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蕾  汪丽  胡章雪  赵锦宁  唐仕芳  史源 《生物磁学》2011,(13):2467-246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家属自愿的原则将41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胎龄介于34周.36周之间的近足月儿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率、上机时间、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用药后无论临床表现还是胸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药后6小时,治疗组PaO2及PaCO2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中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参数,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机时间(nCPAP、nIPP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患儿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近足月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发病早期给予PS替代治疗。可提高此类患儿的生存率及预后,对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应用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12 h及24 h后的PaO2、血pH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胸部X线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胸部X线各项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呼吸机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儿的用机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罗丽娇  黄琳淇 《蛇志》2013,25(1):69-70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NICU住院的55例NRDS患儿使用改良方法气管内注入PS联用呼吸机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该法的疗效确切,明显缩短病程,有效地减少给药过程中缺氧现象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而且安全性好。结论早期、足量用药并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儿科ICU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诊断的患儿94例,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实验组47例,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现为:实验组pH值、P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吸氧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更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患儿铁蛋白及Clara细胞分泌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21年1月共收治的8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给氧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与血气指标,治疗前后的SF、CC16表达水平以及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给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P/F值、PaO2、PaCO2和pH值表达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儿pH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F值、PaO2水平显著升高,PaCO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SF、CC16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CC16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总计11例,发生率为26.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例(53.66%)(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正压通气比单一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效果更好,能够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减轻家属压力,同时能够提升患儿的氧合效率和血气指标,改善铁蛋白及Clara细胞分泌蛋白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珂立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患儿4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IPPV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NIPPV治疗.比较两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48h呼吸功能参数变化情况、X线胸片评分改变情况及3d内存活率.结果:(1)呼吸功能参数情况: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肺顺应性(C值)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升高,氧合指数(OI值)、呼吸指数(RI值)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值)均随通气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试验组患儿经珂立苏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a)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a)DO2值.(2)X线胸片变化:试验组患儿上机时(用药前)及用药后6h、24h、48h后X线胸片评分逐渐降低,且用药后6h、24h、48h后每一时间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患儿3d内存活率:试验组患儿存活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0.1%(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联合经鼻间歇性正压通气(NIPPV)能明显改善患儿肺通气、换气功能,降低患儿死亡率,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NIPPV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铁蛋白(S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枸橼酸咖啡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BMP-7、CC16、SF水平、血气指标[氢离子浓度指数(p H)、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aO_2/Fi O_2)]的变化,通气时间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pH、PaO_2/Fi O_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PCO_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p H、PaO_2/Fi O_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BP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其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BMP-7、CC16、SF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与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随着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_2)及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通气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RR、HR、MAP均下降,MBP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RR、HR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a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气管切开及插管发生率、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分别联合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0例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NIPPV联合微创PS治疗,观察组新生儿采用nHFOV联合微创PS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天数)、临床症状(吸气三凹征、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改善时间、血气指标[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呼吸暂停发生率、通气失败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P<0.05)。(2)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气促改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儿治疗72 h时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和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呼吸暂停发生率和通气失败率为16.00%和10.00%,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 %(P<0.05)。结论:与NIPPV联合无创PS比较,nHFOV联合微创PS更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诊的9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均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ervo-i呼吸机治疗,对照组使用SIMV模式,观察组使用NANA模式,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的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PaO_2、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aO_2、PaO_2/FiO_2明显高于对照组[(69.12±4.10)vs.(55.74±3.65) mmHg,(256.81±28.11) vs.(212.75±26.35) mmHg],PaCO_2明显比对照组低[(45.81±3.04)mmHg vs.(50.03±3.15)mmHg](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62%(44/47) vs. 74.47%(35/47)](P0.05)。两组气漏综合征、死亡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2/47)vs21.28%(10/47)](P0.05)。结论:和SIMV机械通气模式比较,NAVA模式用于呼吸窘迫症患儿的效果更加显著,其有助于改善血气分析,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可视软性喉镜与光棒用于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60例高位颈椎骨折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可视软性喉镜组(U组)和光棒组(G组)各30例。术前所有患者颈托固定,U组使用UE可视软性喉镜行气管插管,G组使用光棒行气管插管,确认气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拔管后口咽部并发症、插管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ME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3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U组气管插管时间较G组插管时间长(P0.05);U组和G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插管后即刻G组患者MAP升高较U明显(P0.05);与U组比较,G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 min、3 min的HR升高较明显(P0.05);U组患者口咽部并发症较G组少;两组患者插管后SSEP及MMEP与插管前相比无阳性改变。结论:可视软性喉镜较光棒需要更长的气管插管时间,两者的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率均较高,但可视软性喉镜插管期间循环波动较小、术后口咽部并发症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6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镇痛。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停住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心动过缓和谵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P、心动过缓及谵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良好的镇静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行清醒气管插管患者80例,按麻醉方式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诱导,研究组麻醉诱导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呼吸和循环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插管时间、Ramsay评分、耐受良好、插管成功率、呼吸次数、分钟通气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潮气量、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麻醉效果确切,可使有效减轻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实验组患者予以持续性负压吸引装置,对照组患者不添加负压吸引装置。观察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气道滞留物的菌落培养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肠杆菌、非发酵菌、革兰阳性球菌的发现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术能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应。方法:本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专业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性呼吸机治疗;并在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及常规专业护理措施的同时,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疗效可靠,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对心跳骤停抢救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心跳骤停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插管方式将患者分为B组(可视喉镜气管插管,n=50)、A组(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n=48)。对比两组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气道与牙齿损伤、心肺复苏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插管次数少于A组,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短于A组,气道与牙齿损伤比例少于A组(P<0.05)。B组的插管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A组(P<0.05)。B组插管后1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低于A组同期(P<0.05)。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用于心跳骤停抢救患者,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插管成功率和心肺复苏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Bi PAP呼吸机无创通气以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的121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i PAP呼吸机无创通气疗法,观察组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氨溴索和地奈德混悬液。比较两组的呼吸频率、血气指标和心率;血清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D(Pulmonary surfactant related protein,SP-D)以及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PARC/CCL18)水平、肺功能。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呼吸频率、血气指标和心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频率、血气指标和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ARC/CCL18 以及SP-D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PARC/CCL18 以及SP-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FEV1%、呼吸困难指数以及FEV1/FVC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FEV1%、呼吸困难指数以及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i PAP呼吸机无创通气以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用能改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血气指标、生命体征和肺功能,降低血清 PARC/CCL18 以及SP-D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