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杨艳  张明昌  张波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320-132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中的表达。方法:应用1mol/LNaOH制作大鼠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1,4,7及14d处死大鼠取出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中的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角膜中VEGF及Flk-1受体弱表达或不表达。二者均在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内皮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各时间点VEGFmRNA和Flk-1mRNA相对表达量具有相关性。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VEGF及其受体Flk-1结合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β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vs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最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浸润1 mol·L-1 NaOH溶液、直径为3 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30 s,制作CNV模型.25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成5组,每组5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碱烧伤后4 d、7 d、14 d、21 d,实验组CNV面积分别为:(2.55±0.15)m2、(4.15±0.36)mm2、(10.21±0.45)mm2、(8.56±0.06)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瘦素、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碱烧伤后14 d达高峰,14 d后瘦素、VEGF的表达下降,21 d后显著下降;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层;正常对照组瘦素可微弱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实验组角膜瘦素、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χ2=29.07,P=0.001;χ2=35.51,P=0.001),瘦素与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95,P=0.001).结论 瘦素和VEGF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治疗CNV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的表达及作用。方法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左眼作为实验组,每日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角膜HIF1α、VEGF没有表达或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新生血管组角膜全层HIF1α、VEGF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全层。结论本实验HIF1α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何志  张明昌  张莹 《眼科研究》2010,28(1):25-28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碱烧伤诱导CNV模型,将25只sD大鼠按处死的时间点不同分成5组,每组5只。每日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AQP1及VEGF在大鼠CNV形成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AQP1和VEGF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AQP1表达开始增强,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检测显示碱烧伤后AQP1表达增强,在伤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21d后呈弱表达(t1d=3.491,t4d=10.690,t7d=12.936,t14d=10.767,t21d=8.59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VEGF与AQP1的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AQP1在碱烧伤后角膜巾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许荣  张明昌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146-1149
目的:研究反应停(thalidomide)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A组)、反应停灌胃组(B组)和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方法大鼠CNV的生长情况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少于B组(P均<0.05)。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的表达。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碱烧伤Sprague-Dawley(SD)大鼠角膜制备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K及VEGF在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ILK及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上皮中仅有微弱表达,而在碱烧伤后各时间点的角膜上皮以及血管内皮中均有明显表达(P<0.01).碱烧伤后3~5d,可见二者阳性表达,且迅速增加;7~10d,二者表达达到高峰;14d以后二者表达逐渐减弱,与形态学观察CNV生长过程一致.即碱烧伤后3~5d新生血管生长迅速,7~10d生长达到高峰,14d以后血管开始逐渐减少退化.ILK及VEGF表达的变化均与CNV的变化呈正相关(ILK与CNV面积相关系数r=0.900,P<0.01;VEGF与CNV面积相关系数r=0.878,P<0.01),且二者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r=0.926,P<0.01).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K及VEGF均有明显表达,二者作为重要的调控子共同参与了CNV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于静  张明昌 《眼科新进展》2012,32(6):532-535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大鼠角膜烧伤后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32只,建立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实验组,每组8只(16眼)。模型建立后,实验组大鼠在结膜下注射不同剂量的苦参碱(0.2mg、0.4mg、0.8m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观察周期为21d。于造模后4d、7d、14d、21d取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实验组大鼠角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采集各组大鼠的角膜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计算其平均光密度值;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4d、7d、14d、21d,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14d时,不同剂量的苦参碱实验组新生血管密度计数(17.83±2.32、11.00±2.37、10.87±2.41)明显低于对照组(21.11±2.14)(P<0.05);各实验组角膜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VEGF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结膜下注射苦参碱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角膜碱烧伤后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关系。方法30只Sprague-Dawleg(SD)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学分析来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评价角膜VEGF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24h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伤后4d达高峰,伤后7d VEGF的表达下降,14d后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碱烧伤后大鼠角膜VEGF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HIF-1α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HIF-1α在角膜各层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正常角膜组织中,角膜各层均未见HIF-1α免疫染色,碱烧伤后1d时HIF-1α免疫活性增强,且3d时表达最强,15d时明显下降,30d时仍有高于正常水平的弱表达。原位杂交检测中正常角膜组织有极弱的HIF-1α mRNA表达,碱烧伤后HIF-1α mRNA表达增强,在伤后3d、7d时表达最明显,15d后表达强度恢复至正常组织水平。结论HIF-1α参与碱烧伤后角膜的损伤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影响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为寻找角膜碱烧伤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兔角膜碱烧伤后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普通家兔25只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1,3,5,7,14d)形态学分析来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评价角膜VEGF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24hVEGF的表达开始升高,伤后5d达高峰(阳性表达最强,遍布全层),伤后7dVEGF的表达开始下降,14d后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碱烧伤后兔角膜VEGF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VEGF siRNA对兔眼碱烧伤后角膜VEGF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干扰RNA(VEGF siRNA)对兔眼碱烧伤后角膜VEGF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25只普通家兔以碱烧伤法(1 moL/L NaOH溶液)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碱烧伤后立即以脂质体(LF2000)为载体,右眼球结膜下注射VEGF siRNA重组质粒,左眼球结膜下注射pSilencer 2.1-U6 hygro空白质粒作为对照.碱烧伤后1、3、 5、 7、14 d,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眼相比,实验组在各时间段RT-PCR结果 显示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显示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 siRNA能有效地抑制兔眼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Bevacizumab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 方法: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对20只wistar大鼠40眼随机平均分4组。角膜碱烧伤后分别给予结膜下注射药物溶剂和不同剂量Bevacizumab。比较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16d后角膜标本行HE检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的表达。 结果: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间新生血管面积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发现各药物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血管对照组VEGF染色明显增强,药物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 结论:结膜下注射一定浓度的Bevacizumab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形成的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5眼)、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30只(30眼)、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组30只(30眼),比较第14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长度和面积,并分别在烧伤后第1、3、5、7、10、14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显著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NF-κB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部有弱表达,在新生血管对照组有明显增强,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治疗机制可能是抑制VEGF、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CXC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及CXCR4特异性桔抗剂AMD3100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建立SD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SDF-1和CXC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SDF-1和CXCR4在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另设碱烧伤对照组和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分别给予0.1 mL生理盐水和AMD3100球结膜下注射,比较2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 碱烧伤后SDF-1阳性表达于浅层角膜基质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CXCR4阳性表达于炎性浸润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可检出微量SDF-1和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碱烧伤后2 d,SDF-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7d、10 d分别是正常水平的3.8倍和21.0倍;CXCR4 mRNA和蛋白水平在碱烧伤后2 d明显升高,7 d、10 d分别是正常水平的1.9倍和17.5倍.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7 d、10 d、14 d时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碱烧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碱烧伤治疗组碱烧伤后2 d、5 d、7 d、10 d、14 d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的含量均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DF-1与其受体CXCR4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了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AMD3100能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可能成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结膜下注射吡格列酮,观察烧伤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长度,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及烧伤治疗不同时期的VEGF,b-FGF的表达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生长,7~10d达到高峰,吡格列酮治疗后的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延迟,血管的生长受到抑制,VEGF,b-FGF随时间发生变化,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结论:局部应用吡格列酮对由碱烧伤引起的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王济民  石蕊  魏会玲  马勇  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39-214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碱烧伤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健康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碱烧伤法建立CNV模型,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3,5,7,14d测量CNV的长度并计算面积,同时取角膜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IF-1α及EPO的表达部位,并以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处理。结果:碱烧伤后1,3,5,7,14d,CNV的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7d生长最为旺盛,14d后生长减慢。免疫组织化学提示:正常角膜各层未见HIF-1α的表达,可见微量EPO,碱烧伤后1d时HIF-1α及EPO免疫活性增强,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及内皮层。RT-PCR结果显示HIF-1α及EPO mRNA的表达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表达极少,在角膜碱烧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到高峰,14d后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1α和EPO与CNV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姜黄素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及C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使用姜黄素前后各时期角膜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姜黄素结膜下注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4.453,4.440,3.887,4.718,3.585,P<0.05);免疫组化染色,VEGF和iNOS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少;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其机制与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iNOS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跟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 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β射线照射,1% 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 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VEGF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 90Sr-90Y跟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 G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血管抑素对角膜新生血管和VEGF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对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作用,探讨 AS对CNV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AS1组、AS2组(各25只),除正常组外,实验各组制作左眼碱烧伤CNV模型,分别予生理盐水、1g/L地塞米松液、10μg/mLAS液、20μg/mLAS液点眼,4次/d,于碱烧伤后1,3,7,14,21d运用裂隙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VEGF的表达。结果:AS治疗组碱烧伤后第3d起各时间点CNV面积均明显小于盐水组(P<0.05)。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S治疗组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盐水组(P<0.05)。结论:AS能显著抑制碱烧伤CNV,可能与其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