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患者与复阳患者的MS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131例恢复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SCT图像,并将病例分为非复阳组 (93例)及复阳组(38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恢复期COVID-19患者男女比例为61:70,平均发病年龄(48.6±16.3)岁。非复阳组和复阳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8) vs. (16∶22),χ2=0.428,P=0.513],非复阳组较复阳组平均发病年龄大[(51.3±14.9) vs. (42.7±18.0),t=2.836,P=0.005]。恢复期COVID-19患者肺叶病灶受累情况如下:右肺下叶(143分)、左肺下叶(140分)、右肺上叶(93分)、右肺中叶(90 分)、左肺上叶舌段(84分)、左肺固有上叶(70分)。非复阳组总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下叶受累情况计分均高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带,其次弥漫分布。非复阳组病灶外带和中内带分布比例均低于复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1,P=0.035)。恢复期COVID-19患者MSCT主要征象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及索条状影,其次是GGO合并实变影,少数征象依次有钙化灶、小结节灶、树芽征、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大泡、胸膜增厚伴/不伴钙化、铺石路征、肺不张。其中支气管扩张均为柱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主要位于双肺下叶。两组病例MSCT征象出现率无显著差异(χ2=10.196,P=0.423),GGO与GGO合并实变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5)。两组病例支气管扩张位置、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恢复期MSCT表现有其特征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非复阳与复阳患者年龄及MSCT病灶的累及程度、分布范围均有差异,MSCT可以反映COVID-19的进展情况,对疾病的诊断、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轻型患者占大多数,一般无肺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少数伴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而重型和危重型发病后高热不退,1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死亡率较高[1-3].笔者回顾性分析COVID-19的病原学简介、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机制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MRI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CT及MRI图像。MRI序列包括T2WI、超短TE回波时间(UTE)序列、T1WI。以CT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MRI单一序列及联合序列对肺内不同性质病变(磨玻璃病变、实变影、条索影)的检出及显示情况,其中MRI序列所示肺内病变进行5分法评分,≥4分认为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结果:58例患者中,CT共检出185个病灶,其中磨玻璃病变138个,实变影32个,条索影15个。T2WI对病变的检出率为92.43%(171/185),与联合序列相等,略高于UTE序列[87.57%(162/185)],T1WI检出率较低,仅59.46%(110/185),各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对于磨玻璃病变的检出,T2WI与联合序列相等[89.86%(124/138)],稍优于UTE[83.33%(115/138)],T1WI检出率较低,仅45.65%(...  相似文献   

10.
11.
12.
根据上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党委及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牢记使命、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组织谋划中心防控工作以及通过成立专家组指导临床一线筛查工作;制定中心诊疗方案、门诊和住院收容管理规定、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返京工作人员管理规定、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等方案预案,从制度上约束防控工作;采取“守住前头、看住中心、管住后院”的工作方法,确保防控工作落地见效。疫情防控期间,接诊患者和医务人员“零感染”,发热门诊排查的病历无漏诊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1日-2月10日在我院经核酸检测确诊及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的44例孕妇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图像。结果:44例中25例(25/44,56.8%)有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数升高7例(15.9%),淋巴细胞数上升1例(2.3%)。胸部CT表现:3例肺内未见异常(3/44,6.8%),9例为单发病灶(9/41,22%),32例为多发病灶(32/41,78%);4例仅累及左肺(4/41,9.8%),11例仅累及右肺(11/41,26.8%),26例双肺受累(26/41,63.4%);磨玻璃密度影7例(7/41,17.1%),磨玻璃密度影伴实变27例(27/41,65.8%),完全实变7例(7/41,17.1%)。44例中15例于5天内复查CT,7例明显好转,5例病灶进展,3例无明显变化;8例于第9~14天再次复查CT,所有病例均有好转。结论:孕妇感染2019-nCoV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较轻微,实验室指标特异性不高,胸部CT表现特异性较高,以肺外带出现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CT检查能更早发现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一旦发展成重型/危重型, 肺部炎症因子风暴导致的呼吸衰竭就会成为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重型/危重型患者现有治疗方法疗效有限, 低剂量放疗(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临床应用在国外多个医学中心陆续开展, 显示出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但其作用机制和最佳剂量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对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放射生物学机制、有效性、不良反应、治疗剂量等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以期更好地认识其临床获益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作为全球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受检者骤然增多、影像学数据海量增长,均给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时,快速、精准的影像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疫情成功防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COVID-19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的及时研发在提高诊疗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显现出了我国人工智产品研发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及业界的重视,以加速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肺低剂量放疗(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本研究为单臂Ⅰ期临床研究,对2023年1月至6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经内科治疗后病情恶化或无改善的8例重型/危重型新型COVID-19肺炎患者行全肺LDRT。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前后对穿照射,剂量权重为1∶1,全肺LDRT剂量0.5~1.5 Gy。分析患者放疗前后氧合状况、炎症指标和影像学变化,观察患者急性放射性不良反应。结果 LDRT后1周,7例(87.5%)患者的SaO2/FiO2或PaO2/FiO2指标上升,7例(87.5%)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炎性指标下降,胸部CT/胸片扫描显示5例(62.5%)肺部炎症受累范围显著减少。未观察到明显急性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 对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重型/危重型新型COVID-19肺炎患者进行全肺0.5~1.5 Gy剂量的LDRT治疗,有助于降低炎症指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且无明显急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应对疫情最有效的举措之一是加快疫苗研发与大规模临床应用.过去一年多以来,全球科学家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与应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该文综述了病毒灭活疫苗、减毒活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研发的主要技术路线,分析了全球新型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