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不同品种单季茭对土壤重金属铅镉汞的吸收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棚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六月茭和十月茭2个单季茭品种对Pb、Cd、Hg的吸收富集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Pb、Cd、Hg浓度的提高,茭白中的Pb、Cd、Hg含量在检出后均呈上升趋势;茭白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推测Pb、Cd、Hg致使新鲜茭白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土壤临界含量值分别是2 260,10.326,0.046 1 mg·kg~(-1)。综合而言,茭白是对Pb和Cd吸收富集能力较弱,但是对Hg吸收富集能力较强,在生产中需要密切关注土壤Hg污染情况对茭白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棚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个西兰花品种对Pb、Cd、Hg的吸收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添加的Pb、Cd、Hg浓度的提高,西兰花花球和根部中的Pb、Cd、Hg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土壤的重金属临界含量值和西兰花对3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可以得出,西兰花是一种对重金属低积累的蔬菜作物,花球及根部的Pb、Cd、Hg含量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花球部位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顺序为CdHgPb,根部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顺序为CdPbHg;参试的4个西兰花品种中,浙青95与台绿1号对Pb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台绿1号对Hg的富集能力较弱;由于4个品种西兰花花球的Cd含量在不同浓度梯度中排序各不相同,因而无法判断品种间对Cd的富集能力强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籽粒重金属低积累型作物品种,以减少污染农田重金属进入食物链。[方法]采用重金属污染农田原位筛选方式,研究了261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籽粒对重金属铅(Pb)、镉(Cd)、锌(Zn)积累的差异。[结果]污染农田土壤Pb、Cd、Zn含量分别为449.2、2.4、532.9 mg·kg~(-1),均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GB 15618—1995)。261个品种(品系)的小麦籽粒Pb、Cd、Zn的积累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变幅分别为0.002~0.920、0.010~0.853、45.773~121.081mg·kg~(-1)。以GB 2762—2012和NY 861—2004的限量(Pb含量≤0.2 mg·kg~(-1)、Cd含量≤0.1 mg·kg~(-1)、Zn含量≤50 mg·kg~(-1))为评价标准,其中有92个小麦样品Pb超标,超标率为35.2%;Cd超标样品为251个,超标率达96.2%;Zn超标样品有254个,超标率达97.3%。[结论]13个Pb低积累品种(品系)(Pb含量低于0.020 mg·kg~(-1)):‘松蕊麦(四号)’‘云麦34’‘石家庄54’‘赤壳’‘本地黄花麦’‘托克逊1号’‘泰山1号’‘和尚麦’‘白蒲(落青)’‘早五天’‘钱交麦’‘他诺瑞’‘台中23’;10个Cd低积累品种(品系)(Cd含量小于0.1 mg·kg~(-1)):‘白条鱼’‘青春28’‘半截芒’‘红金包银’‘大粒半芒’‘碱麦’‘红冬麦’‘白齐头’‘托克逊1号’‘涿鹿冬麦’;6个Zn低积累品种(品系):‘红金包银’‘秃芒麦’‘日喀则8号’‘温麦6号’‘托克逊1号’‘红须麦’。其中‘托克逊1号’为Pb、Zn、Cd低积累品种。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典型污灌区——沈抚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沈抚灌区自20世纪末停灌后不同时期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的相关文献报道后,沿灌渠主干以行政村为单位布设取样点28个,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数理统计法、空间插值法等研究了重金属元素Cd、Pb、Cu、Zn在灌区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中的污染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农产品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灌区土壤重金属的平均浓度为:Cd 0.60 mg·kg~(-1)、Pb 38.76 mg·kg~(-1)、Cu 22.39 mg·kg~(-1)、Zn 57.64 mg·kg~(-1),其中Cd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与文献报道该灌区近15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相比,土壤中Cu、Zn含量明显降低,而Cd、Pb含量并无显著变化;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异,灌区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属于轻微污染;Cd、Pb在玉米中残留浓度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值,对人摄食途径存在健康风险,尤其是Cd具有较强的潜在生态危害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形态与污染程度变化,以西安市郊不同年限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利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中Cd和Pb的不同形态,分析土壤中Cd和Pb不同赋存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设施菜地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西安市设施菜地土壤呈酸化趋势,且速效养分含量升高;不同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Cd和Pb的总量分别为0.28~1.51 mg·kg~(-1)和0.14~0.5 mg·kg~(-1),Cd有效态含量介于0.14~0.5 mg·kg~(-1),均超过其地方土壤背景值,大棚使用年限为11~15、16~20、21~25 a中Cd总量分别为0.615、1.465、1.515 mg·kg~(-1),在21~25 a中Cd有效态含量为0.5 mg·kg~(-1),均超出标准限值;弱酸态和还原态是大棚土壤中Cd的主要存在形态,而Pb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其中土壤中Cd的有效态、Pb的还原态和残渣态与土壤N、P含量显著相关(P0.05),Pb的还原态与K含量相关。随着年限增长,设施菜地土壤中Cd的地积累指数增加,污染程度达到中度污染。研究区21~25 a设施菜地为中等生态风险,Cd生态风险系数对潜在风险指数的贡献高达94.36%,重金属Cd和Pb存在一定的累积叠加污染风险。高年限设施菜地土壤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大于Pb。  相似文献   

6.
小叶榕对土壤铅镉污染的抗性和修复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对土壤Pb、Cd污染的适应性,并采用熵权TOPSIS模型综合评价其对Pb、Cd污染的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土壤低含量Pb促进小叶榕生长而高含量Pb抑制小叶榕生长,500 mg·kg~(-1)Pb处理下,小叶榕地下部和总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8.92%和30.09%,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1.74%、97.59%和61.80%,而1 500 mg·kg~(-1)Pb处理对小叶榕生长发育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低含量Cd(10 mg·kg~(-1))对小叶榕生物量和氮、钾元素吸收无明显影响,≥25 mg·kg~(-1)Cd抑制小叶榕生长。复合Pb、Cd污染土壤中,小叶榕对Cd比较敏感,而对Pb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与Pb_(1000)Cd_(25)处理相比,增加土壤中的Pb含量(Pb_(1500)Cd_(25))或Cd含量(Pb_(1000)Cd_(50))仅显著增加小叶榕根部的重金属含量。与Pb_(1500)Cd_(25)处理相比,增加土壤中Cd的含量(Pb_(1500)Cd_(50))会抑制小叶榕根部对Pb的吸收,但会促进地上部对Pb的吸收。熵权TOPSIS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单一Pb、Cd污染中小叶榕生长及养分吸收状况综合评价排序为:Pb_(500)Cd_(10)CK_1Pb_(1000)Cd_(25)Pb_(1500)Cd_(50),即小叶榕在土壤Pb含量为500 mg·kg~(-1)时适应性最好。Pb、Cd复合污染中小叶榕吸收重金属能力综合评价排序为:Pb_(1500)Cd_(50)Pb_(1500)Cd_(25)Pb_(1000)Cd_(25)Pb_(1000)Cd_(50)CK_2,但Pb_(1500)Cd_(50)、Pb_(1500)Cd_(25)处理小叶榕的生长和养分元素吸收均受到抑制,因此小叶榕适于修复Pb、Cd含量分别低于1 000、25 mg·kg~(-1)的Pb、Cd复合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早茭白上市时间,增加农民收入,2年来,我们进行了茭白大棚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大棚茭白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1栽培技术1.1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熟品种浙茭2号,该品种株高2m左右,叶宽3.5~4.5cm,分蘖较强,抗逆性好。茭体呈纺锤形,茭肉长17cm左右,横径4cm左右  相似文献   

8.
黄凯丰  杨凯  王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32-4934
[目的]为茭白的卫生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以苇末和土壤为栽培基质进行不同浓度Cd2+、Pb2+胁迫处理,测定不同采收标准的产品器官中Cd2+、Pb2+残留量的变化。[结果]茭白产品器官对Cd2+、Pb2+的最高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0.340%和0.044%。过老发绿的肉质茎中,Cd2+、Pb2+的残留量最高,中等大小的肉质茎中残留量最低,且随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苇末基质栽培的茭白肉质茎中Cd2+、Pb2+的残留量均显著低于土壤栽培的。"葑红早"产品器官中Cd2+的残留量高于"蒋墅茭",Pb2+的残留量则相反。[结论]苇末栽培基质有利于降低重金属离子在茭白产品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17,(4):19-22
随着化肥的长期施用,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可能会积累,从而导致农田土壤及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超标,造成环境污染,其中,Cd,Hg,As,Pb,Cr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物质。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采集20个常用化肥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分析评价,并研究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二铵肥料中As,Cd,Cr含量较其他肥料显著偏高,尿素、板栗专用肥中As,Cd,Pb含量较其他肥料显著偏低,复合肥(掺混肥)中As,Cd,Pb,Cr,Hg含量平均为11.06,0.240,2.95,19.7,0.054 mg·kg~(-1);蓟州地区肥料样品中As,Cd,Pb,Cr,Hg含量均远远低于《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GB/T 23349—2009)国家标准中的限值,样品合格率为100%。每年通过化肥可以向每公顷农田土壤中平均输入As,Cd,Pb,Cr,Hg的质量分别约为13.275,0.315,3.690,33.030,0.076 kg。磷酸二铵和尿素呈碱性,复合肥(掺混肥)均呈酸性,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能会使农田土壤的p H值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在外源重金属镉(Cd)梯度分别为0 mg·kg~(-1)0.5 mg·kg~(-1)、mg·kg~(-1)2 mg·kg~(-1)、4 mg.kg~(-1)、8 mg·kg~(-1)、16 mg·kg~(-1)的供试土壤中种植辣椒,研究其土壤中重金属Cd形态及有效态含量变化,以及辣椒植株内重金属吸收、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态重金属加入土壤后,镉的残渣态所占的比例最高,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在种植辣椒后逐步降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略有增加。土壤Cd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对辣椒生长从总趋势上均呈负相关的表现,有效态含量越高,植株生长情况越差,特别在低浓度阶段表现较为明显。当土壤中Cd的有效态为低浓度时,外源Cd浓度增加对作物中富集Cd的作用更强,后期趋向平缓。根系的Cd含量与土壤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成正相关线性关系,相比茎叶和果实,根系Cd的含量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关系更密切。通过植株中Cd的富集系数研究,可知植株中重金属的迁移是通过根部吸收后由茎叶转运,分布浓度依次为根系茎叶果实。  相似文献   

11.
解决蔬菜的食用安全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针对主栽蔬菜品种制定相应的种植土壤重金属安全限值是保障蔬菜食用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健康风险分析,根据可接受健康风险水平、我国一般人群的蔬菜摄入量和所含重金属在膳食摄入总量中的占比,反推出保障人体健康不受危害的最低蔬菜摄入重金属的安全浓度。搜集大量研究数据,拟合白菜吸收富集重金属的回归方程,确定了白菜种植土壤中类金属As和重金属Cd、Cr、Cu、Ni、Pb、Zn、Hg的安全限值。我国人群膳食摄入中由蔬菜摄入贡献的重金属在12%~43%不等,在不同区域膳食摄入差别较大,相同区域不同重金属间差异较大。蔬菜中具有致癌毒性的As和Cr的安全限值分别为0.04 mg·kg~(-1)和0.17 mg·kg~(-1),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白菜种植土壤中As、Cr和Pb的安全限值分别为26、16 mg·kg~(-1)和51 mg·kg~(-1),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其他5种重金属的安全限值则比国家标准更高。基于可接受人体健康风险推算的白菜产地重金属安全限值与我国现行土壤标准的比较,白菜产地依据重金属种类的不同应该有更低或更高的土壤重金属标准限值。因而建议针对具体的蔬菜种类制定相应的种植土壤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耐贮藏茭白品种和最佳贮藏时间,以6个品种带壳新鲜茭白为试验材料,在(1±1)℃温度下进行贮藏,分析随着贮藏时间的变化,茭白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含水量、表皮色泽等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个供试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在整个贮藏期间持续下降且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1~15 d期间,下降幅度为8.05%~32.06%,贮藏60 d时供试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在32.4~34.2mg·kg~(-1)之间;粗蛋白含量在贮藏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其中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和六安茭降幅在40.0%左右;贮藏期间各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浙茭3号在贮藏60d时纤维素含量比入贮时增加了127.58%;含水量在贮藏期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综上,贮藏30 d,各供试品种均能保持较好的商品性,但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贮藏45 d,浙茭6号、浙茭3号和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下降较明显;贮藏60 d,只有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3.
EDTA与耐性细菌对黑麦草吸收复合污染红壤中铅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比较耐性细菌与EDTA两种方法强化植物富集重金属效果的优劣,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供试植物,利用土培试验和室内分析,比较EDTA与耐性细菌(Rhodococcus baikonurensis,编号为J6)对黑麦草吸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铅(Pb)、镉(Cd)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Cd、Pb污染浓度,设置6个水平,各个水平的Cd、Pb浓度分别为0、0 mg·kg~(-1);5、50 mg·kg~(-1);10、100 mg·kg~(-1);20、200 mg·kg~(-1);50、400 mg·kg~(-1);80、800 mg·kg~(-1),并依次以代号A1、A2、A3、A4、A5、A6表示。因素二为分别添加EDTA、接种J6菌,以空白为对照。结果表明:在A1、A2条件下,添加J6菌可促进黑麦草生长,提高生物量。接种J6菌对黑麦草吸收Pb、Cd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处理条件下,接菌后的黑麦草地上部Cd含量呈提高趋势,最高达27%、地下部Pb、Cd含量也分别提高17%~64%、5%~23%;而添加EDTA后的黑麦草仅有地下部Pb含量提高40%(A5)、60%(A6)。接种J6菌可降低根际土的Cd、Pb全量,同时提高有效态Cd、Pb含量。接种J6菌也可提高黑麦草Cd的转运系数。总体而言,接种J6菌可促进黑麦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Cd、Pb的吸收,其效果优于添加螯合剂EDTA。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品种对土壤镉富集和转运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验证前期筛选出的6个镉(Cadmium, Cd)高、低积累玉米品种对土壤Cd富集和转运的差异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6个不同玉米(Zea mays)品种对重金属Cd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BCF)和转运系数(Transfer coefficient, TF)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玉米品种在抽丝期和成熟期的根部及地上部生物量、根部、茎叶及籽粒Cd含量、富集系数、积累量和总富集量均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的成熟期茎叶Cd含量分别为16.38 mg·kg~(-1)和13.64 mg·kg~(-1),茎叶Cd富集系数分别为7.45和6.20,Cd转运系数分别为1.88和3.02;籽粒Cd含量分别为0.65 mg·kg~(-1)和0.63 mg·kg~(-1),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和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限值。粤彩糯2号、华玉8号和广紫糯6号茎叶富集系数分别为2.07、1.39和1.85,籽粒Cd含量分别为0.19、0.17 mg·kg~(-1)和0.15 mg·kg~(-1),高于GB 2762—2017但低于GB 13078—2017限值。仲糯1号茎叶和籽粒富集系数分别为1.85和0.032,玉米籽粒Cd含量为0.07 mg·kg~(-1),符合GB 2762—2017。华彩糯3号和广红糯8号可作为Cd高富集玉米品种,不可用作粮食或饲料;仲糯1号可作为Cd低累积玉米品种,可用作粮食或饲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s、Hg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Cu、Cr、Cd、Pb含量。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茶园土壤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样点土壤中As、Hg、Cu、Cr、Cd、Pb平均含量除Cd超标20%~40%外,其余5种均未超过国家二级土壤重金属标准限值。重金属As、Hg、Cu、Cr、Pb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属于安全级别。以NY659-2003、NY/T288-2012为依据,则46个茶园茶叶原料样品中的As、Hg、Cu、Cr、Cd含量均远低于国标或部颁的最高含量限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凯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凯江流域农田耕层土壤(0~20 cm)中4种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基于GIS平台,结合反比距离权重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普通克里格法(OK)、析取克里格法(DK)和概率克里格法(PK)分析研究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凯江流域土壤Cd、Hg、As和Pb平均含量分别为0.35、0.10、7.77 mg·kg~(-1)和22.54 mg·kg~(-1),在空间分布上土壤Cd、As和Pb总体呈现以两个高值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土壤Hg则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样Cd、As、Hg和Pb的污染超标率(P_i≥1)分别为7.5%、0.5%、0和0。前4种空间插值的分级面积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Pb、Hg和As均无污染超标,土壤Cd超标面积(P_i≥1)为0.14%~1.06%;概率克里格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土壤Hg、Pb分别在P_i0.3和P_i0.2条件下无高风险概率,在阈值为1.0条件下,受到As污染的高概率(0.8~1.0)区域有1.05%,0.16%的区域面积有Cd污染超标风险(P=1.0)。因此,该区部分农田土壤主要受到Cd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竹笋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及竹笋可食部分重金属健康风险,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浙江省和江西省8个竹笋生产基地的土壤和竹笋中5种重金属(Pb、Cr、Cd、As、Cu)含量。结果显示:生产基地土壤中Pb、Cr、Cd、As、Cu平均含量分别为35.5、47.5、0.22、8.5、25.5 mg·kg~(-1),其中Pb和Cd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4.2、0.58 mg·kg~(-1),超出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 1678—2014)的限值;竹笋中重金属Pb、Cr、Cd、As、Cu含量范围分别为6.0~39.7、9.0~105.4、0.70~19.9、1.4~4.6、322.0~1 648.9μg·kg~(-1),均未超出标准森林食品质量安全通则(LY/T 1777—2008)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限值。竹笋生产基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RI)较低,虽然江西省花桥镇和绕二镇Cd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但竹笋可食部分对重金属积累较少,通过竹笋摄入5种重金属健康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不会对暴露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年际差异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2005年至2009年北京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持续监测,分析了该地区农田土壤中As、Hg、Cu、Cd、Cr和Pb等重金属的统计特征和年度变化趋势,并结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农田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至2009年间,As、Hg、Cu、Cd、Cr和Pb等重金属中,Hg和Cr的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Hg的平均含量逐年为0.053、0.066、O.070、0.072 mg·kg-1和0.079 mg·kg-1,Cr平均含量为50.0、52.4、55.3、58.6 mg·kg-1和62.1 mg·kg-1.其他重金属含量上下波动,无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结合重金属含量统计和单因子评价结果,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Hg>Cu>Pb>Cr>As.北京农田整体处于清洁状态,但存在着个别的Hg和Cd污染.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项与综合质量指数法,以海南省水果产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中重金属Hg、As、Pb、Cd、Cr和农药残留六六六、滴滴涕含量的抽样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全省水果产地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均值均小于《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332-2006)规定的限值,各土壤监测指标的单项质量指数均小于0.7,综合质量指数为0.31,均定为1级,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水平,适宜种植无公害水果;部分产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超标现象,海口有部分样品Hg、As、Pb、Cd、Cr超标,昌江有部分样品Cd、Cr超标,三亚有部分样品Pb、Cd超标,东方有部分样品As超标,万宁有部分样品Pb超标,澄迈、乐东、定安、文昌、临高均以Cr超标为主。土壤重金属含量间多呈正相关,其中As与Cd、Pb与Cr之间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铅镉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温室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0-800 mg·kg~(-1))、镉(Cd,0-50 mg·kg~(-1))单一及其复合处理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金属Pb、Cd单一及其复合处理下,玉米的株高、干重均低于对照,重金属Pb、Cd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存在负面影响.重金属Pb、Cd单一处理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中低浓度Pb(<300mg·kg~(-1))、Cd(≤10mg·kg~(-1))单一处理促进放线菌数量的增加,高浓度(Pb≥800mg·kg~(-1)、Cd≥50mg·kg~(-1))则呈现抑制效应;Pb、Cd复合在高中低浓度下都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减少微生物数量.玉米株高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玉米干重同土壤细菌、真菌显著相关,同土壤放线菌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