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立奇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56-57,61
通过描述语言事实,对"没X没Y"格式中X、Y的性质,X、Y的组配情况,以及该格式的表义功能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不A不B"与"没A没B"两种格式都是语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相袭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与形容词、动词结合的语义特征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形容词(形素)、动词(动素)分别嵌入"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后在语义关系方面的异同之处,并找寻了两种格式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不X不Y”和“没X没Y”格式的句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不X不Y"和"没X没Y"格式的句法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不X不Y"和"没X没Y"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法成分。但是两者又有一些差异:"不X不Y"格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其次是作定语和状语,作主语的情况很少。  相似文献   

4.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相似文献   

6.
短语"有的没的"现已语法化为一个凝固成分,从句法角度看,它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定语,状语和宾语等句法成分;从整体的语义属性演变进程来看,"有的没的"从"所有义"逐渐向"无有义"方向发展,"有的没的"的性质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流行词汇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流行词汇"没女"一词入手,探讨了其意义,分析了其构词特征,阐述了其流行原因,并在最后预测了"没女"一词的生命力及存活度.  相似文献   

8.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存在"有一X没一X"的语言现象,本文拟在"语义-语法"场的观点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该现象进行考察。将其作为一个对称的固定短语进行三个层面地分析,发现"有一X没一X"是一个非自足的固定短语,具有对举性,其中X属数量词范畴,与"一"构成"一X"的数量结构,X选择范围受其所在的语义、语法场的限制,具有封闭性。从句法层面看,"有一X没一X"在句中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为"有一X没一X 地 Vp""有一X没一X 的 Np"和"有一X没一X 的"结构,并且只存在于描写句中,带有轻贬,俗化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没A没B"结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没A没B"结构的语用修辞价值。"没A没B"结构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语用修辞价值上,"没A没B"结构具有概括性、开放性和能产性等特点,具有比喻、夸张义,带有说话人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近代小说中的"没口""没口子",作状语,形容忙不迭地(说)。《汉语大词典》释"没口""没口子"为"满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张文超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1):79-80,85
文章立足“没VP之前”格式,力求探讨“没VP之前”和“VP之前”可以互换的条件和不能互换的限制,力图从语用层面寻求从意义到形式又从形式到意义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汉语口语中的"一 量词 不(没) 量词"句式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了该句式的特殊性,采用该种表达方式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并说明了该句式的语用功能与修辞色彩.  相似文献   

16.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这两种格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将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方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总结"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格式意义,并提出判断"差点儿没"格式意义的三个标准,即主观企望与否、客观事实或篇章含义和说话者的语气和焦点问题。通过语料统计分析、教材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7.
"差一点(没)"句式是语法学界讨论较多的一种句式.从"点"本身包含的肯定、否定两方面含义入手,比较分析了"差一点(没)"句式的五种含义,从而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有益补充,并为此句式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15世纪已出现,《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庸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浅谈"A就A"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玲 《文教资料》2008,(28):272-273
本文以"A就A"格式为研究对象,从格式构造、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及语用四个方面并结合"主观性"来细致描写这个格式,以求对这一格式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一格式是汉语中比较常用的格式,表示的是一种"没关系"、"不要紧"和"无所谓"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差(一)点儿"是动词性固定结构."差(一)点儿VP"句式整体意义表示"事态发展很接近某一程度",并且强调这一发展的艰难性或不可抗拒性."差(一)点儿没VP"句式有两种:A式实质上就是"差(一)点儿VP"句式,B式是"差(一)点儿VP"句式进一步语法化的形式.通常所说的这一类"对立格式",大多是处于演化(主要是语法化)不同阶段的同一个句式,本文从义素传承角度对这类句式演化的几种代表模式作了探讨,认为句式的语法化主要表现为语用新义的固化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