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目的:探讨ING4基因在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 34名神经胶质瘤患者手术标本和24例正常脑组织标本的ING4基因和内参照GAPDH基因,凝胶分析软件对RT-PCR产物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ING4基因mRNA在神经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的标本均扩增出ING4基因的目的条带。神经胶质瘤中的ING4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P <0.05)。恶性度高的神经胶质瘤组明显低于低度恶性神经胶质瘤组(P <0.05)。结论:ING4基因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且与恶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颅内常见感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Ⅰ-Ⅱ级(65%)和Ⅲ-Ⅳ级有(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恶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mRNA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比较,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hTERTmRNA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在恶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有助于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06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两种方法检测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9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3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均呈阳性,A值分别为0.5371&;#177;0.3407.1.2077&;#177;0.154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66.23,P&;lt;0.05)。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检测结果:阳性对照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标本的提取液均为阳性,可见52bp及相差6bp的梯性条带,阴性对照标本均未见梯性条带。结论:端粒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端粒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相关组分 (hTER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检测 8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5 %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阴性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7 2 % (39/ 5 8)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呈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hTERTmRNA原位杂交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抑制剂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活性状态.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对116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27例甲状腺癌中25例表达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2.6%。22例癌旁组织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5%;23例甲状腺腺瘤亦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3%;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3.8%;正常甲状腺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较其他几种组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的定性标志物,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结节可开展细针抽吸标本端粒酶活性分析,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发现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瘢痕疙瘩组织中有高表达。目的:拟进一步验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3/2006-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完成。对象:实验标本取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提供者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取瘢痕疙瘩边缘突起发红的部分,按组织块法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取第三四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主要观察指标:用PCR-ELISA方法测定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CR-ELISA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括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和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较弱.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推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高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郭小芳  乔宏  谭齐贤 《检验医学》2005,20(2):100-103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时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 法 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 TRAP 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时端粒 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 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 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 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酶的激活和端粒长度的稳定为肿瘤细胞永生化所必需有约90%的恶性肿瘤及永生化细胞中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多少可以做为恶性肿瘤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对于恶生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端粒酶活性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TRAP法对肾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肾癌组与中晚期肾癌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正常组织高,肾癌端粒酶活性与其恶性程度无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测定可能作为肾癌诊断的分子水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TRAP方法检测29例肺癌组织,27例癌旁组织,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以5例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29例肺癌中21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2.4%),且端粒酶活性随着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而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相关性。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22.2%(6/27),6例良性病变及5例正常肺组织的阳性率为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鉴别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并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端粒酶表达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Hyb以及PCR/SSCP法检测乳腺肿块中端粒酶的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结果乳腺癌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88.1%,乳腺良性病变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5.7%,两者差异显著(P<0.005).端粒酶表达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53基因突变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85.7%,在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中为2.9%,两者差异显著(P<0.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组织中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与P53基因突变有关,推测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端粒酶被激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同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端粒酶活性、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PAGE法测定端粒酶表达活性,Southernblot方法测定端粒长度.结果AML患者端粒酶活性[吸光度(A)值为2.298±1.059]较正常对照(A值为0.387±0.598)显著增高,同时其平均端粒长度[(7.6±2.1)kb]较正常对照[(9.3±1.9)kb]明显缩短.端粒长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端粒酶活性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中.结论AML细胞端粒酶活化可能与其端粒缩短有关.端粒的丢失可导致染色体的失稳,激活端粒酶依赖的端粒机制,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脑脊液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评价其作为肿瘤标记物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19例颅内肿瘤和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应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9例颅内肿瘤脑脊液标本中3例表现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5.8%(3/19),3例阳性者分别为室管膜瘤,肺癌脑转移的复发胶质瘤。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无端粒酶标本活性表达。结论 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评估颅内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法及TRAP-PCR-ELISA定量法对50例溢乳进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50例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高达78%(39/50),随着年龄的增大,端粒酶阳性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而同期送检的细胞病理诊断则无1例找到癌细胞。结论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随着疾病的发展,端粒酶阳性患者易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是否大于端粒酶阴性患者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银染TRAP-ELISA方法检测25例胃癌组织(实验组)和25例胃不典型增生组织(对照组1)及正常胃组织(对照组Ⅱ)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胃癌组织与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91.1%,对照组Ⅰ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20%,对照组Ⅱ无表达,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于两对照组(P〈0.01);实验组端粒酶活性在临床病理分期上:T4高于T3,T3高于T2+T1,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组端粒酶活性在病理分化程度上:未分化高于高分化(P〈0.05)。结论实验组端粒酶活性高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端粒酶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判定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及胃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和胃液中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关系及对胃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ELISA方法检测20例胃癌的癌组织和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同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的端粒酶活性以作对照。结果:2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为80%(16/20),胃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5%(15/20)。正常胃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无表达(0/20),胃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无表达(0/20)。结论:端粒酶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胃液中端粒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