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了丰富海外华人的文化生活,促进海外的华文创作,“第三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携手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今日中国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2011《我的移民生活》征文比赛,这是四方首次合作共同举办征文比赛。此次征文比赛以海外华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创业为主题,展现海外华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吴金平 《八桂侨刊》2013,(3):67-69,72
今年5月份,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的李其荣教授将其新作《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以下简称《续篇》)惠赠予我。本书是李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①(以下简称《研究》)的姊妹篇。两本书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李教授30多年来如一日在国际移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身影,是其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精选,也是国内学术界有关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领域少有的博而蓄约,大而存精的佳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相似文献   

3.
海外华人博物馆作为华侨华人出洋打拼生活的历史见证和精神家园,陈列和展示了广大华侨华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物,是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的生动展现。本文在收集大量海外华人博物馆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外华人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功能作用等作一简要概述,力图勾勒出海外华人博物馆的全貌,以期对海外华人博物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论述影响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即宗族文化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宗教文化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和故乡情结对海外华人的影响,并简要论述中华文化因素对海外华人的影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包括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根基,是海峡两岸中国人进行亲情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海内外华夏子孙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集中体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为深化民族认同和加深亲情交流而回国寻根,在海外华人交往中坚持用中文沟通,并教育自己子女在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人企业的状况如何?由于对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焦点一直对准成功的企业集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个错觉,几乎华人企业都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以此为基点,认为华人经济在所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试图以马来西亚为切人点,探讨海外华人企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希望更客观地了解海外华人经济。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主流媒体收集到的2009—2019年新建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数据,统计分析新建社团的数量、洲别分布、文化类别情况。结合原有社团与新建社团开展的活动案例,总结当代海外华人文化社团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在人类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提出制定科学务实策略、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趋时更新等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双向推动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如果您问我,近来最难忘的是什么?我会和许多朋友一样回答:北京申奥成功。事情虽已过去了儿个月,但那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至今仍历历在目,宛然如昨。狂欢的热浪遍及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华人的聚居地,凡是有巾困人的地方,都成了欢乐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我们旅美的华侨华人,不论来自何方,不论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有何异同,都是中华儿女,都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我们希望早日看到中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富强,看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在这项伟大事业中,海外华人能够做些什么?本人认为海外华人在开创自己人生事业的广阔天地里,有着许多途径,可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黄瑞我 《台声》2003,(2):45-46
2002年秋天,我们接受邀请,参加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研究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的“新世纪海外华人社会发展趋势和华人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日程分两部分,先在北京,然后在广州举行。会后到广州开平、江门附近侨乡参观访问。行程整整1个月。9月23日我们由华盛顿出发飞广州,几天后飞北京。在北京参加研讨会外,还游览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园”,登上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我最喜欢秋高气爽国庆前后的北京。那时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以及主要道路两旁摆放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花坛花球和花带,绚丽多姿。为了…  相似文献   

11.
有关海外华人的资料,可以一言以蔽之:既丰富又贫乏。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概括。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它丰富,是说有关海外华人的资料,包括报刊、图片、会刊、会讯、纪念特刊、传单、著作、文集、档案和回忆录等,浩如烟海,散见于各国图书馆、档案馆、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华人社区的会馆、宗亲会、同乡会、宗祠和私人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中餐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依然在从事餐饮及相关行业,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这个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餐馆的兴衰.折射着海外华人族群的生存状态。而当葡萄牙的“东方行动”、美国的食品风波不约而同把矛头对准中餐馆后,他们目前的处境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四川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与海外的联系越来越广,与港澳的往来更加频繁,与海峡彼岸的交流日渐加深。同时,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在川投资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联系和互动范围极大地拓宽。 新形势下台港澳及海外统战工作是因循守旧还是不断开拓创新,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我们能否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建功立业。当前,我省台港澳及海外统战工作应该坚持一个重点、五个结合。 一、以服务西部大开发为重点 实施…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21~22日,由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办的“海外华人:文化、宗教与世界观”国际研讨会在香港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会会长廖建裕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ChariesA.Coppel作了题为《海外华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主旨演讲。在这次为期二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从会上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来看,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天涯共此时──海外华人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许多传统习俗可谓根深蒂固,一些海外华人、华侨,虽远离祖国,但每逢春节到来,仍以各种方式共庆佳节。美国的华人过春节别有一番情。年初一,美国朋友只要与熟悉的美籍华人或在美国生活多年的...  相似文献   

16.
社团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地球上凡有华人社会的地方,就必然会形成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团。起初,华人社团大都是华侨华人赖以生存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组织。后来,随着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华侨华人自身构成的变化,一些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为纽带的新型的海外华人社团也应运而生,引起世人的注意,比如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一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最早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本土发生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各类文学社团风起云涌,这股潮流波及到海外,各华埠的华人文学社团因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萌建。1927年中国的政治动荡及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中国许多文化人纷纷出洋避难,更促进了海外华人社团的兴盛。据统计,仅从1937年至1939年间,泰国就出现了40多个由华人组织参与的诗社、读书会、研究社等文学社团,如彷徨学社、椒文学社等。在菲律宾,有1933年由林健民组织的黑影文艺社,1936年由蓝天民领导的新生社。此外,还有由旅美华人组织的美洲华侨青年文艺社等。虽说这些文学社团大都寿命不长,且呈此起彼落之势,但对于团结组织散居各国的华裔文人,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四”运动新思想,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的...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人文学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文本中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中 ,海外华人文学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对确立中华民族文化在 2 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在挪威生活了22年的华人,我坚决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最希望看到的,莫过于中国的统一和富强。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偕高雄四川同乡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舒德忠先生,飞澳洲悉尼市参加我曾资助留学的王劲松先生开业典礼。逗留期间,能有幸与一批海外华人责英相应酬。餐叙闲聊中,有位知名民运人士突然问我对“台独”的看法如何?坐在我右侧的是位报社社长,他先接口替我回答说:“‘杨先生是位坚决反对‘台独’的人士。我一看在座20多人中,有大陆去的,也有台湾去的,里面有没有“台独”分子、谁是“台独”分子?我并不清楚。于是,我就加以补充说道:“承社长先生抬爱,把我说成坚决的反独人士,但我要声明,台湾宣布独立,定会引发两岸情势紧张…  相似文献   

20.
正由马来西亚学林书局2014年1月出版的《海外华人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一书,是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石沧金副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中国民间宗教传统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分作两篇七章,分别探讨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的相关问题。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成若干节,借以交代选题依据,研究海外华人宗教信仰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