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合理止血方式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患者按照止血方式不同随机分为A组(予双极电凝止血)52例与B组(予缝合)46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术后卵巢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P均0.01),但2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后3个月FSH、E2、LH及F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B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A组月经正常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中止血方式对术后卵巢功能影响较大,选择缝合法较双极电凝止血创伤更小、对术后卵巢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009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58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有1例因手术困难转开腹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比开腹组术中出血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肛门排气时间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一定范围内优越于开腹手术但不能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及优势。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行腹腔镜子官肌瘤剔除术的62例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别除术的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阴式组,腹腔镜组60例患者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组60例患者给予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阴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均是保留子宫治疗子宫肌瘤较安全可靠的术式,相比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优势,但费用相对较昂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我院妇产科2007年12月~2010年12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8例,与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观察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使用镇痛药(%)、术后发热(〉38℃以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低,术后发热比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1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组(腹腔镜组)34例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组(开腹组)17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对术后盆腔粘连、妊娠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34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早,住院时间短,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及术后病率低,与开腹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的微创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于本院住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垂体后叶素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5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止血,观察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和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垂体后叶素6U +0.9%氯化钠注射液8ml子宫肌层注射,对照组采用缩宫素20U子宫肌层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血压变化、术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所有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腹;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 〈0.01);术中用药后15 min,治疗组收缩压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体温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且对血压的影响是短暂的,无并发症产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瘢痕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瘢痕发生率、术后疼痛镇痛泵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手术时间稍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剔除子宫肌瘤后2种缝合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腹腔镜下摘除肌瘤后,采用连续缝合子宫术式缝合伤口;对照组患者摘除肌瘤后,采用间断缝合术式缝合。统计2组患者子宫肌瘤的患病情况,对2组缝合过程中和缝合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的肌瘤患病情况和康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缝合过程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所需时间短、切口的出血量少,缝合后疼痛症状轻(P〈0.05)。结论采用连续缝合子宫术式缝合创口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丽种不同术式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表本科收治的5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腹式组(n=28)接受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TAM),阴式组(n=30)接受经阴道子宫肌瘤切除术(TVM),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式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腹式组,术后使用镇痛药比例低于腹式组,住院时间短于腹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具备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选择经阴道术式可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总结双方优缺点和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10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案例资料,分为观察组(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4例和对照组(经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3例,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等方面信息。结果:两组在剔除的肌瘤直径大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剔除的肌瘤数目方面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微创、安全性、费用及恢复时间等方面优于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技巧,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将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术中子宫局部注射经生理盐水20mL稀释的垂体后叶素12IU;B组术中同样方法仅注射缩宫素20IU。测定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变化、手术时间、手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无并发症发生。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少,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用药后15min A组收缩压上升比B组明显,用药后30min及60min收缩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2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术中,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开腹下子宫肌瘤剔除术(TAM)的比较,得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显著优与开腹手术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保留器官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术式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对比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和术中术后各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是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35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与同期32例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较。结果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同期经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经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腹方法剔除子宫肌瘤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术式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LM)35例和传统开腹对照组(TAM)35例,比较分析两种术式中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用药少、腹部切口外观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开腹、腹腔镜和阴式等三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0例(阴式组)、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对照组)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8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阴式组、腹式组和腹腔镜组等三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肌门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并发症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好,创伤少,手术并发症少,康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