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治民 《唐都学刊》2007,23(4):27-3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马兰萍 《社科纵横》2009,24(8):165-166,176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语言表达法的不同。可译性总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英汉语言修辞性词语的选择、词语的语义色彩、情态与语气是造成英汉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几个主要方面。认识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尊重双语表述的同一性原则和探索两种语言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是提高英汉翻译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祥龙 《求是学刊》2006,33(2):32-37
中西哲学文献之间的翻译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难题,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给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相互理解造成了巨大障碍。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可译”和“(意指的)可确定”,翻译的不可确定性并不会导致翻译的不可能性;其次,我们要区分那些待翻译文本中比较可确定其意义与比较不可确定其意义的部分;最后,在哲学文本的翻译上,我们应倡导多种译法并存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吕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言刑专文,是国内外学者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之一。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在《吕刑》的英译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罗志野先生和杜瑞清先生的两种译本比较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说明论证《吕刑》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5.
何孟良  张立 《社科纵横》2012,(7):175-176
翻译局限一直是困扰译界的一大难题。语言结构的独特性、音韵、双关等在其他语言的不可复制性、言语意义的开放性等因素都是造成翻译局限的原因;不同文化所具备的独特要素或是个性特点构成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的障碍;再则,原文作者和译者在语言的个人运用风格上也不尽一致,故译文难以全面把握原作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神韵。本文试图从语言差异、民族文化特色和作家与译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探究翻译局限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白话译诗为中国白话新诗注入了现代性的血液,中国白话新诗的现代性是翻译的现代性。不仅如此,胡适将白话新诗看成是文艺复兴和再造文明的利器,其白话译诗,作为引进、借鉴和模仿西方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暗含了胡适为寻求现代政治经济文明而模仿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动机,所谓历史的可译性是也。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五大小说名著的不可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唐都学刊》2003,19(2):26-30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具有不可译 (英译 )的现象。从语音和字形两方面都存在可译性限度 ,不同翻译方法带来了不同得失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7):112-115
中医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民族性、完整性以及中医典籍言简意丰的语言风格使其英译之路困难重重。而中医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认可度见证了大量中医典籍英译本的问世。本文以目的论的"文内连贯"为审视视角,以语篇的衔接性和语言形式的可接受度为切入点,对《黄帝内经.素问》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照分析,旨在探讨"文内连贯"对中医典籍英译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个案的分析,发现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处于强势的译入语文化,使其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译入语的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其中,译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择的文本及翻译策略首先需遵守译入语文化的各种规范,其次还要在不与译入语文化规范起激烈冲突的情况下,满足译入语文化读者对源语文化异质性的期待和文化心理需求。因此,译者一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样译本才能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获得译入语读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商琳琳 《社科纵横》2006,21(3):156-157
语言符号理论是索绪尔创建的一系列著名语言理论之一。该理论涉及到了语言符号的重要性质:任意性与可论证性,不变性与可变性等等。这两对性质看起来似乎是相互对立、不可同时实现,那么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是不是也不能成立呢?但事实上,任意性同可论证性,不变性同可变性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涉及不同的语言层面而言,彼此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年来特别活跃的复译现象,本文借助于文化语境需要动态重构而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这一观点,结合关联理论,指出复译的必然性,并提出译文变化的一般规律——从归化走向异化,这也正是译文逐渐重构源于文化语境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阐释与复译     
黄德先 《社科纵横》2005,20(2):222-223
翻译是原作的再生,复译是原作在时间上的流传。理解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和读者身上,而且体现在文本本身和接受环境上。译者理解的“前见”,读者的“期待视域”,文本的开放性,接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复译变成了一个以原文本为起点的运动过程,是既围绕原文本向不同的方向作阐释运动,又使这一动点往前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为完成译者确立的使命,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而产生的复译,不承担超越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一批西方传教士借科学技术传播推进宗教在中国的传布,这是一群独特的翻译主体。作为中外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范例,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西方传教士采用的并非是传统的全译策略,而是变译策略,诸如增(写、释、评)、减、编、述、缩、并、改等,无意中推动了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尹训红 《创新》2010,4(4):94-96
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不可通约",是因为研究者们囿于不同文化下的具体刺激所导致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上升到刺激所具有的意义层面。而研究的"可通约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不同文化中具体刺激的、意义的、本质的、可对话交流的层面和表面的、可理解支持的层面。这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沟通平台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向世界准确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高等教育担负着以人力资本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中译外人力资本的培养工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当前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与队伍的"断层"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影响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基于此,应加强中译外人力资本培养,建立良好的中译外生态环境,为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徐国柱  吕文澎 《社科纵横》2009,24(10):176-178
中英两种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是由各自的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构成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现象,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词语难以找到对应词语,因此其翻译就成了一大难题。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特色词语进行分析,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探讨了对这些词语的翻译策略并阐述了其翻译规范化的必要性。该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文化空缺造成的译文难以理解和缺乏规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五四时期的"革命"语境、传播媒介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新青年》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翻译数量、原作国别、诗歌形式、译者队伍等方面论述了《新青年》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蒋童 《唐都学刊》2008,24(4):57-59
类比联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思维方式,化成并塑形了中国传统译论将探讨的重心聚焦在四大核心问题之上,即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主体性.文章逐一分析了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在这四大核心问题中的体现,并得出在中西翻译思维兼备的基础上使中国译论走向现代译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片名是影片跨向国际化市场的重要一步,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电影片名这一翻译实践进行分析,这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