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反式二羟环氧苯并(a)芘-DNA加合物在肺癌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反式二羟环氧苯并 (a)芘 (BPDE)为苯并 (a)芘在体内的代谢产物 ,是一种直接的致癌物 ,可攻击DNA形成BPDE_DNA加合物 ,本研究目的为探明该加合物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针对BPDE_DNA加合物的单克隆抗体 ,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150例肺癌、120例癌旁肺组织、40例肺良性病变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BPDE_DNA加合物的含量 ,同时检测相应肺组织中P53、C_MYC、K_ras、BCL_2、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表达 ,分析BPDE_DNA加合物与上述基因的关系。并在BPDE诱导的体外人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模型上检测癌变过程中BPDE_DNA加合物的变化。[结果]82.0 % (123/150)的肺癌组织 ,37.5 % (45/120)的癌旁肺组织 ,15.0% (6/40)的肺良性病变和2.5% (1/40)的正常肺组织可检出BPDE_DNA加合物 ,肺癌组织中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肺组织 ,P<0.01。分层分析发现男性肺癌病例加合物检出率为89.9% (107/119)高于女性的检出率51.6 % (16/31) ,P<0.05。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加合物检出率为99.1% (113/114)高于非吸烟肺癌患者的27.8% (10/36),P<0.01。肺癌组织P53、K_ras、BCL_2基因的阳性表达与BPDE_DNA加合物有关联 ,而C_MYC、hTERT基因的表达与BPDE_DNA加合物无关联。在体外用BPDE作用于人气管上皮细胞系 ,可诱导  相似文献   

2.
反式—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苯并(a)芘的代谢产物反式-BPDE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P53基因突变,探讨苯并(a)芘在人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P53抑癌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经反式-BPDE处理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20d,后P53基因第8外显子出现点突变。结论 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苯并(a)芘诱发肺癌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10G环氧化物(BPDE)-DNA加合物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针对BPDE-DNA加合物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150例的肺癌组织、120例的癌旁肺组织、40例的肺良性病变组织和40例的正常肺组织中BPDE-DNA加合物的含量,同时检测相应肺组织中p53、C-MYC、K-RAS、BCL-2、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BPDE-DNA加合物与上述基因的关系.并在BPDE诱导的体外人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模型上检测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的变化.结果82.0%的肺癌组织中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11.52%±14.44%(x±s);37.5%的癌旁肺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2.25%±5.07%;15.0%的肺良性病变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0.75%±2.30%;40例正常肺组织中仅1例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该组人群平均加合物阳性细胞比率为0.03%±0.16%;肺癌组织中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0.001.将肺癌病例按性别、年龄、细胞类型和吸烟史分组,发现男性病例加合物检出率为89.9%,高于女性的检出率(51.6%),P<0.01.99.1%的吸烟患者其癌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比率为13.91%±15.53%;27.8%的非吸烟肺癌患者其癌组织也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含量为4.68±7.44;吸烟患者BPDE-DNA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吸烟患者,t=3.44,P<0.001.肺癌组织BPDE-DNA加合物含量在p53、K-RAS、BCL-2基因阳性表达者中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而C-MYC、TERT基因表达与BPDE-DNA加合物无关联.在体外用BPDE作用于人气管上皮细胞系,可诱导该细胞系发生转化和癌变,在其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由阴性变为强阳性.结论BPDE-DNA加合物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和产生致癌效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致癌作用可能与p53、K-RAS、BCL-2等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镍、铬等金属毒物在非职业暴露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无金属类毒物职业接触史、经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 5 5例 ,肺良性病变或意外死亡者的正常肺组织 2 3例 ,用感耦等离子体 -原子发射光谱仪 (ICP -AES)检测肺组织中镉 (Cd)、铬 (Cr)、镍 (Ni)、铅 (Pb)、铍 (Be)、砷 (As)等金属和类金属毒物的含量 ,按吸烟史和细胞类型进行分层分析 ;并用硫化镍和苯并 (a)芘 -C ,8,二醇 - 90环氧化物 (BPDE)诱导正常人气管上皮细胞系发生恶性转化的癌变模型 ,检测转化细胞经裸鼠成瘤组织的金属类毒物的含量。结果 在肺组织中可检出多种金属类毒物 ,在肺癌组织中镍和铬的含量分别为 ( 10 5 172± 2 6 73 9)和 ( 7 6 90 6± 3 10 12 ) μg/ g干肺组织 ,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的镍、铬含量 ( 4 12 18± 2 175 2 )和 ( 4 12 44± 2 75 38) μg/g干肺组织 ,t值分别为 10 14和 5 0 4,P <0 0 1。按吸烟和细胞类型分层 ,吸烟者肺组织中的镍、铬含量皆高于非吸烟者 ,P <0 0 5 ;肺鳞癌中镍的含量 ( 12 5 6 0 9± 2 345 5 )μg/ g干肺组织高于肺腺癌 ( 8 2 377± 2 782 8) μg/ g干肺组织 ,t=6 2 5 ,P <0 0 1。在用硫化镍和BPDE诱导正常人气管上皮细胞系发生恶性转化经裸鼠成瘤的癌组织中 ,硫化镍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细胞中K ras原癌基因点突变与吸烟的关系及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PCR RFLP) ,检测了 3 7例吸烟肺癌患者、2 5例非吸烟肺癌患者以及 2 0例肺良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中K ras基因第 12位密码子突变的情况。 [结果 ]肺癌患者K ras基因突变率为 3 5 5 % (2 2 / 62 ) ,肺良性疾病中未发现有K ras基因突变者。突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及吸烟史有关 ,与性别、TNM分期无关 ;另外 ,重度吸烟者突变率 (68 8% )高于轻度 (2 5 0 % )及中度吸烟者 (3 0 8% ) ,(P <0 0 5 ) ,更明显地高于非吸烟者 (2 0 0 % ) ,(P <0 0 1)。 [结论 ]①吸烟可能是导致K ras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BALF细胞中K 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对肺癌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可以协助纤维支气管镜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对肺癌切除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60例肺癌和10例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的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在60例肺癌中有16例(26.7%)肺癌支气管切缘和30例(50.0%)肺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肺癌切除组织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为小细胞癌(100%)最高,次为鳞癌(70%)、腺鳞癌(60%)、腺癌(40%).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与TNM分期有关.Ⅲ期(72.7%)最高,其次为Ⅱ期(58.3%),Ⅰ期(25.5%).术后随访3~8个月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10例(62.5%)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术后无残端癌复发.肺癌组织p53及端粒酶阳者中有20例(66.7%)在随访中发现癌复发转移,而p53及端粒酶阴性者中未发现癌复发转移.结论检测支气管切缘p53基因突变及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切除后的"分子边界",可作为早期预测肺癌术后残端复发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中MT蛋白与P5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p5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NSCLC组织73例(鳞癌41例,腺癌32例)及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15例的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MT及p53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T蛋白和p53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8%(40/73)、65.8%(48/73),均明显高于在正常肺支气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0%(3/15)、33.3%(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和腺癌中M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1%(23/41)和53.1%(17/3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28/41)和62.5%(20/32),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T蛋白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T蛋白阳性表达与p53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MT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的一种生物学标志,且与p53蛋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淋巴转移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GMT在食管上皮单纯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21例正常上皮、39例单纯增生上皮、17例非典型增生、12例原位癌以及140例浸润癌组织中MGMT及P53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MGMT蛋白表达强度在原位癌和非典型增生上皮最高,浸润癌组织次之,单纯增生上皮和正常上皮表达较低,统计学分析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3.022,p<0.05)。P53在正常上皮不表达,从单纯增生上皮→非典型增生上皮表达逐渐增强,在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表达强度最强。统计学分析各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F=16.18,p<0.01)。MGMT和P53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癌组织MGMT与P53蛋白之间的表达呈负的相关关系,(rs=-0.415,p<0.01)。结论MGMT和P53蛋白在食管组织癌变的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可能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修复基因hMSH2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人群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RT-PCR技术检测细胞中hMSH2基因的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32.0%(48/150)的肺癌组织和5.0%(2/40)的正常肺组织存在hMSH2基因表达低下,修复基因hMSH2表达低下与肺癌发生有关联,OR值为8.94(1.99,55.94),P<0.01,估计其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为7.71%.16.0%(8/50)的肺癌病人外周血和2.0%(1/50)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也可检出hMSH2基因表达低下.分析各种暴露因素和临床特征对hMSH2基因表达的影响,未发现与该基因表达相关的因素.但发现,p53突变蛋白的过度表达与hMSH2表达低下有一定的关联(P<0.05).结论 DNA修复基因hMSH2在肺癌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表达低下可作为有价值的肺癌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与p53、C—myc,K—ras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端粒酶的表达与p53、C-myc、K-ras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SYBRGreen染色法检测36例肺癌和36例癌旁组织,20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及A549肺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组织p53、C-myc、K-ras表达水平.结果83.3%的肺癌组织25.0%的癌旁组织、15.0%肺部良性病变级织表达端粒酶活性,正常肺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在30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的肺癌组织中有24例(80%)表达p53蛋白,18例(60%)表达C-myc蛋白,22例(73%)表达K-ras蛋白.利用Spearman分析方法分析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K-ras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P<0.01r=0.335,P<0.01;r=0.427,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的定性检测可作为肺部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K-ras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33种元素的浓度水平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在中国肺癌高发区收集14例确诊肺癌患者的肺组织样品,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肺组织中33种元素的浓度,用SAS9.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V、Fe、Ni、Cu、Zn、Ga、Se、Rb、Cd、Pb和Bi12种元素在肺癌和正常组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将元素浓度作为自变量逐步引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Fe、Ni、Cu、Zn和Pb5种元素进入方程,提示Fe和Zn是肺癌发生的保护元素,Ni、Cu和Pb是危险元素,对这5种元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Fe和Zn、Ni和Cu、Cu和Pb呈显著正相关,Fe和Ni、Fe和Cu、Ni和Zn、Cu和Zn呈显著负相关(P0.05),Cu/Zn比值在肺癌组织显著升高。结论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中某些元素浓度的分布与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经裁剪供体肺用于同种异体肺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采用经裁剪供体肺用于同种异体肺移植的临床资料.例1供体肺部分上叶切除后施行左单肺移植并同期行右肺减容术,例2供体肺部分上叶切除后施行右单肺移植,例3供体肺双上叶部分切除后施行序贯式双肺移植,例4切除供体肺右下叶后施行序贯式双肺移植.结果 经裁剪的供体肺均能够顺利工作并渡过围手术期.例1及例2术后移植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并生存;例3术后第5天再次出现短期漏气,经闭式引流而治愈,术后第32天死于曲霉感染导致的呼吸道大出血;例4术后恢复尚顺利,但术后2个月因重症病毒性肺炎死亡.结论 经裁剪供体肺可以用于临床肺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种肺保护通气模式在重症创伤性湿肺时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2例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组和压力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闭合内压、肺顺应性.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MAP、pH值、PaO2、PaCO2、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闭合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V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总呼吸频率、肺顺应性均较P-SIMV+PSV组明显改善[(692.6±38.6) ml比(558.5±25.6) ml、(8.9±1.7)L比(7.8±1.6)L、(16.3±3.3)次/min比(21.3±3.2)次/min、(42.15±5.28) ml/cmH2O(1 cmH2O=0.098 kPa)比(39.15±5.47) 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在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裁剪供体肺用于同种异体肺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采用经裁剪供体肺用于同种异体肺移植的临床资料.例1供体肺部分上叶切除后施行左单肺移植并同期行右肺减容术,例2供体肺部分上叶切除后施行右单肺移植,例3供体肺双上叶部分切除后施行序贯式双肺移植,例4切除供体肺右下叶后施行序贯式双肺移植.结果 经裁剪的供体肺均能够顺利工作并渡过围手术期.例1及例2术后移植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并生存;例3术后第5天再次出现短期漏气,经闭式引流而治愈,术后第32天死于曲霉感染导致的呼吸道大出血;例4术后恢复尚顺利,但术后2个月因重症病毒性肺炎死亡.结论 经裁剪供体肺可以用于临床肺移植.  相似文献   

16.
17.
The comment on the article by D. M. Zislin (Occupational Hygiene and Industrial Diseases, 1988, N 10) is presented. Proceeding from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data, the main statement of D. M. Zislin disputing the concept of dust pulmonary disease (DPD) in the modern occupational pulmonology, is analyzed. The common cause of pneumoconiosis and dust bronchiti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fibrogenic dust, allergic, carcinogenic and tox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can be only condition affecting the disease clinical character. The article shows that neither generality, n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external respiration can serve as a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or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cept of DPD. Modern histomorphologic studies give evidence that low-fibrogenic dusts practically simultaneously cause the onset of the pathologic process both in the interstitial tissue and in the bronchi, the outcome of the process being diffuse pneumosclerosis. The concept of DPD caused by low-fibrogenic dusts has been substantiated on the basis of common etiology and similar pathogenetic,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manifesta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Farmer's lu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