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负责人及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92.4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促进健康水平,71.18%的签约居民会通过家庭医生预约转诊,90.94%的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服务表示满意。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居民的健康、经济和获得感三个方面均有正向作用,但是目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应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激励家庭医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推行了全科(家庭)医生制度,我国也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医改的战略性举措之一,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常州市武进区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效,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和症结,对此,文章提出要统一思想认识、注重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引进及挽留、建立和完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签约服务主题宣传活动、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完善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和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浙江省嵊州市自2013年起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015年在总结前一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签约"的标准。我院以"有效签约"为目标,使家庭医生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一、签约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一)建立"1+1+1"医防无缝衔接的签约服务模式。即1名家庭医生(为有2年社区卫生工作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推行以家庭医生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居民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为工作内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工作形式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西青区李七庄街社区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及居民对签约模式满意度。方法收集2017-2019年李七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人群一般资料,并每年随机选取已签约居民1 000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结果 2017-2019年天津市李七庄街地区签约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签约人数分别为9 973人、15 009人和20 187人。2017-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逐年递升,分别为70.0%、80.8%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886,P<0.001。结论李七庄街社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越来越多,签约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了解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指标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反馈情况。方法通过对2014—2016年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的13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测评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逐年增加,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也是逐年增加;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服务人数基本达到饱和,签约率未见提高,家庭医生对再新增签约意愿减弱;家庭医生首诊率近2年无明显提高。结论随着家庭医生工作的深入,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及满意度明显提高,居民签约率的提高受限于家庭医生数量,家庭医生首诊率达到一定比例后呈现暂时的顶端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从卫生服务的不同层面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评估。方法:运用文献、现场调查以及专家咨询构建筛选评估指标的初步框架;通过Delphi法专家咨询后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准备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8个,主要有人力资源投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效率和满意度等;三级指标39个,如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数、首诊率、签约居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等。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敏感性和可行性,能够对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管理、考核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双重指挥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许多共性的问题,尤其在西部地区更加凸显。本研究介绍了目前国内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分析了西部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政策推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我国东部地区某市的家庭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开展签约服务后,绝大多数家庭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增幅分别为35.5%和36.4%,签约服务占日均工作时长的41.6%;家庭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6±0.7...  相似文献   

9.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本研究分析广州市海珠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标落实状况,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7-07广州市海珠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随机抽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5名。根据不同的服务包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指标核查问卷。比较不同签约服务包各规范性指标情况。结果共调查577名签约居民。签订协议规范率为90.3%,录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规范率为99.0%,建立居民电子档案规范率为97.3%,签约服务合格率为73.7%,签约医生知晓率为71.4%。不同签约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签订协议(χ~2=33.229,P0.001)、签约医生知晓率(χ~2=44.857,P0.001)和签约服务合格率(χ~2=20.6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签约包规范性录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χ~2=5.384,P=0.371)和建立电子档案规范性(χ~2=9.996,P=0.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指标有助于考核家庭医生绩效,发现家庭医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从健康到康复的全科医疗服务。【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居委会,确定试点家庭,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落实签约服务,细化工作流程,提供优质的签约服务,探索"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工作。【结果】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可提升家庭医生诊疗和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分级诊疗,方便病人就医。同时,也可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活动参与率、就医依从性及满意度。【结论】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规范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服务工作,推进了分级诊疗,加强了健康管理,有利于提升全人群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在在四川已为普通百姓触手可及。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0.16%,超过3200万人通过签约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四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得实,亮点多。一、强配严管家庭医生团队,百姓放心综合素质优良的团队是做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前提。四川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在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门诊患者为调查对象,探讨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拦截的方式对到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实施效果评价情况和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结果 66.28%的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表示完全满意,不同年龄、工作状况和性别的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很高,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可能有助于居民平等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建议进一步推广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丰富社区用药品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在我国推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又有了新进展,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提出,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扩大到85%以上的地市。如何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先进地区有哪些创新经验?请看本期《医改新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某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意愿情况。[方法]收集当前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发展的相关资料;设计问卷调查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及意愿;运用描述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居民认知调查中有56. 8%的居民没听过、完全不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4%的居民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做过宣传,有38. 5%的居民通过社区宣传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月收入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之间存在相关(P 0. 05);在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有60. 3%的居民愿意签约家庭医生,39. 1%的居民表示不愿意或中立态度,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月收入及文化程度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意愿之间存在相关(P 0. 05)。[结论]城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度较低,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较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宣传,维护并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及意愿,改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条件,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数据福建省资料,利用Stata 12.0软件统计分析福建省9个市6 020名流动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情况。结果福建省6 020名流动人口调查对象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3.60%,未签约的流动人口占比为85.20%,不清楚签约情况的流动人口比例为11.2%;年龄35岁(P=0.022)的、自评健康良好的(P=0.002)和流动范围是省内跨市(P=0.000)及市内跨县(P=0.000)的流动人口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可能性更大。结论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情况不理想,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流动范围、接受健康教育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的重要制约因素。未来需要加强面向流动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改善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蓟县按行政区划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各项制度、规范服务流程、监督医疗质量和完善定期考核机制,引导居民在家庭医生服务、基层首诊的服务框架内实施分级协同诊疗模式。总结分析了解该县家庭医生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持续性,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和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社区家庭医生的视角,探究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对所在社区工作的满意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市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103名家庭医生进行调研,运用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对满意度的10个维度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有16.4%的家庭医生表示不明确其工作职责,28.21%的家庭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一般,30.1%的家庭医生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不太看好家庭医生的未来发展前景;被调查家庭医生认为居民不愿接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缺乏信任。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家庭医生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家庭医生待遇。政策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知水平;加强家庭医生人才培养、引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各方联动,完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困境,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对影响居民签约决策和家庭医生努力程度博弈系统均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比例,降低因家庭医生"懒散"给签约居民带来的效用损失,缩减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努力"工作成本,加强有效签约的奖励,推动健康管理效果不理想的惩罚机制,均有助于博弈结果向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整合型基层医疗服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中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任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老年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于2017年7月3—10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云龙区(包含新城区)、鼓楼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九里区等6个城区共927名年龄≥45周岁的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徐州市927名中老年居民中,仅有15.53%的居民表示信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层转诊到大医院、有签约意愿和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的徐州市中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任度较高,农村户籍、企业单位员工、其他职业者、首诊机构为大医院和大医院转诊到基层的徐州市中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任度较低。结论徐州市中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任度不高,户籍、职业、首诊机构、转诊经历及是否有签约意愿和已经签约家庭医生是该地区中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任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2年起,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有序探索。通过对主要做法、群众意见、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进行总结与探讨,旨在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提出理顺协调机制、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内涵、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及支撑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志愿者等内容,为做好做实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