80%为对照组(CK),在轻度(土壤田间持水量为70%,LD)、中度(60%,MD)、重度(40%,SD)和特重(20%,TD)胁迫下,辣椒的产量、生长量、光合特性和果实生理特性的调节机制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辣椒的果长、果粗、茎粗、株高、单果重以及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且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越加明显。同一处理辣椒的净光合速率(Pn)表现出先上升后逐渐平稳的趋势,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量子效率(Q)、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都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上升。干旱胁迫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辣椒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较CK处理显著下降,LD处理二氢辣椒素含量显著低于CK处理,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逐渐增大(除LD和TD处理外)。综上可知,在贵州喀斯特干旱地区,轻度至中度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60%~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品种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抗旱生理机制,为马铃薯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克新1号’为材料,在抗旱棚中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马铃薯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分析评价其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的产量、株高、茎粗、茎叶鲜重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降低;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3个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品种间3个指标变化的幅度不同,‘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上升的幅度高于‘克新1号’;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3个品种的组织相对含水量均逐渐降低。通过抗旱性综合分析和评价,抗旱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克新1号’。研究结果说明抗旱性强的马铃薯品种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具备较强的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冠气温差能够反映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性。本研究以耐旱型马铃薯品种冀张薯8号和陇薯10号; 干旱敏感型品种大西洋和夏波蒂, 以及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10份具有不同耐旱性的种质资源为材料, 在半干旱和半湿润2种环境下对其植株表型性状(株高、叶面积、叶鲜重、植被覆盖指数)、光合生理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绿素)以及冠气温差进行测定和耐旱性评价。结果表明, 所测性状指标中, 冠气温差、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干旱胁迫最敏感; 冠气温差在不同供试马铃薯材料之间及干湿两种环境之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 冠气温差的耐旱系数与植株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冠气温差, 是进行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手段, 可为马铃薯耐旱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Oat cultivars (n = 22) varying in origin were examined in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s at Svalöv and Ultuna, Sweden, in 1985 and 1986.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drought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juvenile plants and drought responses in yield of crops grown in field. By using automatic, movable rain shelters in combination with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both high and low irrigation regimes could be effect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Black oat cultivars were more stable under water deficiency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on sandy soil. They possessed the highest drought resistance indices both in the laboratory and field. Modern white oat cultivars were found to be most drought sensitive.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DRI) and seminal root length (RL), as assessed in seedling stage,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field drought susceptibility index (S). It is suggested that DRI and RL could be used as selection criteria to increase drought resistance of oats.  相似文献   

16.
植物干旱响应机制非常复杂,气孔开闭是植物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一般气孔行为的改变会直接反映在一些生理指标(如气孔导度、蒸腾强度等)的改变上,继而影响叶片的温度。一旦遇到外界胁迫(如干旱)的影响,叶温发生变化将被用来监测诊断植株的受胁迫情况。远红外热成像是一种可将目标物体红外热辐射转化成热像彩图的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触、高通量的特征。为此,对植物干旱响应机制与远红外成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阐明远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植物干旱响应研究的机制,提出了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植物抗旱育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Due to high costs of irrigation,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irrigation water in many locations and/or lack of irrigation capabilities,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drought toleranc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reduce yield los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Slow wilting and minimal yield reduction under drought are important traits in evaluating drought tolerance. Two maturity group III soybean plant introductions (PIs, PI 567690 and PI 567731) and two elite cultivars (DKB38‐52 and Pana) were evaluated with and without irrigation on a sandy soil. Drought was imposed by withholding irrigation at full bloom and continued until moderate wilting was shown by the fast leaf wilting in the check cultivar, Pana. Then, irrigation was resumed until maturity. Genotypes were scored for leaf wilting during the stress period, and yields were assessed at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and used to calculate a drought index. Yields of the exotic PI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hecks under both drought and well‐watered conditions. However, the PI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ower wilting and less yield loss under drought (higher drought index) than check cultivars. The two PIs may have useful genes to develop drought‐tolerant germplasm and cultivars and maybe useful in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studies to deciphe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improving yield under limited water 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18.
为认识区域荒漠生态系统干旱致灾过程和干旱对冰草、刺蓬生长的影响及解除机制,笔者设计干旱胁迫、补充灌水和自然生长3种处理,比较了2种荒漠草本植物的外部形态、产量和土壤水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黄枯期提前,补水推迟黄枯期,并且干旱胁迫推迟刺蓬进入开花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受干旱胁迫影响,荒漠刺蓬和冰草的生长高度、干物质、覆盖度和土壤水分贮存量均减小,且随生育进程影响逐渐增大。受干旱胁迫影响,返青73天是刺蓬生长高度的起始拐点,返青88天是冰草生长高度的起始拐点。返青106~121天是干旱胁迫对刺蓬干物质积累影响关键期,对冰草干物质积累影响关键期在返青181~197天。干旱胁迫对土壤水分贮存量的影响,刺蓬开花期开始显著,冰草展叶盛期后差异明显,且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贮存量减小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对土壤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干旱胁迫效应下土壤的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干旱胁迫处理和正常灌水处理2种模式,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的水分特征、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作物进入拔节期以后,干旱胁迫效应明显,土壤水分开始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处理;灌溉后的作物耗水量显著高于干旱胁迫处理,灌溉是影响研究区域玉米生长水分条件的主要因素,玉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灌水较不灌水处理的日耗水量增长幅度达到了1.4~7.0倍;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产量下降54.6%,但是水分利用效率较正常灌水处理高2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