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膜外穿刺Tuohy针勺状口方向所致组织损伤及腰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动物及体外实验研究了硬膜外穿刺中Tuohy针尖端状口方向所致的组织损伤形态学改变,并对临床麻醉后腰痛程度和发生率作了对比观察。研究结果提示,针状口方向与纵轴平行穿刺腰背筋膜、硬膜后、针孔呈梭形;垂直穿刺呈椭圆形或近于圆形;肌肉针孔不明显;水平穿刺黄韧带后针孔呈“Ⅰ”形,损伤及裂隙是水平穿刺的3倍。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腰背痛是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为了预防和减轻这一并发症,本组采用硬膜外导管内注射地塞米松于硬膜外穿刺部位,观察其对术后穿刺部位腰背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硬膜外封闭时2种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9-2017-05在我院行硬膜外封闭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旁正中法组(A组)和改良旁正中法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为穿刺点,穿刺针与皮肤呈约75°穿刺,当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时,在注射器活塞上的压力使溶液无阻力地进入硬膜外腔。B组与A组的不同是穿刺针向头侧约倾斜45°进针。比较2组病人1次穿刺的成功率和术后腰痛的发生率。结果 B组中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1),而术后腰部疼痛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1)。结论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硬膜外封闭,改良旁正中法明显优于旁正中法。  相似文献   

4.
侧隐窝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起病急,以剧烈腰痛及下肢放散痛为特点,腰部功能活动受限。患者痛苦明显,我们采用侧隐窝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同传统后正中入路硬膜外腔注射组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入穿刺法与旁入穿刺法2种不同椎管内麻醉穿刺方法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120例,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入法穿刺组和旁入法穿刺组。均采用一点法即针内针单间隙穿刺技术。观察每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穿刺成功率、神经异感、硬膜外置管困难发生率、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发生率、术后腰背痛发生情况,麻醉后1、5、10、30min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直法与旁入法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在麻醉起效时间(5.24±0.4)min vs(5.14±0.6)min、硬膜外置管困难发生率1.7% vs 1.7%、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发生率3.4% vs 1.7%、神经异感发生率3.4% vs 3.4%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1、5、10、30min SBP、DBP、HR、SpO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旁入法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75.0%(45/60) vs 23.3%(14/60)及持续时间(2.44±0.8)d vs(2.04±0.7)d明显低于直入法组(x^2=32.042,P=0.000;t=2.195,P=0.004)。结论:2种麻醉穿刺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与直入法相比,旁入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后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5年至今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共9857例,发生硬膜外腔“滞管”3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26岁,154cm,72kg,在CEA下行剖宫产术。患者取左侧卧位,L2~3正入穿刺不顺利,在同一间隙改用旁正中穿刺进入硬膜外腔,负压试验阳性。头向置管,当管端越过针口斜面2cm时遇到阻力,勉强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3岁,身高160cm,体重56kg,因“食管下段癌”计划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既往体健,无脊椎病史,胸片、ECG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室后连续常规监测,患者右侧屈膝卧位,穿刺点为T6~7棘突间隙,用18号Tuohy穿刺针正中入路穿刺,因椎间隙狭窄穿刺未成功,随后在原穿刺点向右旁开2cm处进针,穿刺角度为向头侧45度,向背部正中线30度,进针5cm时触及椎板,穿刺针因阻力大不能继续前行,调整向正中线穿刺角度至40度,进针至7cm时有落空感,注入空气无阻力,回吸无血液和脑脊液,硬膜外导管置入5cm顺利,固定导管。在穿刺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正> 腰椎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已有报道,但颈椎硬膜外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症报道很少,在CT技术对颈部皮肤距硬膜外腔深度进行测量,从而建立颈椎硬膜外正中人路最佳穿刺点及路径。本文意在讨论该入路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26例,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胖产妇硬膜外镇痛分娩术后出现腰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选择50例健康产妇作为A组(正常对照组),筛选100例符合肥胖产妇诊断标准的产妇,随机选择50例分B组(肥胖组),随机选择50例分为C组(肥胖处理组),A、B两组按常规给予硬膜外镇痛分娩处理,C组采用导乐陪伴分娩,并于术前采用B超预先定位,在B超引导下硬膜外穿刺置管,术后给予腰部理疗处理。术后对所有出现腰痛并发症产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最后对3组产妇的镇痛效果,麻醉满意度和术后腰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导乐陪伴及B超下进行硬膜外穿刺麻醉镇痛的肥胖产妇产后出现腰痛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麻醉镇痛效果好,腰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发现肥胖患者腰痛并发症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关节韧带松弛改变有关。结论肥胖产妇硬膜外镇痛分娩术后疼痛的原因与反复穿刺损伤局部软组织以及本身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松弛有关,肥胖产妇术前导乐陪伴分娩以及B超定位指导穿刺对减少肥胖产妇术后腰痛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旁正中路硬膜外穿刺置管胶原酶溶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多发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可靠、微创、经济和患者易接受等优点。1999年以来,我们在影像学研究的基础上,经健侧旁正中入路硬膜外穿刺,向患侧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硬膜外穿刺用局麻药加地塞米松降低腰背痛发生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报道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在 2 %~ 31% [1] 。其原因很多 ,硬膜外穿刺时对韧带骨膜肌腱造成损伤 ,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麻醉后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及会阴手术 ,硬膜外穿刺时局麻药中加或不加地塞米松对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下肢及会阴部手术 40 0例 ,ASAⅠ~Ⅱ级 ,年龄 18~ 5 0岁 ,既往有严重腰痛史或腰部手术史者除外。病人随机双盲分为两组 ,A组皮肤浸润麻醉时局麻药为 2 %普鲁卡因 5ml+地塞米松 5mg(1ml) ,B组 (对照组 )局麻药为 2 %普鲁卡因5ml+生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肥胖患者腰段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6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实时引导组(超声组)和传统定位盲探穿刺组(对照组),每组43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记录两组麻醉前准备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腰痛发生率,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硬膜外穿刺,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超声测量的硬膜外腔的深度与实际穿刺时进针深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1,P<0.01)。结论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能提高肥胖患者硬膜外麻醉的质量和满意度,同时避免误伤周围组织,降低术后腰痛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盲探穿刺的基础上,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压力波形监测方法用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于临床普遍采用的阻力消失法以及超声引导、计算机断层扫描、介入造影等新兴的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穿刺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的客观指征,可全程实时监测硬膜外麻醉过程,安全可靠,简便实用。文章回顾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在硬膜外麻醉应用的原理,对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压力波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压力波形监测方法为硬膜外麻醉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辅助手段,可以区分阻力消失法的真阳性和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 paraspinal approach,Wiltse入路)及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均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通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引流量[(67.50±33.21)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90.89±60.79)ml](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126.50±17.30)分钟]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32.80±19.57)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组术中出血量[(215.10±87.65)ml]与与后正中入路组中出血量[(326.00±91.8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3天腰痛评分[(4.57±0.61)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6.19±0.61)分](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14天腰痛评分[(2.51±0.62)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10±0.57)分](P0.05);47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37.39±6.59)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6.63±6.17)(P0.05),术后6个月椎旁肌间隙人路组ODI(8.55±4.80)与后正中入路组ODI(10.59±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后正中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腰痛及下肢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进行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并观察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腰椎MRI图像资料,男27例,女23例,年龄37.1±8.2岁。在PACS系统上选择L3/4、L4/5、L5/S1各一幅T2W1轴位图像进行测量,包括棘上韧带宽度及厚度,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于棘上韧带附丽部及多裂肌间隙部的厚度。在2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5±8.0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1例。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长度、切口显露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附丽于棘上韧带。于L3/4、L4/5、L5/S1层面,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线间距分别为16.32±6.56mm,27.43±6.36mm,33.65±4.77mm;腰筋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0.81±0.17mm,0.88±0.15mm,0.87±0.14mm,与其肌间隙部厚度差异不显著(仅L4/5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骶棘肌总腱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1.76±0.51mm,1.71±0.40mm,1.78±0.50mm,同层面肌间隙部厚度分别为0.95±0.18mm,0.99±0.22mm,0.98±0.20mm,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模拟手术示骶棘肌总腱膜深面与多裂肌之间存在潜在间隙,可无损伤分离至棘突旁,组织牵开张力小。所有22例均按手术方案完成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显露良好,视野清晰,单节段、双节段切口长度分别平均4cm、6cm。结论:棘上韧带之骶棘肌总腱膜、胸腰筋膜附丽部均强大。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合理可行,可缩短切口长度,减轻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应用旁正中纵切超声定位和实时引导技术,探讨此类方法在老年患者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超声组和盲穿组。盲穿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进针,以脑脊液流出确定到达蛛网膜下腔;超声组利用超声技术观察穿刺部位椎间隙情况,并实时引导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记录试穿次数、穿刺时间、术后腰痛情况。结果与盲穿组比较,超声组的试穿次数明显减少(P0.05),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穿刺时间及术后腰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使用超声定位及引导技术行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使穿刺定位更加准确,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偶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麻醉医生按常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一旦误入,可及时发现而避免全脊髓麻醉的发生。误入蛛网膜下腔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硬膜外穿刺误入蛛网膜下腔时,脑脊液快速涌出,应该立即拔针?头痛应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硬膜外腔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得明显疗效 ,现就三种硬膜外的穿刺注药方法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全组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30~ 5 7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腿痛等症状 ,根据主诉、体征和CT及X线片 ,确诊为L4~ 5椎间盘突出症 (同时伴有膨出 )。心肺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无异常 ,亦无精神因素影响。穿刺注药 Ⅰ组 ,10例 ,经病变部位后正中常规穿刺硬膜外腔后 ,针口向患侧 ,缓慢注入辽宁鞍山产的胶原酶12 0 0U +0 9%氯化钠 4ml的 1/2量 ,10分钟后再缓慢注入剩余的 1/2量 ,拔出穿刺针 ,外用创可…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8岁,因“右胫腓骨骨折”入院,急诊手术.自诉平素身体健康,无脊髓肿瘤病史.查体无异常体征.入室后给予静脉补液,行L4~5穿刺腰麻,穿刺成功后给予0.75%布比卡因1ml加10%葡萄糖2ml缓慢注入,15min后,仅双足麻木,麻醉效果欠佳,于L3~4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由于患者椎体融合退变,韧带钙化,直入穿刺失败,改为侧入穿刺,进针4 cm有突破感,注气试验有轻微阻力,退针重穿刺,进针4 cm突破感明显,注气试验仍有轻微阻力,但置管顺利,注入2%利多卡因8 ml,0.75%布比卡因10 ml,15 min后麻醉平面达T12.  相似文献   

20.
我院在以往硬膜外麻醉穿刺的基础上,采用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采取旋转穿刺针施行三个方向分别注药法(简称三占注药法),经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体会麻醉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