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硬膜下引流术后应用无空气闭式引流袋阻止气颅发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硬膜下积液引流术病人按手术后引流管连接不同引流装置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上无空气闭式引流袋,对照组病例术后引流管末端接无菌纱布包裹瓶口的近似开放式无菌消毒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的临床症状、术后2d~7dCT结果是否出现气颅。[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气颅的发生,C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灭菌袋行闲式引流代替开放式消毒瓶,病人气颅发生率及相应并发症明显减少,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病人康复质量及临床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张清群  陈峥  李晶 《全科护理》2012,(31):2925-2926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行钻孔引流术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行钻孔引流术后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出院前复查头颅CT慢性硬膜下血肿均大部分引流;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血肿腔,18例完全消失,无复发病例,格拉斯哥评价良好。[结论]加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行钻孔引流术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持续脑室冲洗引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持续脑室冲洗病人,严格控制冲洗速度,保持脑室外引流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气颅,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妥善固定引流管,严密病情观察.[结果]治愈15例,1例未治愈者因为经济原因而治疗3周后转当地医院治疗,2例病人CT检查发现少量的气颅,2周后消失.[结论]持续脑室冲洗引流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关键,控制冲洗液的速度、保持有效引流、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病情的密切观察等都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在ICU病人肛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1组22例、对照2组23例,试验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水封瓶,对照1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对照2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观察引流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引流效果比较,在准确计量、医院感染控制、引流通畅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等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肛管引流中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能更准确地计量,减少污染机会,更好地保持引流通畅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康秀华  郭建英  何海燕 《护理研究》2014,(13):1599-1600
[目的]探讨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在ICU病人肛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7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对照1组22例、对照2组23例,试验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水封瓶,对照1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对照2组采用肛管引流管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观察引流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引流效果比较,在准确计量、医院感染控制、引流通畅程度、减轻护理工作量等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肛管引流中一次性水封瓶替代一次性引流袋和一次性负压引流袋能更准确地计量,减少污染机会,更好地保持引流通畅和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损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损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早期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损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柱深度对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8例.常规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3cm~4cm,观察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水封瓶保持直立,比较两组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病人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结论]在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时采用长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能有效地加快气体排出,缩短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胸腔引流管巧挤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如护理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引流管堵塞,定时挤压胸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是保持引流通畅的有效手段之一。传统方法是:将引流管捏住,用另一只手沿胸腔端向引流袋(或瓶)端用力反复挤压引流管,然后松开双手,使引流液引出。我院呼吸内科巧用下列挤压方法,取得了更加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完整病历资料且意识清醒的外科胆总管手术后需放置引流管的病人40例,按手术时间的单双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取引流袋(引流瓶)用系带或挂钩固定于床沿下,不用别针将引流袋(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对照组按常规将引流袋(引流瓶)用系带或挂钩固定于床沿下,同时用别针将引流袋(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比较两组引流管固定效果及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引流管折叠脱出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引流管通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引流管固定舒适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引流连接管不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不会增加引流管折叠脱出的危险,引流通畅,且对病人的舒适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于海荣  王晓莉 《全科护理》2013,(30):2826-2827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肺癌根治术后胸腔闭式引流中应用效果,提高病人舒适度.[方法]对142例肺癌根治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病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和病人沟通,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护理方案,给予人性化护理.[结果]142例肺癌根治术后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期间无引流不畅、堵塞及脱管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减轻了胸腔闭式引流造成的不适,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提升了护理服务水平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对于肝硬化,腹水量较大的病人,腹腔穿刺是一项重要的有创操作,诊治过程中需反复进行腹腔穿刺,抽吸腹水。传统方法是应用50mL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耗时、耗力。对于腹水量较大的病人利用负压原理应用一次性使用引流器(负压吸引器)为病人抽吸腹水,其操作简便,节省体力。2009年以来本科室运用此方法为12例腹水病人进行腹穿抽吸腹水,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用物准备腹腔穿刺包1个,另备一次性使用引流器1个(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使用筒型引流器由筒体压簧、两通接头、乳胶管、调节阀、放气阀等组成,产品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一次性使用),腹水病人抽吸腹水装置见图1。  相似文献   

15.
背景: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以及放置引流的方式,一直都存在争议.目的:在关节腔引流与无引流基础上临床实践了皮下引流,评价皮下引流在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01例拟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分为3组,皮下引流组35例,关节腔引流组32例,无引流组34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后的引流量、输血量与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对3组患者的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皮下引流组的皮下瘀斑面积(11~30 cm2,>30 cm2)、置换后3 d膝关节周径增加率均小于关节腔引流组及无引流组(P<0.05);皮下引流组输血量、置换后24 h引流量、置换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关节腔引流组(P<0.05).置换后肢体疼痛评分、关节屈曲度、1年随访膝关节感染发生率等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放置皮下引流较关节腔引流及无引流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A Andreou 《Nursing times》1974,70(26):1000-1001
  相似文献   

17.
《RN》2000,63(10):57-58
  相似文献   

18.
19.
We have drained 50 abscesses in 40 patients. The success rate was 100% for entering the abscess cavities and 98% for establishing catheter drainage. The success rate for treating the abscess (i.e., no surgery required) was 88%. We drained all abscesses for which a safe access route was available, regardless of the abscess's characteristics.Abscesses which are not unilocular may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drainag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hose unsuitable for surgery, catheter drainage is useful until the patient becomes stable. When surgery is not feasible, percutaneous procedures may be the patient's only hope for surviva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