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边缘空间为交往空间中最重要的,最易发生交流、融合的空间类型,属于需求的最高层次。该文以城市生活街区的边缘空间为研究对象,以边缘空间景观单元为主要研究手法,以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出发点,对生活街区边缘空间进行分类,分析了空间要素、空间尺度及使用者行为与空间类型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人的心理和使用需求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的倾向与特点,从而提供适宜尺度,要素丰富,功能复合的空间来满足行为的需求,积极寻求边缘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与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2.
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进行户外交流、开展社团活动、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校园公共空间存在的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从集成度和深度值两方面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空间句法用于校园空间的研究往往以线型空间即道路为研究重点,本文则以面型、点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本案位于郊区一座卖场的楼层内,空间目标主要用于展示家具和床垫,设计师将其定义为生活艺术展厅。场地为东西向狭长的矩形空间,标准型柱网结构,南北墙面窗户均匀分布,空间形式单一。基于对空间的巧思构想,设计师将项目背景推向梦境边沿,借"以物为实,空间为虚,游梦为境"的概念,探讨有限空间结构条件下多元意义的展厅空间。空间为虚。事实上,虚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空间状态下,叙事被允许不按事件发生顺序呈现,为规避单一线性空间形态,设计起初将空间中与结构结合的非承重隔墙打开,简洁、纯粹的几何形体穿插于结构框架中,原始空间被分解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间正义理论,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席的现象表征:空间分配不均、空间私有化、空间情感缺失和空间商业化。以东京公共空间公共性复兴经验为例,提出公共空间可观性、可达性、可参与性、情感性和复合性设计的复兴策略,为当代城市空间公共性的重构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正>本案位于郊区一座卖场的楼层内,空间目标主要用于展示家具和床垫,设计师将其定义为生活艺术展厅。场地为东西向狭长的矩形空间,标准型柱网结构,南北墙面窗户均匀分布,空间形式单一。基于对空间的巧思构想,设计师将项目背景推向梦境边沿,借"以物为实,空间为虚,游梦为境"的概念,探讨有限空间结构条件下多元意义的展厅空间。空间为虚。事实上,虚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空间状态下,叙事被允许不按事件发生顺序呈现,为规避单一线性空间形态,设计起初将空间中与结构结合的非承重隔墙打开,简洁、纯粹的几何形体穿插于结构框架中,原始空间被分解重  相似文献   

6.
松花江流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科学认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能为优化国土空间、提高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等提供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界定出农业生产空间,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研究方法从数量和空间上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生产空间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里,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其他类型空间的面积为934.93km2,其他类型空间转入面积为1092.7km2,整体农业生产空间动态度为正,农业空间面积从2000—2020年整体上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主要转换空间为绿地生态空间与乡村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7.
屈永超  张健  李秀伟 《规划师》2023,(12):85-91
首先,分析土地储备的基本内涵、运作模式和空间效应,总结“基于指标找空间”的储备模式导致的空间失衡“4个单一”现象,揭示土地储备空间失衡的外在行政原因和内在趋利原因;其次,围绕空间目标、空间规模、空间布局、空间要素和空间政策,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土地储备空间逻辑转变的基础上,构建以资源评估为支撑,以空间储备为重点,以有序供应为目标,以政策创新为保障的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储备路径框架;最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深入讨论规划引领土地储备的工作实践,以期为土地储备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互动关系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空间精神特色匮乏的现状,提取四合院为例,以空间实态调研为依据,探讨空间的限定度、建筑密度、间距、空间特点等问题,对建筑空间体验的影响,和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桂林市临桂区东宅江村为例,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要素、环境空间模式和空间肌理延续,分析传统村落空间保护诉求,并提出空间发展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苏实  庄惟敏 《新建筑》2011,(3):107-109
建筑策划中的空间预测与评价是生成设计任务书的重要手段,空间预测将建设目标量化为设计任务书的空间清单,空间评价使空间预测的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为建立空间预测与评价的方法论体系,可以借鉴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成果,使之既成为空间预测的依据,也成为空间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借鉴。从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角度,建筑策划中的空间预测与评价可以视为使用后评价的前馈。  相似文献   

11.
以校园开放空间特定的生长性为前提,从多维角度进行规划构思,可以为高校校园空间的规划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二期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开放空间的角度解读校园空间的发展模式,结合总体组织架构、校园建筑空间、环境文化景观等开放空间要素,分析了校园空间的适应性生长结构,进而讨论了高校开放空间动态规划和生长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空间是以换乘为基本需求的综合空间体系,以触媒价值为导向的换乘空间研究,旨在以空间激发为导向,研究核心空间中的慢行体系特性,并以一种多元价值的激发,最终实现满足日常意义的空间再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装饰》2009,(4):50-55
本案是由原本的住宅格局改建为现在的办公空间,相对以往开扬宽阔的办公空间来说,住宅空间转变为办公空间的难度是对设计的一种挑战。但是这对设计师来说似乎不是什么问题,针对原本空间的条件及办公空间所需的功能要求,设计师设想出三道不同个性的立面,阶段性地排列出不同空间的序列与关系,将两房一厅两卫的住宅空间改变为拥有会议室、茶水间、前院等等功能齐全的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建筑的架空空间是使用者多元化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本文以合肥中环艺术馆为例,通过行为观察法对架空空间内使用者构成、行为空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影响架空空间内的空间要素进行实证分析,总结空间要素与使用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提升架空空间的空间活力的因素,为城市中文化建筑的架空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短缺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至关重要。文章根据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差异,将衔接场域公共空间划分为界面型空间、线型空间、节点型空间三类,并以青岛万象城为例,通过对以上三种空间类型的研究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相应的界面型空间——特色空间意境营造、线型空间——可达性系统构建、节点型空间——人性化空间营造三种空间营造策略,试图为轨道交通综合体衔接场域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提供建设性意见,促进轨道交通综合体自身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的形象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模式不断选择的产物,川西传统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包括融于环境的室外空间、天井庭院空间、檐廊空间和入口空间。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精华,为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设计指导。文章以小石村文化大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川西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当地探索一条适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普适之路。  相似文献   

17.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城市空间功能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发展速度不均衡,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在对城市空间改造中提出以城市空间整合为目的,补充城市功能为重点内容,构建世纪广场为文化交流中心为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住区开放空间适老性研究趋势,文中从微更新理念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界定微更新的内涵,给出微更新的概念模型,从道路交通空间、庭院空间、广场空间和景观生态空间四个方面梳理了住区开放空间适老性微更新的研究进展,得出微更新视角下住区开放空间适老性研究趋势,体现为塑造特色适老性功能空间和强调适老性文化活动建设,为住区开放空间适老性微更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胡玎  王越 《园林》2020,(1):39-44
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可以提升市民和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品质。本文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框架下,将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的方法总结为三个层次: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建设引导性体验线路、提供专线体验的交通设施和导览服务。同时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提议以杨浦图书馆新馆和江湾体育场为源空间,绿瓦大楼等为拓展空间,形成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并由道路和滨水带组成环形体验线路,旨在为上海杨浦区连接“大上海计划”特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郝芳宇  吴迪 《城市建筑》2023,(17):170-173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研究对象,以结构的空间属性表现为视点,对铸工车间再生为建筑馆的“所见即结构”式空间进行解析。研究通过人与空间的主客体关系,从人对空间的两个知觉维度——感知与体验,探究结构从物质属性到空间属性的转变,解析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结构是如何塑造空间并引导和改变空间感知,从而实现自我表达,为建筑与结构在空间中彼此成就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