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对安徽省六安地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对具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病死雏鹅脏器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用接种鹅胚的病毒增殖法,从病死雏鹩的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鹩胚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雏鹅感染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初步鉴定所分离的毒株为小鹅瘟病毒,且该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从患病雏鹅的病料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小鹅瘟野毒。采用鹅胚扩增病毒。以琼脂扩散试验从感染鹅胚尿囊液中检出小鹅瘟病毒抗原,用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8日龄健康雏鹅,雏鹅表现出典型的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  相似文献   

3.
用病毒分离法鉴定诊断小鹅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种蛋的12日龄鹅胚,从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症状雏鹅的脾中分离到1株病毒,电镜负染观察到细小病毒样粒子。雏鹅接种试验结果,试验组雏鹅表现出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由此证明该雏鹅死于小鹅瘟。  相似文献   

4.
小鹅瘟病原学与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病雏鹅的病料样本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小鹅瘟野生强毒.采用鹅胚增殖病毒,以琼脂扩散试验从感染鹅胚尿囊液中检出小鹅瘟病毒抗原;以感染鹅胚尿囊液人工接种5日龄健康雏鹅,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类似的病变; 通过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小鹅瘟病毒粒子.该分离毒株核酸分子量为5 000 bp.制备的小鹅瘟沉淀抗原可以检测患病雏鹅血清中的抗体,监测治疗血清的滴度和疫苗接种的效果.标记的小鹅瘟荧光抗体能直接检测患病雏鹅组织中的病毒抗原.针对编码主要结构蛋白VP3的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扩增出与预期长度相符的特异性DNA片段.  相似文献   

5.
从山东省潍坊某鹅场病死雏鹅的心、肝和脾等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病毒进行致病性试验、鹅胚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结果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小鹅瘟病毒,命名为W株。  相似文献   

6.
小鹅瘟病毒GD-06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某地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病变的雏鹅肝、脾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采用鹅胚增殖病毒,通过电镜观察到细小病毒样粒子;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经琼脂扩散试验,用此株病毒感染的鹅胚液制备的小鹅瘟沉淀抗原能与小鹅瘟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针对编码主要结构蛋白VP3的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扩增出与预期长度相符的特异性DNA片段。  相似文献   

7.
小鹅瘟病毒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取死于具有小鹅瘟典型症状的 7日龄吉林白鹅脾脏 ,制成乳剂 ,接种于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种蛋的 12日龄鹅胚尿囊腔。结果当盲传至第 3代 ,鹅胚死亡 ,电镜负染尿囊液观察到细小病毒样粒子。雏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试验组雏鹅表现出小鹅瘟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由此证明 ,该雏鹅死于小鹅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养鹅业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解决雏鹅来源,常从南方引入大量鹅雏,致使小鹅瘟在我省流行,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治本病,早期建立诊断是十分必要的,过去常以病毒分离和剖检的病理变化进行确诊,这样需要较长的时间,操作也较复杂。另外,检测小鹅瘟免疫抗体时,常需鹅胚中和试验或用雏鹅作保护试验,这样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费用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参照了国外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查小鹅瘟病毒抗原或检测小鹅瘟免疫抗体等资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使用免疫制剂预防小鹅瘟生物制剂有疫苗和抗血清两大类. 1.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苗二种.活疫苗:1961年从患病雏鹅分离的强毒株,经易感鹅胚传代减弱,已对易感雏鹅无致病性,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目前有农业部批准鹅胚化种鹅用活疫苗和雏鹅用活疫苗二种,另一种为鸭胚化小鹅瘟活疫苗,仅限于种鹅用,而雏鹅禁用.鹅胚化活苗,每羽份疫苗病毒量含量为≥105 ELD50,比鸭胚化活苗高100倍.  相似文献   

10.
自山东省某鹅场病死鹅组织病料中分离到1株小鹅瘟病毒,命名为SD株。对其进行了PCR检测、电镜观察、回归动物试验和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VP3基因扩增片段为436 bp,与小鹅瘟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5%以上;病毒形态与小鹅瘟病毒基本一致;鹅胚尿囊液毒肌肉接种4日龄雏鹅10日内80%死亡,死亡雏鹅剖检主要病变为肿大,表面有坏死斑,十二指肠肠腔膨大,肠道黏膜脱落。该分离株的确定为小鹅瘟的精准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鹅细小病毒BC1105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1年5月中旬在吉林省白城地区的某养鹅场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肾脏、肝脏、脑和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选用未免疫小鹅瘟疫苗的健康母鹅所产的14日龄鹅胚,进行鹅胚接种试验,连续传代、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电镜观察、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BC1105株。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防制小鹅瘟和鹅副黏病毒病对雏鹅的危害,分别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小鹅瘟JLDA株和鹅副黏病毒JLSY株制作抗原液,应用PALL浓缩技术进行浓缩,保证灭活病毒抗原含量足,比例均衡。选取10号白油佐剂,按油相与水相比1∶1配制成复相制备二联灭活苗,黏稠度低。结果显示,对鹅的免疫效力不低于相应单苗,两种病毒之间没有交互抑制作用,且二联灭活苗安全性能好,疫苗吸收良好。种、雏鹅产生抗体快,免疫种、雏鹅,具有产生免疫力早,保护期长等特点,于2~8 ℃至少保存12个月。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发表的鹅细小病毒B株VP3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 1对寡聚核苷酸引物。以国内分离的小鹅瘟病毒为摸板 ,筛选了 (PCR)最佳反应条件 ,并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初步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在 4 0 μL体积中 ,PCR最佳系统组成为 2uTaq酶、0 5mol/LdNTP和 2 0 pmol引物 ;最佳反应参数为 96℃变性 4 0s ,5 4℃退火 1min ,72℃延伸 1min ,30个循环。本方法可检出 2 5× 10 -1 5EID50 小鹅瘟病毒 ,并且仅能从小鹅瘟病毒的鹅胚培养物中扩增出与设计值大小相同的 375bp核苷酸片断 ,对照病毒扩增结果为阴性。通过对 6份临床病料的检查 ,2份呈阳性 ,其中 1份来自有典型小鹅瘟症状的雏鹅 ,1份来自无典型小鹅瘟症状的雏鹅。由此说明 ,本试验所建立的诊断小鹅瘟的PCR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分离鹅细小病毒(GPV),本研究将疑似GPV感染鹅的组织样品接种SPF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第4代病毒对12日龄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96 h,ELD50为10-4.6/0.5 mL,PCR和琼脂扩散试验均呈GPV阳性反应,负染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20 nm~25 nm的圆形或六角形病毒粒子,病毒可以被GPV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回归雏鹅后表现典型的GP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分离株GPV的vp3基因全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内外有代表性11株GPVvp3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98%,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将该分离病毒命名为GPVYBLJ分离株.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从佛山市某专业户送检的雏鹅肝组织中分离到1株鹅细小病毒(命名为SS/10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毒株的番鸭胚半数致死量为10-4.6/0.3 mL,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其对10日龄雏鹅没有致死性,从组织切片观察肠、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对该毒株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其VP1、VP2和VP3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番鸭分离株DY株的同源性较其他参考毒株(鹅分离株)的同源性低,NS1和NS2基因的同源性没有这种差异;其VP3基因与82-0321V,VG32/1和标准株B株在同一分支上,与82-0321V亲缘关系最近,与番鸭细小病毒GD株亲缘关系最远;其VP3基因与B株相比少了505-507位的糖基化位点NRT。  相似文献   

16.
将抗番鸭GPV单抗腹水采用透析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成抗GPV荧光抗体,研制检测GPV抗原的直接免疫荧光诊断方法。结果显示GPV荧光抗体仅与GPV阳性的组织切片或细胞呈现特异性荧光,与番鸭细小病毒(MP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鸭副粘病毒(DPM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和正常番鸭组织切片不反应;与间接荧光方法的符合率为92.9%。表明GPV荧光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17.
采用鹅胚接种、动物感染、电镜观察及病原核酸与结构蛋白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某养殖场疑似小鹅瘟病例进行了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例组织病料可使鹅胚呈现特征性病变,雏鹅人工感染后能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的症状;电镜下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 nm,无囊膜,具有典型细小病毒特征;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病毒核酸扩增片段约为5100 bp;经SDS-PAGE发现,病毒结构蛋白由3条多肽组成,即VP1、VP2、VP3,分子量依次为88、68、57 ku.实验成功分离得到了一株贵州小鹅瘟病毒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8.
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株从雏鹅肝脾脏病料中分离到的病毒,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经病毒分离培养、理化特性鉴定、动物回归试验、抗体检测,确定所分离到的毒株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鹅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