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利益代表上体现的"人民性",在政党关系上体现的"合作性",在决策功能上体现的"民主性"是其独有的"三大"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完善协商民主机制为依托激发和吸纳各方共治,以坚持法治精神为引导巩固和维护依法治理格局。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立足三重维度、定向发力,不断增强党的人民利益代表性、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原因可能很多,但从制度机理的角度分析,主要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成,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保证。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不直接带来治理效能,只有借助制度改革和创新,将制度势能转化为制度性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性,进而实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目标。于是,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四个方面,就是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结合点、关键点。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好国家制度的普遍性、必然性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偶然性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国家治理整体性、统一性与应急管理综合性、专业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应急管理制度优势转为实践效能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6.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05-112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其内嵌于中国国家治理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有着复杂的内在机理,既需要制度支撑,也需要组织载体。民主集中制是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决策原则,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制度内核,同时为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集中体现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中国逻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构建"一核多元"的国家治理模式,贯彻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治理理念,提高以执政治国为重点的国家治理能力,健全强化制度执行的国家治理监督体系,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钟亮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3,(3):43-51
党内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这意涵着党内法规不仅对政党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通过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力,实现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良性互动,是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基本逻辑。在深入分析党内法规执行逻辑和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等路径,进而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悠久的协商思想为基层协商民主奠定了政治文化之基,而新时代则赋予了基层协商民主以新的内涵和实质。基层协商民主的演进发展之路,不断凸显出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基层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体现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有:坚持党对基层协商民主的领导,更好发挥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执行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积极参与基层协商的意识;建设高素质基层协商人才队伍,为把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而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强力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大量繁重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任务很难完全按照设计者的理性预期推进实施,而当这种系统的制度规划通过压力型体制落实与执行时,又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主义问题。就此而言,一项制度要想成为具有优势的制度,制度优势要想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必须对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落实机制本身进行审视,推进设计机制和落实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充分证明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等13个方面,首次系统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求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是一个没有主语的要求,而是党领导人民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一系列显著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复合治理结构,从而形成了治理主体的合力效应,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治理效能发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中,选举制度改革、会议制度改革、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发挥联系制度的作用等都是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为中国政治学提出了新议题:如何理解制度优势、制度供给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讨论上述议题,需要探究国家治理效能的来源。在当今国际体系中,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其运行状况和竞争实力取决于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发展水平,二是治理能力。这也就是说,发展和治理是国家的双重任务和追求。无论谋发展,还是求治理,国家运转需要有制度支撑,也需要有政策支持,因此,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二者互动状况决定着国家治理的绩效。良好的制度要配套良好的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中国发展绩效实则就是制度效应与政策效应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在实现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方面,尤其是在4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显示了良好的绩效。主要资源国家所有和多种所有制下不同经济主体市场化竞争的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单一制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这三项制度的综合效应支持了中国高效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治理优势的展现提供了保障。今后,中国共产党应继续凭借集中性、协调性、持续性、高效性的制度优势,通过改革创新,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关切的问题,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逐一解决最终实现制度的成熟固化。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保障机关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设定,机关事务管理面多事杂任重,创新机关事务管理是实现从“制度优势”转向“治理实效”的重要一环。实现机关事务管理现代化,其本质是从“广度”到“深度”的深刻转变:新时代下的机关事务不再仅仅强调业务广度方面上的面面俱到,更期望其能在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政府职能等更深层面扮演积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机关事务领域改革,不仅仅是对其职能的不断调整,其本质在于对宏观行政体制变革的主动回应与渐进调试,是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职能现代化、体制法治化、行为职业化、能力智慧化等制度优势。基于行政管理要素构成的分析视角,职能体系、职权范围、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都将是创新机关事务管理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全建业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5):49-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而这些优势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产生正向效果,必须要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其制度优势决定了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明确转化路径,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转变成国家治理优势,以便形成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6.
制度话语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可行路径。政治话语化与话语政治化是政治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政治话语化与话语政治化是历史统一的,话语政治是国家进行治理的基本方式,制度话语演变是制度体系演进的表征。纵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规范化、实现体系化、追求法治化的过程可以发现,制度话语是治理体系运行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本体论层面的价值;制度话语是认识国家治理的基本载体,体现了认识论层面的价值;制度话语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径,体现了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提升治理效能要加强制度话语的概念史研究以考辨概念、追溯根源、厘清异同;要加强制度话语的制度史研究以辨明语义、分析逻辑、考察动因;要加强制度话语的理论史研究以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遵循。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能够展现制度根本优势而优化治理结构,能够提升制度执行能力而优化治理功能,能够促使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充分结合以及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有效互动,从而整体上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遵循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实践取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依托由最大优势和显著优势共同构成的制度基础、由制度完善和现实发展共同构成的价值基础、由治理经验和主体创造共同构成的实践基础,坚持科学的实践进路,突出治理实践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三个阶段推进实践过程,基于十三个坚持和完善把握任务重点,不断实现制度优势更好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体系是由主体—规则—机制—目标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规范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其中,治理主体指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主体及其在一定规则下形成的职能职责定位和网络关系结构,治理规则指社会治理体系运行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治理机制指治理主体间协同的运行机理、方式、方法,治理目标指社会治理的价值愿景与追求。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其健全程度直接决定社会治理效能的高度,相互之间的耦合与互动程度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达成度。我们党在推动社会治理进程中不断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调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质的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对社会治理的全景式领导,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和完善三治融合的制度,构建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坚持和完善四化互动的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把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应急治理效能是摆在应急管理工作面前的新的时代命题。本期,《中国应急管理》杂志以"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治理效能的方法与路径"为题,邀请了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温志强,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学术委员会成员、教授董传仪,广东南方应急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文杰,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黄凯,山东省应急管理厅调研员刘桂法,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党委书记崔涛,以及天津师范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康伟、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处置中心主任郑大鹏,天津滨海新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张金宽,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韩玲梅,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郝雅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李永俊、博士曾关秀、博士胡峰等,从理论依据、行动原则和方法路径方面进行分析研讨。本文由温志强教授组织、撰写。此课题已列入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推进社会高效能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天津的对策研究"(TJZK21-23)。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20,(1):31-3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019年11月11日,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市委党校作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时指出,要坚定制度自信,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为了及时了解和反映党校学员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书记李鸿忠宣讲内容的情况,市委党校期刊部与进修处组织第113期局级干部进修(A)班学员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座谈交流会,现将发言体会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