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3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在细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细菌23S 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为细菌鉴别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合适的通用引物、寻找恰当的扩增条件扩增常见细菌的23S rRNA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测定和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种属细菌23S 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变异规律及菌株间种系进化关系。结果扩增出常见引起食源性感染的16属(种)细菌23S rRNA基因片段。部分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序列比较研究获得21个23S rRNA的通用保守序列,23S rRNA基因保守序列与变异区在种系间呈间隔分布,大量变异区呈“马赛克”式分布。种系间进化关系与16S rRNA分析结果一致。结论23S rRNA基因序列的分布规律为进行细菌的鉴别诊断及基因芯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16S核蛋白体RNA基因 ( 16SrRNAgene ,16SrDNA)存在于所有细菌中 ,其基因序列由保守性序列和多样性序列相间排列而成。其中高度保守的序列几乎在所有细菌中都是一致的 ,而多样性序列随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因此 ,在 16SrDNA多样性序列两侧的高度保守序列中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 ,便可将多种细菌的多样性 (特异性 )基因片段扩增 ,再通过DNA测序技术 ,就能确定细菌的种类。广谱细菌PCR DNA测序技术在细菌种系发育和进化的研究中应用较早[1] 。近年来 ,此技术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如脑膜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离广谱大肠杆菌噬菌体并对其进行种属的鉴定。方法 以不同种临床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指示菌,从未经处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噬菌体;采用蛋白酶K/SDS的方法提取噬菌体基因组,制备重组载体,将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推测该噬菌体种属分类位置。结果 分别以大肠杆菌E1 ~ E17共17种细菌作为指示菌,成功分离出一种广谱噬菌体,可裂解31株临床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13株,并将其命名为IME11;由噬菌体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表明其遗传物质为dsDNA;将噬菌体IME11基因组的2个随机片段测序结果进行BLAST,推测其属于N4-like噬菌体属。结论 分离出了一种广谱噬菌体,在分类学上属于N4-like噬菌体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种系进化地位。方法将副粘病毒Tianiin株HN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发布的副粘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种系进化树,阐明副粘病毒Ti枷in株在副粘病毒科中的分类地位。结果基于HN核苷酸序列的种系进化分析表明,副粘病毒Tianjin株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呼吸道病毒属,与仙台病毒亲缘关系最近。Tianjin株与仙台病毒BBl株HN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5.1%,与其他仙台病毒,在84.8%~88.7%和89.6%~91.7%之间。Tianiin株与BBI株HN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明显大于同一进化分支内的仙台病毒之间的差异。Eanjin株HN蛋白存在18个独特的氨基酸残基变异。结论结合种系进化分析结果、病毒的宿主来源和致病特点,提示副粘病毒Tianjin株不属于仙台病毒现有的3个进化分支而自成独立的一支。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过长时间对豆科的海红豆属Adenanthera、红豆属Ormosia、野扁豆属Dunbaria、山黑豆属Dumasia、胡枝子属Lespedeza…等12个属作了专属系统分类研究,陆续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于是进行再调研与复查核实,补点采集和确认论证,在本文先报导1个新属、4个新种、3个亚种新组合和2个新变种,它们都是中国地理分布的地区特有分类群(除去1个亚种)其余将在另文续报。除此。作了其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花粉与种皮的扫描电镜SEM观测及拍片分析和花、果、叶片和幼枝的比较形态解剖等研究,为新分类群的分类和区别及其亲缘关系提供佐证,为其新药筛选和其他应用开发、保护提供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孢子虫属(Pneumocystis)含多种具宿主种特异性的肺孢子虫,它们可以诱导严重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产生肺孢子虫肺炎。断乳兔可自发发生肺孢子虫肺炎,引起典型的肺部病理组织学改变。本文就兔源肺孢子虫光镜与电镜结构、基因和种系发育学特点进行综述,并与其他种肺孢子虫进行比较,从生物学与种系发育学上证据表明兔源肺孢子虫应是一新种肺孢子虫,同时也证实了肺孢子虫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早些时候的研究,作者曾指出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可与不同属,不同种的不同株细菌相结合。有一株细菌称为Brucella melitensis,它能与人类所有的B细胞结合。为确定Br melitensis与人类B细胞的结合是否有株、种或属的特征,作者观察了Br melitensis、Br abortus、Br ovis、Br suis、Br cams和Br neotomae与正常人及  相似文献   

8.
单殖吸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殖吸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水生脊椎动物体外的蠕虫,已报道30 0 0余种。本文回顾了单殖吸虫传统分类学研究概况,并从目标基因的选择、分子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单殖吸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而对分子系统学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蚊虫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传标记是指用来区分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能够稳定遗传的物质或性状,是研究生物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分类学的重要工具。遗传标记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 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DNA重组技术的创立,遗传标记的研究重点转向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出现了多种分子遗传标记。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有:DNA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 ;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 (主要包括微卫星和小卫星)分析;DNA序列分析以及基于PCR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等…  相似文献   

10.
细菌进化中的基因横向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横向基因转移(lat eralgenetransfer ,LGT)而获得外源DNA是细菌中的普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有可能是细菌进化的关键因素〔1 12〕。随着基因组序列信息的大量增加和基因芯片等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能够追踪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中某些基因的出现、消失与再现,从而探讨细菌基因组进化的一些基本规律。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在沙门菌(Salmonella)属的细菌中多有报道〔6,12 2 0〕。沙门菌属的细菌虽然在遗传上互相非常接近,但是在宿主和临床表现上可有很大差异,因此,特别适合于细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3株沙门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历年和近年蚊虫分类研究代表性文献作历史回顾和评述。蚊虫的传统形态分类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蚊虫的分类理念在反复争议和修订的历史中演变,直至《世界蚊虫名录,第二版》出版,一个相对稳定的蚊科分类系统才被公众认可。通过“细胞遗传”和“分子鉴别”方法用于蚊种鉴别,缓解了复合体成员种形态分类鉴别中发生误订和混淆的困扰。21世纪初,以形态特征量化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蚊虫系统发育分类研究,对提高蚊虫分类鉴别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新分类理念体现蚊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传统分类的改革不仅是分类理念,还应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操作程序。近年伊蚊族及相关分类单元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属,新组合属及属级分类地位的变更,可以显示其活力和效率。新的分类理念认为传统分类系统缺乏对蚊科系统发育关系的体现是一个重要障碍,并将蚊科新分类系统修订为2亚科11族。关于我国蚊虫分类现状,作者试对以往记录予以修订,并提出新分类系统包括:2亚科10族45属420种(包括伊蚊族分类地位待定的已知蚊11种)。其中我国蚊属新记录:路蚊属Lutzia和金蚊属Kimia在文内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分离自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的一株棒状样细菌进行分类学鉴定,探讨其种系发生及生物学地位.方法 利用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等表型性状初步进行细菌鉴定,通过细胞壁化学成分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及基因比对明确其种系来源.结果 分离、培养出革兰染色阳性的棒状样杆菌;生化反应不活泼;细胞壁二氨基酸为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eso-DAP),全细胞糖含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化学型为胞壁Ⅳ型.GenBank数据库序列比对显示,该菌株与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C tuberculostearicum)菌株ATCC35692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9.4%(仅存在8个核苷酸差异).结论 从表型性状和种系发生研究可确定该菌株为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本研究与模式株相比亦存在一定差异,初步考虑该分离株可能足该菌种的一个新业型.该菌分离自前列腺液,在国内外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3.
良 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出人 的一生闪闪发光,无限的美好。婴幼儿时期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须建立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行为,包括进食、睡眠、排泄、以及穿脱衣服、个人清洁卫生等。 人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灵长类人科人属。在发育及生活方式上与其他动物不同。母亲妊娠长达280天,孩子出生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从蜱中分离的、使用常规方法不能鉴定的3株粉红色细菌的分类学位置.方法 使用16S r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检索方法及细菌的形态学、生化特性及脂肪酸分析等鉴定方法.结果 3株细菌为粉红色的革兰阴性需氧小球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0℃,在含有5%以上NaC1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该菌能发酵葡萄糖、利用棕檬酸盐,接触酶试验阳性、脲酶试验阳性、紫外(UV)吸收试验阳性.主要脂肪酸成分为C16:0、C17:0、C18:1 ω9c和C19:0 cyc.16S r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检索发现3株细菌与颈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 cervicalis)同源性最高,达99.1%.结论 这3株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但是和已经报道的种都不相同,可能是一个变种.蜱可能是其潜在的媒介宿主.  相似文献   

15.
抗生素是人类 2 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人类寿命至少延长了 1 0岁 ,但是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 ,特别是不合理滥用 ,细菌耐药不断出现并在全球流行 ,迄今为止 ,既不存在无耐药菌的抗生素 ,也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敏感的细菌 ,当人类自豪的回首上世纪取得科学技术成就 ,憧憬 2 1世纪美好未来的瞬间 ,在抗感染领域 ,我们看到的是另类景象 ,威胁人类的重大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控制、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 ,其中由于细菌耐药有可能再次使人类面临各种感染的威胁 ,部分医学家惊呼 ,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post -antibio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湖南省长沙及湘西泡状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eox1序列重构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泡状带绦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1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43bp,与GenBank^TM公布的带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湖南长沙分离株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0%;湖南长沙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与其他带科绦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100。种系发育树表明,2个分离株与已知泡状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Bootstrap值在97%以上。结论由于泡状带绦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问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泡状带绦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克雷伯菌属的种之间16S rDNA和rpoB系统进化发育关系和序列进化特征.方法 选取经生化鉴定的克雷伯菌18株,提取菌株染色体作为模板,分别使用16S rDNA和rpoB通用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DNA和rpoB序列.与GenBank中目前已公布的8种克雷伯属菌株16S rDNA和rpoB序列各8条、除克雷伯菌外其他肠道菌株的16S rDNA和rpoB序列各9条一起,共计各35条16SrDNA和rpoB序列,在MEGA 4.0中建立进化树并进行分群分析,使用DNAStar/MegAlign程序比较分析8种克雷伯菌的种间16S rDNA和rpoB序列变异碱基位点,并做分歧度分析.结果 在所有受试的16SrDNA和rpoB的各35条序列中,16S rDNA和rpoB进化发育树都将克雷伯菌区分为3个群:分离的18株克雷伯菌中,15株肺炎亚种与GenBank中除产酸克雷伯菌和运动克雷伯菌外的其余6种克雷伯菌聚为一群(Ⅰ),其余3株克雷伯菌(FX246、FX280和FX286),经生化鉴定为产酸克雷伯菌,与GenBank中产酸克雷伯菌(DQ835530)聚为一群(Ⅱ);而GenBank中的运动克雷伯菌单独聚为一群(Ⅲ);进一步的分析,在rpoB进化发育树中,无沦足Ⅰ群和Ⅱ群,还足Ⅰ群内的两个亚群,rpoB进化发育树的结点处自引导值都明显高于16S rDNA进化发育树;而且rpoB对产酸克雷伯菌的分群优于16S rDNA.对克雷伯菌的序列分析发现,16S rDNA序列存在41个碱基变异位点,有4个易变区,rpoB序列存在63个碱基变异位点,有1个易变区;克雷伯菌16S rDNA和rpoB的相似性分别为95.9%~100%和90.2%~100%.进一步的克雷伯菌种间序列分歧值分析,rpoB分歧值(0~10.6)高于16S rDNA(0~4.0).结论 克雷伯菌rpoB比16S rDNA具有更高的分歧度,在克雷伯菌属内种的分子分类和鉴定中,rpoB比16S rDNA基因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 8.5~ 10岁正常儿童视觉诱发电位基值 ;方法 :以 DISA2 0 0 0 C型肌电仪对 8.5 - 10岁的 5 0名正常儿童 (男 2 5名 ,女 2 5名 )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 (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测试 ;结果 :被试儿童 VEP波的形态极为规整和相似 ,可分别描述为 :( 1)陡峭型 ,P3出现 ,4 0例 ;( 2 )陡峭型 ,P3不出现 ,4例 ;( 3 ) W型 ,P3出现 ,6例。 VEP各波的出现率分布在 4 2 % - 10 0 % ,其中 ,主波群 ( N1- P2 - N2 )的出现率为 82 % ,10 0 % ,10 0 % ,P3波的出现率为 92 % ,提示 8.5 - 10岁儿童脑的发育程度已相当高 ,顶叶联合皮层已基本成熟和完善。对随机抽取的5例被试在第一次测试后的 14天和 4 4天进行的相同条件的重复测试显示儿童 VEP测试的稳定性好 ,左右眼测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和脑发育、脑功能的检查手段。主波群性别间比较显示 ,右眼刺激记录的 N1波潜伏期、左右眼刺激记录的 N2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 ,其原因可能是 N1、 N2波所代表的视觉传导路、皮层和丘脑激活系统的功能存在差异 ,也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导致。结论 :8.5 - 10岁儿童 VEP十分稳定 ,可做为脑发育及脑功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蚤类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我国老一辈分类学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中国蚤类区系分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记录的蚤类有74种。目前全国记录的蚤类已经有655种,随着学科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渗透,现代科技手段相继应用于分类,推动了区系分类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蚤类区系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归纳了目前在区系分类方面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解剖标本的方法对我国大锥蚤属 (Macrostylophora) 4种雄性第Ⅷ腹板腹面标本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结果发现各蚤种的特征颇为特异和种间差异较为显著 ,因此认为大锥蚤属雄性第Ⅷ腹板形态在分类学上作为种的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此外 ,从二刺形大锥蚤 (M .bispiniforma) ,茅形大锥蚤勐海亚种 (M .hastatusmenghaiensis) ,无值大锥蚤 (M .euteles)到保山大锥蚤 (M .paoshanensis)的该腹板发育情况看出 ,它呈发展渐变的过程 ,反应了一定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