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本LNG接收站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健胡  萧彤 《天然气工业》2010,30(1):109-113
及时了解、吸收国内外先进的LNG接收站建设经验,有助于推进我国正大力进行的LNG接收站建设工作。为此,详细介绍了世界最大LNG进口国及建有最多LNG接收站的国家--日本的LNG接收站建设经验,阐明其LNG接收站具有以下特点:建设较早,多采用地下罐,配有大量LNG卫星站和管网,实行 LPG和LNG兼营,建有个别的内航船LNG接收站,LNG法规完备,LNG接收站项目由保险公司和银行等投资,燃气公司负责LNG接收站运营,重工制造公司负责LNG接收站的设计建造,商社负责LNG资源采购。研究成果对我国有如下启示:做好规划建设,适当建设内航船LNG接收站、地下罐; LNG与其他能源合理配置,尽量不用来发电;引入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加强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省LNG接收站的调查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LNG��Դ��LNG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来,世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而天然气远距离跨海域管输又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这就促进了LNG贸易的迅速增长。随着我国广东LNG接收站工程和福建LNG项目的实施,国内LNG接收站工程将逐渐增多。为此,分析世界LNG生产线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状况、LNG贸易方式,将有利于国内LNG接收站工程选择合适的资源和贸易方式。文章在详细介绍了距我国较近的LNG资源地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LNG接收站工程应基于供气安全性高、价格合理、运距近的选择原则;分析了世界LNG的定价原则,特别提到了澳大利亚LNG项目采用的S曲线计算公式;此外还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通常用于LNG贸易的离岸价(FOB)和船上交货(DES)和两种方式,并对比了FOB和DES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LNG接收站卸料管道专用隧道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常规地面管架或栈桥管廊方案的替代,LNG接收站卸料管道专用隧道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具有许多独特之处,为此,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条卸料管道专用隧道--美国Dominion Cove Point LNG接收站和日本东京瓦斯Ohgishima LNG接收站卸料管道专用隧道的情况,并以广东省某地处于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的LNG项目为例,分析了国内第一条LNG卸料管道专用隧道工程的内部系统相关设计和研究情况,提出了该类型隧道内系统设计应着重考虑的设计特点:横断面的基本形状;高等级安全性的保障;合适的操作和维护设施;连续监控系统的设置。该研究成果对更为广泛的低温管道专用隧道内部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苏LNG建成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但如何将这套经验运用于之后的建设和生产运行,才是业界关注的重点。过去的五年,是江苏LNG从孕育、诞生到快速发展的五年。而如今,它迎来了历史的一刻——世界最大的LNG船靠泊在江苏LNG接收站。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技术》2011,(Z1):11-11
<正>11月16日,第一艘LNG运输船靠泊大连LNG专用码头,并开始系统预冷,成功与大连LNG接收站码头管道连接,标志着中国石油大连LNG接收站正式开始试运投产。这是我国东北地区首次接收进口的LNG,同时这个项目的码头也是国内最大的LNG码头。大连LNG接收站位于大连的大孤山半岛,是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国产化率最高、占地面积最小、投资最少的LNG接收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采办、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LNG接收站。大连LNG接收站不仅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国内大型LNG接收站的建设迎来了高峰期、LNG接收站的首船接卸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LNG接收站建设的里程碑,因此,国内外LNG接收站都高度重视首船接卸分析了大型LNG接收站首船接卸的典型程序,从生产准备,卸料管线BOG置换、预冷,卸料管线LNG填充.储罐预冷和填充,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了LNG接收站首船接卸作业,并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LNG冷能利用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楚标 《天然气工业》2008,28(9):126-128
我国已规划建设10个以上从国外进口LNG的大型接收站,还在不断建设一些中小型LNG气化站。进口LNG不仅进口了燃料,同时也进口了宝贵的冷能。不同气化管输压力下LNG的可利用冷能和冷能的品位或利用价值有很大的不同。阐述了常压LNG和加压LNG气化时可利用冷能的数量和冷能的品位或低温价值所发生的变化。讨论了LNG冷能的梯级利用和LNG加压气化后天然气的外输压力问题。认为目前我国最应关注的是以成熟的LNG冷能利用技术为基础,在现有和即将建设的LNG接收站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冷能。接收站在规划之初就应同时把冷能的利用给予通盘考虑。对接收站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缓蚀阻垢剂阻垢效果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我国进口LNG来源现状和LNG接收站建设情况,对LNG中乙烷资源利用和LNG冷能的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LNG产业的有关建议,认为我国应加快海外LNG资源布局,建设LNG接收站时应考虑与沿海炼化项目的结合,深入研究LNG冷能科学利用的途径,同时加快LNG加注站建设,重视发展LNG交通燃料,保障LNG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资源的落实和技术的进步,我国LNG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6月,我国同澳大利亚共同建立了广东LNG项目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标志我国第一个LNG接收站正式运营,显示出LNG作为中国清洁能源的广阔发展前景。据有关人士称,未来中国LNG接收站的规模和数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其中,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有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西、辽宁、河北等十几个LNG接收站项目,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大鹏LNG接收终端总体设计及主要系统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大鹏LNG接收终端项目是我国进口LNG试点工程项目,该项目的总体设计及主要系统工艺优化达到了"技术和经济、工程场景和自然环境、项目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统一。文中主要介绍了广东大鹏LNG接收终端项目在接收站和输气干线工程总体规划、系统储气调峰总体设计、接收站及配套港口总体布置、接收站主要系统工艺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对我国后续进口LNG项目开拓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是LNG工业链的重要环节,投资庞大,其技术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介绍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工艺流程,包括LNG卸船装置、储罐、气化设备和安全保护系统;通过特定的工艺技术利用LNG冷能,可以达到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发电、空气分离、制取干冰和冷库等4个方面介绍了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等相关技术。最后,提出了我国在LNG接收终端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液化天然气工业链中设备的国产化; LNG冷能利用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接收终端工艺流程。同时指出,中国在推进发展LNG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液化天然气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都大永  王蒙 《天然气工业》2013,33(10):122-126
作为LNG接收和再气化的新型解决方案,目前国外已有多个浮式LNG接收站成功投产,而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已建或在建的浮式LNG接收站以浮式接收存储气化装置(FSRU)为主要形式。为降低FSRU的获取风险,需要明确浮式LNG接收站与常规陆上LNG接收站的特点与适用性。为此:①对新建、改建、租用或购买FSRU这4种获取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租赁较新的FSRU,可避免改建带来的不足,相比新建具有时间优势,相比一次性购买投资风险较小,因此市场起步阶段推荐以租赁方式获取FSRU;②在相同处理能力下(260×104 t/a),对浮式接收站与常规陆上接收站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前者较后者具有建设周期短、建设投资少、季节调峰能力强、灵活性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经济性差、供气不稳定、操作成本高等劣势。因此,建议采用浮式LNG接收站供气时应选择气价承受力强、需尽早供气的市场或陆域面积缺乏、人口稠密的地区。此外,可充分利用FSRU调度灵活的特点,选择多个错峰市场提供临时供气服务,以提高供气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3.
大型低温LNG储罐设计与建造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天然气低温常压(或低压)储存方式因其具有储存效率高、占地少、储存规模易于大型化等优点在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终端站、天然气液化厂和城市燃气调峰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此,对国内外大型低温LNG储罐建造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大型低温LNG储罐建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介绍了我国在大型低温LNG储罐材料研发、绝热分析、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技术进展。结论指出:国产06Ni9钢研制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已取得突破,并在大型LNG项目建设中投入使用,是我国大型低温LNG储罐国产化工作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相似文献   

14.
彭超 《天然气工业》2019,39(9):110-116
随着我国LNG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国内部分大型LNG接收站已开始进行扩建以提高气化外输能力,如何保证新增设备尤其是高压泵的可靠运行以达到预期的效率和产能,便成为LNG接收站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基于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二期工程投产成功运行4年的数据资料,梳理了多台高压泵并联运行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根据设计数据、管道布置和联锁保护逻辑,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了影响多台高压泵之间流量分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关操作方式和工艺流程的优化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入出口总管π形弯是导致部分高压泵出现抽液、排液困难的原因;②出口阀开度是影响流量分配骤然变化的重要因素;③高压输出总管LNG倒流是高压泵出口流量被抢占的直接原因;④高压泵泵井与再冷凝器气相空间连通是导致高压泵泵井液位波动的主要原因;⑤提出了优先启动高压输出总管远端高压泵、将高压泵出口阀开度控制在较高水平、投用泵井放空至储罐工艺流程以规避BOG堆积泵井风险、定期检查高压泵出口止回阀的工作状态等4点运行优化措施建议。结论认为,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行有效,保证了唐山LNG接收站4 200×10~4 m~3/d的最大气化能力,为LNG接收站扩建工程及新增接收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液化天然气泄漏与扩散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彦波  黄俊  鲁军 《天然气工业》2007,27(1):131-133
能源供应紧张的现状,使得我国的LNG进口量快速增长,LNG接收终端和港口设备可能发生LNG溢出的危险性及破坏性也备受关注。为此,介绍了我国LNG进口和终端建设情况,结合国内外LNG泄漏与扩散的试验和模拟,对可能发生的LNG船舶碰撞危害性、LNG泄露的扩散和火灾危险性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进行LNG风险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大鹏LNG接收站运行节能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山  魏光华 《天然气工业》2010,30(12):77-80
作为中国第一家LNG接收站,中海石油广东大鹏LNG接收站正式商业运营3 a多来,在强调安全稳定生产的同时,还不断摸索LNG接收站安全经济运行的措施和办法。结合广东大鹏LNG接收站工艺和设备的特点,通过优化运行方式和生产线起停时间、增加电容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等措施,使气化吨气耗电指标降低了3.57 kW.h/t,2009年节约电能1 600×104kW.h,运行成本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总结广东大鹏LNG接收站节能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继续适量增大生产线的气化能力、恢复码头冷循环设计运行方式等节能前景,对其他LNG接收站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仇德朋 《天然气工业》2017,37(3):111-115
LNG接收站中的LNG管道穿越隧道因为涉及超低温管道穿越和甲类危险介质,其安全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参考已完成施工的国内第1条(世界第3条)LNG管道穿越的隧道工程,以工艺安全为前提,基于整个LNG接收站的安全设计理念,详细分析了隧道功能分区、安全设置以及操作条件等,以期为深入了解LNG管道穿越此类隧道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和数据基础。同时,还总结了隧道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经验和教训:(1)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防水最为关键,需要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施工可行性,要么延长工期增加成本、扩大隧道空间增加作业范围,或者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以做好隧道防水工程;(2)在施工方面,对于LNG隧道工程,应该着重加强施工规范化和标准化;(3)在LNG接收站项目整体规划中的每个阶段、每个上报文件中,都应该充分考虑隧道工程的规划;(4)对于LNG接收站的消防报审等事宜,要把LNG隧道工程作为整体项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LNG接收站项目的所有审查均涵盖LNG隧道工程,因而不必单独对LNG隧道工程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18.
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接收站卸船工艺操作是接收站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卸船工艺总是保持运行参数不变,不利于实现LNG接收站运行成本最小化。为此,基于卸船周期内接收站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划分卸船周期运行阶段,分析创建卸船工艺操作功耗的计算公式,建立卸船工艺流程动态仿真模型,构建以最小年总功耗为目标函数的卸船工艺优化运行模型,并采用优化模型实例与未优化实例进行效益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卸船工艺优化运行模型能够实现LNG接收站在面对不同的卸船工况时能够及时对操作变量进行调整,以最优方案运行,降低了功耗;(2)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中石油江苏如东LNG接收站,优化运行方案比原方案降低了13.0%的功耗。结论认为,在工况复杂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卸船工艺优化运行模型可以通过实时调整运行参数来减小功耗,对于接收站的降本增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