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杨浦区的疟疾疫情和防治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杨浦区1952—2018年的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治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1952—2018年杨浦区疟疾总发病率为102.5/10万。1962年达发病顶峰,发病数达13 423例,发病率为1 678.27/10万。1990年至今,杨浦区疟疾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2002年杨浦区出现最后一名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杨浦区顺利通过上海市消除疟疾的验收。杨浦区的疟疾防治分为六个阶段:流行阶段、控制阶段、基本消除阶段、监测阶段、消除阶段和消除后维持阶段。【结论】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尤其是留学生的疟疾监测,对于消除疟疾后状态的维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西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8-2016年以来西昌市疟疾疫情、防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西昌市疟疾流行期主要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70年代后无本地感染病例;2010年以来,通过落实防控措施,输入性病例全部治愈,无二代病例发生,2013年达消除疟疾国家标准。结论组织领导、经费、人员保障到位,多部门联防联控,监测、管理、治疗输入性疟疾等综合性措施,是西昌市消除疟疾行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联防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重点抓住输入性疟疾的管理,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消除疟疾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评估宜昌市消除疟疾技术措施和实施效果。方法收集宜昌市1951年—2015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估各阶段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采用国家消除疟疾标准对宜昌市消除疟疾进行验收。结果宜昌市自2011年起未再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消除疟疾后的主要问题是输入性疟疾防治。结论在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采取以控制和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明显,能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防治任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近70年河南省疟疾防治工作的历程,总结了疟疾防治四个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归纳了以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为主的综合性疟疾防治策略和"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经验,探讨了科技创新在疟疾防治和消除疟疾中的重要作用。为消除疟疾后监测、防止输入再传播实施精准干预措施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疟疾是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全世界约1/2的人口面临疟疾风险。在疟疾的防控和消除进程中,分析全球疫情流行态势,了解疟疾控制规划筹资情况,总结国内外疟疾防治经验,对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有重要意义。在疟疾消除阶段,进行防控项目的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价十分必要,目的是探讨用最少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监测和防治效果、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方案。该文对疟疾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背景及其卫生经济学评价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现和总结消除疟疾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的经验与问题,探讨在基层推广使用RDT的可行性,为改进疟疾诊断工作体系、适应疟疾消除阶段工作要求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作为研究现场调查点,在市、县、乡镇三个层面邀请医疗机构临床医师、检验人员、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及疟疾曾患病例共计36名研究对象,开展面对面半结构式关键知情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试点阶段江苏省基层疟疾防治人员对于RDT持谨慎欢迎态度,缺乏配套培训体系和RDT定位的不明晰是导致上述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惑和挑战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对于疟疾诊治工作的态度和对于疟疾诊断技术的认知主要取决于其实际接诊疟疾病例经验和所在地区出国务工人员数量,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基层医疗机构有开展RDT的需求和可能性,但需进一步加强对疟疾防治人员的培训和对临床医生的相关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德清县1951—2015年疟疾疫情和防治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消除后继续巩固成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德清县1951—2015年的疟疾疫情、监测和防治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德清县1951—201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23 000例,年均发病率为529.61/10万;死亡49例,病死率为39.84/10万;流行高峰在1960—1964年,1963年达发病顶峰,共21 942例,发病率7 825.25/10万。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德清县于2015年通过湖州市消除疟疾验收。【结论】德清县不同阶段的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卓有成效,后续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境外高疟区返工人群的监测、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梅州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总结防控效果,应对新的挑战。方法收集梅州市1950~2018年疟疾流行及消除疟疾资料,对疟疾的流行情况、历年来疟疾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950~2018年梅州市累计报告疟疾985 224例,死亡203例。经历了建国初期暴发与控制的阶段(1950~1959年)、疫情反弹和综合性防治阶段(1960~1979年)、监测流动人口和防控输入性疟疾的阶段(1980~2009年)、全面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8年)等四个防治阶段,逐步控制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58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65年下降至1‰以下,1986年起控制在1/万以下,2005~2018年未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到达消除疟疾目标。结论梅州市已基本消除疟疾,但疟疾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仍面临输入性疟疾的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广西疟疾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2008年广西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及各种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全区疟疾发病人数48例,发病率0.009/万,比上年下降43.75%.查见本地感染疟疾2例,占病例总数4.17%,病人分布于南丹县和右江区.流动人口输入疟疾46例,占病例总数95.83%,病人分布于22个县(市、区).结论 消除疟疾31市县疟疾疫情稳定,基本消除疟疾地区部分县疟疾传播尚未阻断,流动人口输入疟疾为巩固防治成果主要威胁,疟疾监测工作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上海市长宁区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3—2014年上海市长宁区疟疾疫情资料及消除疟疾工作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长宁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曾有疟疾的暴发流行,年发病率超过了1 000/10万,其中1962年发病率更是高达1 768.79/10万,1966年疟疾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的疫情比较平稳,疟疾的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1982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标准(年发病率低于10/10万),1996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2008年出现最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结论 62年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影响疟疾发生的自然因素并没有完全改变,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是今后疟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疟疾防控行为干预在降低疟疾发病率中的作用,为有效预防疟疾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两组(一组简单预防措施,另一组实施带有一定强制性综合预防措施)在非洲疟疾高流行国家工作的劳务人员疟疾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简单预防措施组平均自然感染率高达43.9%;实行综合预防措施组平均感染率为11.7%.把两组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041 P<0.05).结论 综合实施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在非洲疟疾高流行国家工作的劳务人员疟疾感染率,进而减少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对降低输入性疟疾在我国二代传播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铜陵市疟疾基本消灭后的疟疾疫情,以便进一步调整疟疾防治策略。方法对铜陵市1997~2003年疟疾防治监测报表等资料用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核实、统计分析。结果7年共有66例疟疾病人,总发病率为2.72/10万,当地感染65例,外出感染病例1例,男女患者比例为42∶24。结论铜陵市近7年疟疾疫情一直较稳定,以当地感染为主。对疟疾病人进行正规治疗,对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从疟疾高发区回归人员预防性服药和对有疟史病例进行休根治疗,加强灭蚊防疟教育,是有效的防治疟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张红卫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12-3313,3316
[目的]了解并分析河南省2009年的疟疾疫情,评价疟疾防治措施,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2009年的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价防治措施.[结果]根据疫情报告,2009年全省共发生疟疾1 616例,发病率1.64/10万,较2008年同期的3 046例下降了46.95%,全省18个市中开封、洛阳、安阳...  相似文献   

15.
Malaria is a parasitic disease about which there is much bio-medical knowledge on causation,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Attempts at eradication, as well as control in the past has been mainly a technical and bio-medical endeavour. With the policy shift from world wide eradication of malaria to control as part of primary health care,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studying all possible determinants of the problem at local as well as regional levels as part of the search for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into community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caus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malaria in a rural Adangbe farming community in Southern Ghana. Malaria is common in this community. Crude parasite rate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10-19 years old) in the community were 49% towards the end of the major rainy season, and 47% in the early dry season.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disease are readily described by lay people as well as traditional healer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episodes of malaria at home, according to ethnomedical perceptions, is the predominant behaviour in this community. Very few cases of uncomplicated malaria are sent to health facilities. Ethnomedical perceptions of malaria causation and treatment on which this self care is based, are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biomedical ones. Malaria is perceived as an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disease caused by excessive contact with external heat which upsets the blood equilibrium. Many community members do not connect it with the mosquito in theory or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approaches to control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蒙城县非稳定性单纯间日疟流行区,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曾发生过两次大面积暴发流行,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又发生三次较大流行。通过24年来的积极防治,在采取“两根治、一预防、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和现症病人管理三个阶段不同对策后,使流行范围逐年缩小,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的1683.88/万,降至1997年的0.009/万,并实现了连续12年在1/万以下,1998年全县无疟疾疫情,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和效果,探索疟疾发病特点和变化规律,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制策略,在各类人群中开展疟疾病例侦查,防止继发病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随机抽样调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综合分析疟疾流行趋势。结果1989~2003年血检发热病人259735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5例,平均阳性率为0.19/万,年发病率为0/10万~0.29/10万;血检往返高疟区疟疾可疑者4279人,检出阳性者4例,平均阳性率为9.31/万;1992年以来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IFAT)累计测定15641人,未发现阳性者;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基本消灭疟疾的防制成果进一步巩固。当地残存传染源净化和消失后,疟疾在当地的传播被阻断,流行趋于终止。现行的疟防措施应适当简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鄞州区1950-2010年疟疾流行概况,总结疟疾防治经验,评价疟防成果,分析消除可能性。方法:回顾鄞州区61年来疟疾防治历程,阐述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防制措施、成效及经验教训。结果:鄞州区1970年代前间日疟高度流行,发病率自1979年来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后进入监测阶段,2006-2009年输入性病例增加,疫情有所回升,但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2010年降到1/10万以下。其防制过程可分为重点调查及防治试点研究、控制流行、降低发病率、巩固防治成果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61年以来的防治经验为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须大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疟防人员素质和技能,坚持多部门协作,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从而达到消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邵阳市疟疾流行趋势,总结55年来疟疾防治成果,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1-2005年疟疾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与分析,评价防治策略、措施及其效果。结果邵阳市从1951-2005年,曾发生过3次疟疾流行高峰,分别为1955年(126.05/万)、1971年(39.97/万)和1978年(20.64/万)。嗜人中华按蚊是主要传播媒介。1997年以来,发病率稳定在1/10万以下,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消灭疟疾标准。结论邵阳市55年来在不同的阶段实施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经过10余年的连续监测,证实已控制疟疾流行,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最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