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系统生物学方法的运用为中医证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有望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及实现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各个层面,是研究生命活动最有效和全面的方法,所以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出发,探索疾病的中医证候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见疾病如冠心病、急性脑卒中、高血压病等的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系统生物学,是在系统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将生物学门类、过程系统性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目标是发现和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证候在中医学的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处于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如何能够清晰、明了的阐释证候内涵,对于进一步沟通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意义非凡。有学者认为,合理运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有可能系统量化中医证候理论,找到中医药发展现代化出路。中医证候研究开始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引领下,综合数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各个层面开展组学研究。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而受到关注。目前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提出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成果,共同丰富中医证候理论的设想,试图在分子水平描绘中医证候本质的全貌。但中医证候研究在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建立系统化思维与方法论上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研究思路上的短板,即是现已存在合理的利用途径,但远没有达到兼容并蓄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慢性胃炎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国内51篇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进行症状、证候和常用药物的统计分析,获取共识症状、易发证候、本病证候、基本证候、趋同用药和药物异证同治指数等指标数据,从而提出,慢性胃炎论治当以基本证候和本病证候为治疗目标,以行气活血为主,佐以清热、燥湿、益气、温中、养阴等治法而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是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优势的基础和前提,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运用文献学、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艾滋病中医证候数据库,初步掌握了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拟定了艾滋病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辨证标准,搭建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对"十二五"艾滋病中医证候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孙静云  顾赛红  周仲瑛  叶放 《中医杂志》2014,(14):1171-1175
对50多年来中医开展的有关证本质与特异性微观指标、病证结合框架下证本质的研究和证的诊断标准化、引进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证的研究等方面的思路与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表现于外的证候信息与机体内部微观的分子、细胞和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都是中医视角下证的表征而非本质,中医证的现代化研究应立足于中医基本理论及思维之上,提出对证本质的研究需重视证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首先开展对中医基本病机辨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代谢组学的在体观察、代谢产物检测及动态观测等方法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具有吻合性。以代谢组学为技术手段,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对脏腑虚证进行研究,重视相关证候之间的比较研究,从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2个层次开展研究,将有助于明确脏腑虚证的本质,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证候诊断标准,并最终实现中医证候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证候"是中医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中医证候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制约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构成了系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灵魂在于"整合",与中医学"整体观"异曲同工。基于系统生物学挖掘中医证候的本质,使中医证候的辨识更具有可信度。本文综述近年来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证候研究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现中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几十年来,国家和多学科研究者始终不遗余力的对证候概念、证候规范化和证候实质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未能诠释中医证候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科学内涵,依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近年来,研究复杂生命体系的系统生物学理论兴起,各种组学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其中代谢组学方法是一种能够从代谢网络终端表象的整体角度反映生物体功能水平的研究技术,其在中医证候实质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发现,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主要从该病证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这两方面,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研究为主,对近10余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开展慢性胃炎湿热证形成及中药治疗机制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和胃镜像表现萎缩、糜烂、胆汁反流、黏膜颜色、黏膜池颜色、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显露、黏膜隆起、黏膜粗糙、黏膜颗粒增生等相关性,比较不同证型在胃镜像表现比率情况。结果: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分别为40.52%、30.91%、12.21%,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病变部位以胃窦最常见,占49.92%,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脾胃虚寒证以40~65岁多见,表现为萎缩性胃炎,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池颜色清澈为主;脾胃湿热证以18~40岁男性居多,以非萎缩性胃炎为主,黏膜糜烂多见;肝胃郁热证男性居多,胃镜像无显著变化,和脾胃湿热证有相似处。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和胃镜像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胃镜像可作为中医证型客观依据,可指导临床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科研、证候规范化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6月北京永外地区有慢性胃炎病史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02例慢性胃炎患者,入组前2周内未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铬剂及硫糖铝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胃镜结果 对受检者进行病情分级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H.pylori感染的分布特点及相关规律.结果 北京永外地区20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为81.2%;其中胃窦部位H.pylori阳性率为80.7%;慢性胃炎兼H.pylori阳性时多见脾胃湿热证和胃络瘀阻证,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86.9%(53/61);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证型的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也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H.pylori感染为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和主要病因,H.pylori感染患者以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的关系,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寻求不同中医证型指标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证型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每组20例;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3个证型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各组GAS、MTL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慢性胃炎脾胃虚弱组的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脾胃湿热组的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胃不和组的血清MTL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GAS、MTL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较客观地反映慢性胃炎不同型的病理变化,有可能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余妍  陈润花  张厂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7-1118,1124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综述近年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镜病理关系研究进展。分别从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的相关性和其他胃炎证候与胃镜病理相关性三方面进行概括,以客观呈现慢性胃炎胃镜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固定方加减、自拟方、中成药、针灸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再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为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且提高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就诊并接受中医临床干预治疗的慢性胃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经过中医辨证分型,再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不同证型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并完善收集到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对象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痊愈患者86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患者6例,临床上有效率达到95.0%。结论: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慢性胃炎病人采取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明确治疗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