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前瞻性研究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感染情况.方法 对95例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拔管时经导管抽血并切取导管头端,分别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及导管培养结果、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结果 血培养阳性率8.42%,导管培养阳性率36.84%,导管感染率5.26%,感染者带管时间均超过72 h.60岁以上、恶性肿瘤及带管时间超过3 d的病人培养阳性率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短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一般发生于72 h之后.导管及血培养结果并不影响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感染情况。方法对95例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拔管时经导管抽血并切取导管头端,分别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血培养及导管培养结果、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率8.42%,导管培养阳性率36.84%,导管感染率5.26%,感染者带管时间均超过72 h。60岁以上、恶性肿瘤及带管时间超过3 d的病人培养阳性率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结论短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导管感染一般发生于72 h之后。导管及血培养结果并不影响术后住院时间及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置管的感染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的198例心脏直视术后采取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7.84%,经股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23.61%,周围静脉感染率为6.89%,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2例,占57.1%;革兰氏阴性菌有8例,占38.1%;真菌1例,占4.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与不同留置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但股静脉穿刺途径和锁骨下静脉及周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系统干预管理在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对ICU 2011年3~8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20例患者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与2010年9月~2011年2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57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率的比较。结果: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护理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从干预前9.55%降至干预后2.73%(χ2=8.12,P<0.01);而且随置管天数的增加,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系统干预管理可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无菌输液接头保护装置在CVC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CVC多通道输液接头应用一次性无菌输液接头保护装置保护;B组为CVC多通道输液接头应用一次性无菌治疗方巾保护,对比两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输液接头表面菌群培养阳性率及输液接头内腔菌群培养阳性率。结果 A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输液接头表面菌群培养阳性率为7.78%,输液接头内腔菌群培养阳性率为2.22%,B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8.00%,输液接头表面菌群培养阳性率为17.78%,输液接头内腔菌群培养阳性率为10.00%,两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应用一次性无菌输液接头保护装置在CVC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7.
血透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虹  张建林  朱起之 《四川医学》2002,23(2):172-173
目的 了解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374例血透患者 416例次深静脉置管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导管尖位置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发生率为16 8% ,5 3例次 / 10 0 0导管日 ;置管局部感染率为 9 6% ,其中股静脉为 16 7% ,高于非股静脉组的 8 4% (P <0 .0 5 ) ,留置时间 >30天者易发生局部感染 (P <0 .0 5 )。导管血及 /或外周血培养阳性率、置管时间 >30天者为高 (P <0 .0 5 ) ;且导管尖端位置不在右心房者发生率高 (P <0 .0 5 )。结论 股静脉置管易发生局部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 >30天易发生局部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 >30天、导管尖端位置不在右心房者易发生血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宋逸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69-317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例样本中培养阳性50例,总体相关性感染率为22.8%,且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率有所不同,但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有显著性差异。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阳性球菌占40%,阴性杆菌占42%,真菌占16%,阳性杆菌占2%。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导管留置时间、留置位置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普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普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分析602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对可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者行留置导管细菌学监测。结果:602例患者中,76例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微生物学培养阳性(76/602,12.6%)。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低于股静脉、锁骨上静脉和颈内静脉(P≤0.05),置管时间≤13 d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低于≥14d(P≤0.05),复杂外伤和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胃肠道良性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P≤0.05)。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缩短留置时间和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4例需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内容分组,将行常规护理的92例分作对照组,将另外行规范化护理的92例分作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外周血培养显示阳性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护理,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感染率,对减少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及确保治疗的顺利性等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行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为降低感染率提供护理经验。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脏直视术后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找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护理相关的问题,根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高龄、长时间置管、无菌操作不严格、置管维护质量、静脉置管途径等),将以上护理问题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护理措施,在围手术期予以实施。观察2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穿刺部位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发生时间,局部渗血、导管脱出、导管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82%和18.44%(6例和19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1.65%(3例和1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置管后导管堵塞、脱出、局部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82%、2.91%和13.59%、16.50%、9.70%,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的循证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值得在相关护理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严重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随机抽取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480例。治疗结束后,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严重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26.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4%和不动杆菌占10.5%;中心静脉置管5、6、7 d的感染率分别为25.0%、40.9%和71.4%;正常皮肤及经创面置管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6%和14.8%;锁骨下静脉穿刺、贵要静脉穿刺及颈内静脉穿刺感染率分别为9.6%和10.9%,低于股静脉穿刺感染率18.7%(P<0.01)。【结论】引起严重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首位病原菌;中心静脉置管时间越长,导管感染率越高;经创面置管患者导管感梁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穿刺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贵要静脉穿刺及颈内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低于股静脉。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和缩短留置时间以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363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MHD患者各个变量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63例MHD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者59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为16.25%;病原菌检出42株,革兰阴性菌25株,革兰阳性菌9株,真菌8株。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有糖尿病史均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存在糖尿病史均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均<0.05)。结论年龄大、经股静脉穿刺、穿刺次数多、导管留置时间长以及糖尿病为MHD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45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者10例.10例分别从留置导管中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并且剪下导管尖端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例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结果 本组病例从发现后24 h内即明确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8例(占80%),就诊后2~4 d内明确诊断者2例(占20%).其中内科感染例数为7例,感染率为1 75%;外科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为6 67%;其他感染例数为1例,感染率为5%.结论 应提前预防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黄敏  李铭  乔梁  朱义朗 《安徽医学》2012,33(1):99-101
目的对肝衰竭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359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患者的监测资料,比较各项监测参数。结果本组有32例肝衰竭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8.91%。导管相关性感染5项相关因素中,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穿刺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治疗次数是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时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高危因素。32例CRI中共检出35株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占46.86%;肠球菌5株,占15.63%;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2.50%。结论适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护理,改进高温季节换药方法,由专职人员进行穿刺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局部渗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培养专职护理人员进行全程导管护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经皮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及病原学,寻找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960例肺癌病人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B、C 3组,对疑为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液培养,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A组感染率0.5%.B组感染率2.9%,C组感染率17%.各组之间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感染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技术和导管维护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菌群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安阳地区医院38例经血液透析治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采集导管血及外周血实施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38例患者共分离出43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0.47%(26/43),革兰阴性菌占39.53%(17/43);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敏感性较高,金色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氯霉素、丁胺卡那、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摩氏摩根菌及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较高,棒状杆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致病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可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laeter,CVC)相关感染(catheter ralated infection,CRI)、相关性菌血症(catheter ralated blood-steam infection,CRB)的发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20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200例导管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中心静脉留置时间超过6 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心脏外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留置时间应尽量<6 d,可以减少CRI、CRB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