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通常由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1]。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成像模式能够可视化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特征,实现精准检测的目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指导预防、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等环节。1 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倾向,极有可能快速进展为梗死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目前认为,易损斑块的基本病变特征是大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v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血小板聚集、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ACS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近些年ACS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2]。研究发现,不稳定性斑块相关生物标志物与炎性生物标志物与ACS的发生、发展有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死因,中国大多数心血管病患者都是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1]。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患者病死率急剧上升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患者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ACE)发作之前没有任何症状或者警示征兆。日前频繁报道的中青年心脏性猝死事件大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而引起的突发血管内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如何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降低ACE病死率,特别是预防社会中青年精英免于猝死,是目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为特征的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常见并发症。因SLE中过早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在过去30多年里,人们开始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其后遗症正逐渐成为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8年9月接诊的临床怀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0层冠状动脉CT成像,并于两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记录每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显示的斑块情况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颈动脉斑块类型,用逻辑线性回归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总数、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总数及混合斑块总数、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总数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关系更密切[B=0.353,Exp(B)=1.423,P=0.019],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关系更密切[B=0.620,Exp(B)=1.929,P0.001],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关系更密切[B=1.443,Exp(B)=4.232,P0.001]。另外,年龄越小、男性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关系更显著[B=0.432,Exp(B)=1.540,P=0.025]。危险因素在斑块进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混合斑块总数的相关性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男性:B=0.677、Exp(B)=1.968,女性:B=0.675、Exp(B)=1.964];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总数关系在女性中更明显[B=1.927,Exp(B)=6.867,P0.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应重视在年龄与性别方面的差异,危险因素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亦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钙化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医学课题。血管钙化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其中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1]。80%的血管损伤和90%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均伴有血管钙化,血管钙化会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3~4倍,临床研究表明,CAC程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和突发冠状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43.6%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CRF患者心脏原因的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ESRD患者中,左室肥厚(LVH)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75%和40%,大约半数的ESRD患者在开始透析2年内发生心肌梗死^[1]。  相似文献   

8.
炎症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研究显示各种炎症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具有一致性。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是最近新增加的一种炎性标志物,是一种价格低廉、容易获得的炎症标志物。在传统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它与动脉硬化和钙化斑块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可作为判断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预后的独立指标,并且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许多相关研究已表明,CHD传统危险因素对不同民族CHD发病率、病死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是  相似文献   

10.
<正>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脏康复的任务是针对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接受过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及健康管理方案,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脏康复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ESC指南首次提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的概念,相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C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和冠状动脉循环供血改变导致的一个动态变化的疾病过程,通过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血管重建加以控制,可以促进疾病稳定或好转~[1]。提示了CCS是一个动态的通过干预可以稳定或好转的疾病。在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过程中,抗栓药物的使用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临床实际中,老年人是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由心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成为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70%的急性心脏事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破裂或糜烂所致[1]。因此,有效鉴别斑块的性质,区分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以及防止和降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有  相似文献   

13.
<正>心血管疾病是整个亚洲和中东地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且现今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2-3]。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动脉斑块的形成及破溃密切相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 )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进入 2 0世纪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及疾病控制手段的发展和加强 ,社会经济的提高和人类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的严重心脏缺血事件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 ,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1 ]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镜研究提示 ,UAP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而引发的一系列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的病理过程所致。 19…  相似文献   

15.
唐明照  吴吕燕  韦冠齐 《内科》2013,8(1):66-6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而引起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1]。在ACS的发病机制中,斑块破裂是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2]。大量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ACS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它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美国,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是主要的致死性疾病[1]。Siny等[2]发现COPD本身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EV1下降10%,总病死率增加14%,而心血管事  相似文献   

17.
王思佳  韩旭 《实用老年医学》2023,(2):109-111+115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典型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冠心病病人超1100万,患病率居高不下[1]。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病理基础,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是预测、判断全身重要动脉病变情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国际水平。近年来,尽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AMI的急性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溶栓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1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急性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病理研究表明,AMI时冠状动脉内闭塞血栓的发生率高达70%~90%,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内膜损伤…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未来10年内,我国ACS患病及死亡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药物及冠状动脉介入等干预治疗策略,但我国城乡居民ACS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ACS诊断的金标准仍为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常规以冠状动脉造影来判定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评估治疗效果,但造影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最大的缺陷是无法确定ACS前期病变,即易损斑块的特征性信息。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成分以及结构特性决定其危险度,且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2]。既往研究认为,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血管轻、中度狭窄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与高度狭窄并无明显差别,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才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4-5]。因此,冠状动脉造影并不能精准评估ACS罪犯斑块特征、危险程度及预后,亦无法实现易损斑块的早期精准干预和指导制订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因此,亟需具有足够分辨率和精准度的腔内影像学技术来实现ACS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在体评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硬化的影像学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及有并发病变的病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低龄化趋势,其死亡和失能率较高Ⅲ。因此,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及时进行有效的一、二级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