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管内脊索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索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椎管内脊索瘤中4例位于颈段,3例位于腰段,2例位于胸段。8例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不规则形实质肿块,伴有相邻骨质破坏。T1WI均匀稍低信号,T2WI蜂窝状高信号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呈蜂窝状。1例为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梭形实质肿块,相邻骨质未见异常改变,T1WI均匀稍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增强后轻微强化。结论椎管内骨源性脊索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作用。非骨源性脊索瘤暂缺乏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少见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的MRI 特征.方法 对7 例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椎管硬膜外占位的MR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硬膜外脓肿表现为多房样占位,形态较规则,T1WI 等、低混杂信号,T2WI 病灶呈高信号,房间隔低信号.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T1WI 均匀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其内夹杂小点及小条状低信号呈蜂窝状改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硬膜外长梭形占位,信号均匀,T1WI 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轻微强化.椎管内白血病浸润表现为硬膜外大范围长条状异常信号与硬膜外脂肪组织交杂存在,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血管周细胞瘤表现为硬膜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T1WI、T2WI 均为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多囊状异常信号,状如葡萄串,大小不等,信号均匀,T1WI 呈低信号,T2WI 高信号,囊间隔T1WI、T2WI 均呈等偏低信号.结论 MRI 对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具有定位价值,对少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底脊索瘤的MRI特征,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与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资料,包括部位、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并将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中12例发生于斜坡,4例位于斜坡以外,其中鞍旁、颈静脉孔区各1例,蝶窦2例.病变均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分叶状).病变信号不均,均可见蜂窝状表现.T1WI呈明显低或稍低信号,其中8例可见局灶性高信号;T2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均显示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6例,缓慢渐进性强化6例.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16例中10例为经典型,6例为软骨瘤样型.两型之间T2WI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底脊索瘤MRI无论在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单纯根据病变的信号强度无法确定脊索瘤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4.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颅底部脊索瘤的MR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16例颅底脊索瘤中,肿瘤局限于斜坡者9例,累及鞍内、鞍旁、蝶窦、鼻咽部者7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病变在T1WI呈不均匀长?蛐等T1信号软组织肿块影,T2WI 9例呈等或稍长T2信号,7例呈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10例呈不均匀强化,6例呈明显强化。5例术后复查肿瘤复发。结论:MR可明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位置、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索瘤MRI表现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索瘤的MRI表现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分析其MRI表现及有关鉴别诊断。其中13例行头颅MR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分别行颈椎、骶尾部平扫。结果:13例颅底脊索瘤,局限于斜坡者4例,累及鞍区、中颅凹、蝶窦,呈广泛浸润生长者8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块影,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骶尾部脊索瘤2例,颈椎脊索瘤1例,在T1WI和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块影,可见骨质破坏,上段颈髓受累。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有12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有病变复发征象。结论:MRI可明确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酷似鼻咽癌的脊索瘤的MRI诊断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酷似鼻咽癌的脊索瘤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脊索瘤在T1WI上均表现为信号欠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有等信号;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分叶状肿块,边界较为清晰;它们的中心部位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肿瘤以颅底为主,广泛破坏枕骨斜坡或蝶骨体,呈边界清晰、范围较大的骨质缺损;与鼻咽部生长为主并向颅底侵犯的鼻咽癌相似。脊索瘤和鼻咽癌因血供不同,强化亦有较明显区别。结论(1)酷似鼻咽癌的脊索瘤易误诊为鼻咽癌。(2)MRI是诊断酷似鼻咽癌的脊索瘤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与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的不同之处.材料与方法:收集7例肝脏 孤立性坏死结节、5例肝脏炎性假瘤临床及MRI资料,以上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部分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MRI表现为T1及T2WI上分别呈低信号及等信号,另各有1例T2WI混杂信号,及略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部分病灶(3/7)有细环状轻度延迟强化的包膜.2、肝脏炎性假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为略低信号(4/5)或略低信号内夹杂小斑片状高信号(1/5),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方式有①边缘部强化明显,中心强化弱(3/5)②不均匀强化,边缘欠清(1/5).结论:MRI平扫加动态增强能很好的鉴别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与肝脏炎性假瘤,尤其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具有高度诊断特异性,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MR表现。结果10例患者共12个病灶,平扫T1WI及T2WI可呈等信号,或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周围部分伴有水肿。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可呈明显强化、轻度强化、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中度至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态可呈环形或不规则环形,结节状或肿块状,或周边及核心强化。结论MR平扫+动态增强能较好反映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能提示本病的诊断,并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髋周的侵袭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髋周软组织肿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髋周侵袭性软组织肿瘤,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5.2岁。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分析其MR表现。结果侵袭性纤维瘤病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滑膜肉瘤2例,脂肪肉瘤4例,淋巴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转移瘤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星芒状低信号带。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T1WI信号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其内见点状或片状明显高信号区。病灶周围肌肉常有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内见液平,肿块呈多结节样。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淋巴瘤与转移瘤周围肌肉水肿显著。结论MRI对髋周软组织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及MRI检查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收治的86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比较MSCT、MRI及二者联合对听神经瘤诊断效能,并分析听神经瘤MSCT、MRI特征。结果 MRI联合MSCT诊断听神经瘤准确率95.35%(82/86),明显高于单一MRI诊断的84.88%(73/86)、MSCT诊断的72.09%(62/86)(P<0.05)。MSCT平扫可见类圆形肿块,多为均匀等或略低密度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可为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MRI平扫囊性肿瘤T1WI、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实性肿瘤T1WI呈略低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囊实性肿瘤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结论 MSCT和MRI均可显示听神经瘤影像学特点,二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HNETs)MRI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HNETs的MRI及病理学资料,分析不同级别PHNETs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结果 G1级1例,MRI表现为单发结节,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均匀,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有所减低,其病理表现为瘤细胞呈小梁状排列,周围血窦丰富。G2级3例,其中1例为多发,T1WI表现为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内均可见类圆形T2WI高信号,3个病灶内可见出血信号,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但持续强化,且部分病灶强化范围有扩大趋势;镜下瘤细胞呈缎带样排列,瘤周血窦丰富,且周围伴随纤维化,3个病灶窦腔内见出血。G3级2例,均多发,MRI表现为T1WI、T2WI不均匀信号,肿块体积较大,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程度减低;肿瘤细胞呈片状浸润性生长,核大、异型性明显、间质血管相对丰富,肿瘤内见多灶性坏死。结论 MRI表现可反映不同级别PHNETs的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提高PHNETs术前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胆管癌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胆管癌的影像征象。每位患者均行T1WI、T2WI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肝细胞期及胆管期扫描(CE-MRC)。从肿瘤形态、位置、胆管扩张程度、管壁增厚程度、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等各方面分析图像,并记录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①外生型胆管癌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不均匀低信号,CE-MRC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②浸润型胆管癌10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生长的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不均匀低信号,CE-MRC不能显示胆管系统;③息肉型胆管癌2例,表现为胆管内单发或多发息肉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呈全瘤较均匀强化,肝细胞期及胆管期呈均匀低信号,CE-MRC延迟显影;④混合型胆管癌3例,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前述类型的表现。结论Gd-EOB-DTPA增强磁共振可用于不同类型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E-MRC的成像效果受总胆红素水平影响,并与胆管癌类型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肝吸虫病与胆管癌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吸虫性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与MRCP征象,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胆管扩张特点.结果:①肿块型胆管癌:9例,表现为肝内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②浸润型胆管癌:16例,表现为胆管内浸润性生长,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呈渐进式强化.③腔内型胆管癌:3例,表现为病变区胆管腔内充盈缺损,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Gd-DTPA动态增强呈全瘤较均匀强化.④MRCP:肿块型胆管癌表现为肿块周围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合并肝内末梢胆管小囊状扩张;浸润型及腔内型胆管癌显示梗阻区远端胆管中~重度扩张.结论:肝吸虫感染是诱发胆管癌的重要因素,肝脏末梢胆管小囊状或杵状扩张为吸虫病较特异征象,MRI动态增强结合MRCP技术对肝吸虫性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追踪随访14例MRI诊断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病理结果,并做分析比较。结果 14例MRI拟诊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患者,与病理结果比较,MRI诊断正确者10例,肿块大小为1.6cm×1.8cm×1.9cm~11.7cm×13.2cm×15.7cm,呈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6例,10例边界均清晰。T1WI呈等信号5例,呈低信号5例;T2WI低信号2例,T2WI低信号为主伴囊变2例,T2WI等信号伴斑片状及条索状高信号4例,T2稍高信号混杂斑片状更高信号2例。增强后均呈延迟轻度强化。误诊4例,其中3例病理为平滑肌瘤,1例为硬化性间质瘤。结论仔细观察肿瘤的信号及其强化方式,有助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Gd-DTPA增强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MRI对听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听神经瘤的MRI表现,其中5例为微小听神经瘤。全部病例均作了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6例听神经瘤中,5例肿瘤局限于内听道内。MRI表现为:①T1WI显示患侧第Ⅶ、Ⅷ神经束局部结节状增粗,呈稍低信号;②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③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结节状强化。另21例为大的听神经瘤。MRI表现为:①肿瘤主体在桥小脑角区,T1WI呈稍低或稍低、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高混杂信号;②肿瘤以第Ⅶ、Ⅷ神经束为中心生长,患侧第Ⅶ、Ⅷ神经束较对侧增粗,与肿瘤无明确分界,两者信号变化一致;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不均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Gd-DTPA增强扫描对微小听神经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磁共振(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星形细胞瘤MRI平扫以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为主,其中4例部分囊性变,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完全囊性变。10例髓母细胞瘤以T1WI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5例病灶信号欠均匀,伴有多个小囊边区。4例室管膜瘤,均位于四脑室区,以T1WI等、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梗阻性脑积水。结论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诊断本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PTP影像学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胃肠道钡餐检查,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SPTP表现为不均匀囊实性或囊性肿块,有包膜,边界清楚。胃肠道钡餐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壁的受压、移位。超声表现为高回声肿块,内有散在液性暗区,包膜呈高回声。CT平扫6例为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内可见多种形态、大小范围不同的更低密度区,1例为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肿块钙化2例。增强后动、静脉期肿块主要表现为边缘部不均匀强化,其内更低密度区及囊性部分无强化。3例明显强化,其中1例动脉期可见肿瘤内大量迂曲细小血管影,4例轻度强化。3例包膜表现为间断的弧线状强化。MRI表现为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中央及边缘部夹杂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夹杂高低混杂信号。包膜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胆管轻度扩张2例,胰管轻度扩张2例。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SPTP的特征,是术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眷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证实49例眷柱转移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费料.结果:溶骨性转移34例(69.4%),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STIR高信号;成骨性转移10例(20.4%),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STIR也呈低信号;混合性转移5例(10.2%),MRI表现为高低不均混杂信号.28例患者行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脊椎转移灶均有轻度不均匀强化,椎旁有软组织肿块,有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